棺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棺椁
读音; guānguǒ
含义; 棺材和套棺
出自; 《春秋繁露·服制》
泛指; 棺材
释义; 装殓尸体的器具
释义
1、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红色棺椁亦作" 棺郭 "。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示例: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
《隶释·汉楚相孙叔敖碑》:"病甚临卒,将无棺郭。"
宋 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棺椁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
范文澜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一套棺椁重约一万斤,要耗费成千上万的人工才能造成。"
2.泛指棺材。棺椁则显示死者的地位。
示例:
明 徐霖《绣襦记·诡代僦居》:"[丑]妈妈忽得暴疾,如今将垂死已。[旦]呀,怎么好!他衣衾棺椁何曾备!"
《花月痕》第四三回:" 赞甫 、 雨农 领著 穆升 ,照料衣衾棺椁,用的棺就是停放楼下那一口。"
陶钝《第三件棉袄》:"为了制办衣衾棺椁,发丧出殡,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钱。"
3、棺材是一种统称,棺椁则显示死者的地位。棺材,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棺椁制的形成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现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
《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详孔颖达疏。
《通典.礼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错;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又"大唐制:诸彝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
红楼梦中提及
在红楼梦十三回:"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贾珍听说,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如金玉。
大家都奇异称赞。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