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棠邑屬春秋戰國時期楚地,現在為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1]

目錄

基本信息

簡述

春秋楚地。在今南京六合。公元前559年楚子囊率師至棠,即此。

地名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棠邑先屬楚,後屬吳,再屬越,至公元前334年復歸於楚。

古城棠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縣,屬九江郡。

楚漢相爭,棠邑縣初屬楚。漢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歸漢。

漢,高帝六年(前201)封陳嬰棠邑侯,為棠邑侯國,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名,棠邑稱堂邑。元鼎元年(前116),堂邑侯國除,復為堂邑縣,屬臨淮郡。東漢建武年,改屬徐州廣陵郡。

三國,廣陵郡先屬魏,至吳赤烏十三年(250),歸吳。堂邑縣遂屬孫吳廣陵郡。

晉太康元年(280),以堂邑屬徐州臨淮郡,元康七年(297),置堂邑郡於堂邑縣,隸揚州。東晉,成康四年(338)江淮亂,百姓南渡,僑置堂邑郡於江南建康,而本郡不廢(一說遷堂邑郡僑治於建康,此從《通鑑》註:「實郡在江北者有堂邑」;《萬曆應天府志》:「僑置堂邑於此而本郡未廢")。隆安元年(397),中原亂,秦地之民南流,寄居堂地,改堂邑郡為秦郡以統之,置秦縣;於秦郡置尉氏縣以安尉氏(今河南尉氏縣)流民,置義成縣以安義成(今安徽懷遠東北)流民。秦郡及秦、尉氏、義成3縣均僑置,並在今六合縣境,有實土。 南北朝時期,劉宋永初元年(420)以秦郡屬南豫州(僑州);元嘉八年(431)屬南兗州(僑州)。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占秦郡,改置秦州及橫山縣,元嘉二十八年,宋收復失地,廢秦州,復為秦郡。

南齊建元元年(479),析秦郡置齊郡,治瓜步(瓜埠),屬青州。永明元年(483),並秦郡入齊郡,將齊初恢復的堂邑縣又併入尉氏縣;永明二年以尉氏改屬新昌郡。梁天監元年(502),廢齊郡復為秦郡,分尉氏縣為堂邑、尉氏2縣,太清三年(549),侯景襲秦郡,改郡為西兗州。陳永定元年(557)改復江北失地,恢復秦郡,堂邑、尉氏屬之。太建五年(573),北齊再取秦郡,置秦州瓦梁郡,隨即為陳所收復,仍設秦郡;十年,改秦郡為義州,旋罷。北周於公元579年南下占領秦郡,改秦郡為方州,置六合郡,又置方山縣,屬方州。方州治於方山。

隋開皇元年(581),廢六合郡,以所領各縣屬方州。開皇四年,廢尉氏、堂邑、方山3縣,並置為六合縣,屬方州。大業元年(605)廢方州,六合縣屬揚州江都郡。 大業十二年(616),杜伏威、輔公柘江淮起義軍占領六合。

唐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六合遂為唐有。五年,定六合為緊縣,屬南兗州;七年,改屬方州。貞觀元年(627),廢方州,六合屬淮南道揚州。廣明元年(880),黃巢義軍占有六合。

南唐,升元元年(937)定都江寧府(今南京),以六合縣屬江寧府,保大六年(948)改六合為雄州。 後周顯德五年(958)占南唐江淮地,廢雄州,復置六合縣,屬揚州。

宋建隆元年(960),六合屬淮南道揚州。至道二年(996),屬建安軍。祥符六年(1013)改建安軍為真州,六合屬之。大觀元年(1107),升六合為望縣,政和七年(1117),屬儀真郡。南宋初,儀真郡復為真州,六合屬之。

元初,六合縣屬揚州。至元十四年(1277),屬揚州路。二十一年(1284),屬真州路真州(今儀征)。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合由揚州府改屬應天府。

清順治二年(1645),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六合屬江寧府。太平天國於1853年定都天京後,以六合縣屬天京省江寧郡。1858年,太平軍攻克六合縣城,改屬天浦省。清同治三年(1864)清軍攻陷天京,六合縣復屬江寧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六合縣屬江蘇省。1914年屬江蘇省金陵道。 1927年廢道,屬江蘇省。 1934年,六合縣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時期,六合縣境內3方政權轄區交錯,變遷頻繁。1937年12月15日,日軍侵占六合縣城。次年3月撤出,12月7日再占縣城。偽政權先為維持會,後為偽縣府,以六合縣隸屬偽江蘇省政府,日偽占有縣城及主要集鎮。民國縣政府撤至縣境邊地,仍以六合縣隸屬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江都)。1939年6月,新四軍挺進六合,控制大片農村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4月,六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於竹鎮。1941年7月至9月,中共路東區黨委決定,將六合縣八百區改建為直二區,東王廟區改直四區,東溝區改直三區,均為縣級行政區。1942年10月,以直二、直四2區合併建立冶山縣。(直三區劃歸儀征縣抗日民主政權管轄)。1943年2月,以六合縣與安徽省境來六縣抗日根據地合併,建為來六縣(領導機關稱來六縣辦事處)。以冶山縣與儀征縣合併,建為東南縣(領導機關稱東南縣辦事處)。9月,成立中共浦(口)六(合)工委,兼為縣級政權機構,在今六合境內轄有南圩、王子、滁河3個區,一年後建為六合縣。1944年9月,撤銷東南縣,復建冶山縣;改浦六工委為六合縣建制,今六合縣境成立3個抗日民主縣政權,來安縣轄縣境西部,冶山縣轄東部,六合縣轄縣城以南沿江一帶。3縣均隸屬路東專員公署領導。1945年6月,撤銷六合縣建制,並人冶山縣。8月15日,改冶山縣為六合縣,仍屬路東專員公署。1945年8月20日,新四軍攻克仍由日偽盤踞的六合縣城,以六合縣城為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至1946年1月9日,撤至冶山一帶。民國六合縣政府返回六合縣城。其後,以六合縣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由第五行政督察區劃出江浦、六合、儀征3縣成立)。1948年3月,人民解放軍南下,進入六合縣境,4月,建東南縣;5月,建來六縣;7月,建盱嘉來六縣。11月,撤東南縣、盱嘉來六縣建制,復建六合縣,隸屬皖北行政區滁縣專區。1949年1月25日,六合縣城解放。4月21日,人民解放軍攻克划子口,六合縣全境解放。1949年4月,六合屬蘇北行政區揚州分區。12月劃屬南京市。1950年1月,屬蘇北泰州分區。4月泰州分區改泰州專區,六合縣仍屬之。1952年11月,泰州專區改為揚州專區,六合屬之。1956年2月改屬鎮江專區,12月復屬揚州專區。1958年6月,劃六合縣屬南京市。1962年5月,復屬揚州專區。1966年3月15日,成立六合專區,治六城鎮;六合縣屬六合專區。1971年撤銷六合專區,六合縣屬揚州專區。1975年11月,六合縣劃歸南京市。1980年4月26日設立南京市大廠區。2002年4月撤銷南京市大廠區和六合縣,設立南京市六合區。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六合縣與原大廠區合併成立新的六合區,全區轄10個街道 、9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91.5萬,土地面積1500平方公里,分別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六合既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古城,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區。

山東省魚台東

一作唐。春秋魯地。在今山東魚台東。公元前718年魯隱公觀魚於棠,即此。[2]

山東省門村鎮

夏朝為萊夷地,地處古青州。商朝為萊國地,地處古營州。西周為萊國之棠邑,地處古幽州。春秋,初為萊國。周靈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屬齊國。

《平度縣誌》同時記載:棠邑古城現存現平度市唐田村後的高坡上。

逡巡於唐田村後,高坡已無處可尋,難道這座古城因年代的過於久遠已徹底堙沒於歷史的塵埃?

無計之時,有幾位在地頭建養雞大棚的村民指點了迷津:王家疃村的村牌上有記載,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塊大石牌。並領着我查看了溝邊井沿的漢白玉的年代已無可考的牌刻。

唐田村碑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川籍移民李金武遷來安居,因此處原為棠邑古城南關,耕種之田歸棠邑城管理,故取名棠田。後因諧音書寫唐田。王家疃村碑記載: 明隆慶四年,川籍移民王震前遷來定居,村名周代萊侯國所建棠邑城遺址在村東北隅,古城尚存的石獅子、石虎毀於1966年。

棠邑如何消失的?到底是一座什麼規模的古城呢?存在之時在所處的時代中起到什麼作用呢?眾多的問號縈繞着我。

棠邑的消失之迷

萊國是商周時期東夷古國。商代始封,西周時期成為諸侯大國,爵位為侯爵,後改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臨朐,東至膠東半島,北至渤海,南至今諸城、膠州。周初姜子牙因功封於齊國,建都營丘,與萊國相鄰。萊國曾與齊國發生爭奪營丘之戰,後又多次發生戰爭,國都不得不東遷。春秋中期,萊國國力日漸衰落,又屢遭齊伐。齊靈公十五年(前567)齊侯召見萊子,萊子不從。齊靈公大怒,遂派將軍晏弱率重兵滅萊,萊民殘餘退守棠邑城。同年冬,晏弱率軍破棠,占領了今平度大部土地,萊國從此消亡,萊民一部分淪為齊國的官私奴隸,一部分被遷住倪地(今黃縣),一部分播流淄水流域的「邑落荒蕪」的「萊蕪谷」(漢代新設「萊蕪縣」,在今淄博市淄川區東南20公里的城子莊。

但棠邑並未從此徹底消亡。齊靈公派晏弱滅棠發生公元前567年,之後的齊莊公與棠邑大夫的夫人棠姜還發生一段故事。公元前548年棠公去世,棠姜的弟弟東郭偃為崔杼駕車去弔唁。崔杼看到棠姜長得很美,便讓東郭偃為他娶過來。東郭偃認為不妥當,他說,男女婚娶要辨別姓氏。現在您是齊丁公後代,下臣是齊桓公的後代。這是不能婚娶的。崔杼占筮,占筮的結果是無所歸宿的凶卦。崔杼說,她是寡婦,有什麼妨礙?死去的丈夫已經承擔過這凶兆。於是,崔杼娶棠姜。齊莊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後,便藉口有病不上朝。莊公乘探視崔杼之機私會棠姜。崔杼便設計將他殺了,並立景公為齊國國君,自己當上了丞相。

萊國存在至少300年,而據史實,萊國滅亡後,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曾請求齊王發放棠邑的糧食賑濟災民。由此看來,棠邑的存在在500年以上。

棠邑的地位

萊國為宗主國,是逢公伯陵之後裔,其屬國有紀國、州國、維邑、棠邑及今膠東半島各萊國地。

當時的棠邑在萊國具有重要地位,西有膠東半島的標誌性河流萊水(膠萊河北流為萊水、南流為膠水),東控膠東各地。

齊滅萊後,棠邑還是齊國的糧倉。在很多文獻中記載:棠邑,齊國地名,積穀之處。成語「發棠之請」(發:發放;棠:齊國地名,積穀之處;請:請求。原指孟軻勸請齊王發放棠邑糧食賑濟饑民。)

棠邑在當時當屬齊國在膠東的糧倉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