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邑
基本信息
简述
春秋楚地。在今南京六合。公元前559年楚子囊率师至棠,即此。
地名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至公元前334年复归于楚。
古城棠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县,属九江郡。
楚汉相争,棠邑县初属楚。汉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归汉。
汉,高帝六年(前201)封陈婴棠邑侯,为棠邑侯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名,棠邑称堂邑。元鼎元年(前116),堂邑侯国除,复为堂邑县,属临淮郡。东汉建武年,改属徐州广陵郡。
三国,广陵郡先属魏,至吴赤乌十三年(250),归吴。堂邑县遂属孙吴广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以堂邑属徐州临淮郡,元康七年(297),置堂邑郡于堂邑县,隶扬州。东晋,成康四年(338)江淮乱,百姓南渡,侨置堂邑郡于江南建康,而本郡不废(一说迁堂邑郡侨治于建康,此从《通鉴》注:“实郡在江北者有堂邑”;《万历应天府志》:“侨置堂邑于此而本郡未废")。隆安元年(397),中原乱,秦地之民南流,寄居堂地,改堂邑郡为秦郡以统之,置秦县;于秦郡置尉氏县以安尉氏(今河南尉氏县)流民,置义成县以安义成(今安徽怀远东北)流民。秦郡及秦、尉氏、义成3县均侨置,并在今六合县境,有实土。 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元年(420)以秦郡属南豫州(侨州);元嘉八年(431)属南兖州(侨州)。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占秦郡,改置秦州及横山县,元嘉二十八年,宋收复失地,废秦州,复为秦郡。
南齐建元元年(479),析秦郡置齐郡,治瓜步(瓜埠),属青州。永明元年(483),并秦郡入齐郡,将齐初恢复的堂邑县又并入尉氏县;永明二年以尉氏改属新昌郡。梁天监元年(502),废齐郡复为秦郡,分尉氏县为堂邑、尉氏2县,太清三年(549),侯景袭秦郡,改郡为西兖州。陈永定元年(557)改复江北失地,恢复秦郡,堂邑、尉氏属之。太建五年(573),北齐再取秦郡,置秦州瓦梁郡,随即为陈所收复,仍设秦郡;十年,改秦郡为义州,旋罢。北周于公元579年南下占领秦郡,改秦郡为方州,置六合郡,又置方山县,属方州。方州治于方山。
隋开皇元年(581),废六合郡,以所领各县属方州。开皇四年,废尉氏、堂邑、方山3县,并置为六合县,属方州。大业元年(605)废方州,六合县属扬州江都郡。 大业十二年(616),杜伏威、辅公柘江淮起义军占领六合。
唐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六合遂为唐有。五年,定六合为紧县,属南兖州;七年,改属方州。贞观元年(627),废方州,六合属淮南道扬州。广明元年(880),黄巢义军占有六合。
南唐,升元元年(937)定都江宁府(今南京),以六合县属江宁府,保大六年(948)改六合为雄州。 后周显德五年(958)占南唐江淮地,废雄州,复置六合县,属扬州。
宋建隆元年(960),六合属淮南道扬州。至道二年(996),属建安军。祥符六年(1013)改建安军为真州,六合属之。大观元年(1107),升六合为望县,政和七年(1117),属仪真郡。南宋初,仪真郡复为真州,六合属之。
元初,六合县属扬州。至元十四年(1277),属扬州路。二十一年(1284),属真州路真州(今仪征)。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合由扬州府改属应天府。
清顺治二年(1645),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六合属江宁府。太平天国于1853年定都天京后,以六合县属天京省江宁郡。1858年,太平军攻克六合县城,改属天浦省。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陷天京,六合县复属江宁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六合县属江苏省。1914年属江苏省金陵道。 1927年废道,属江苏省。 1934年,六合县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六合县境内3方政权辖区交错,变迁频繁。1937年12月15日,日军侵占六合县城。次年3月撤出,12月7日再占县城。伪政权先为维持会,后为伪县府,以六合县隶属伪江苏省政府,日伪占有县城及主要集镇。民国县政府撤至县境边地,仍以六合县隶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江都)。1939年6月,新四军挺进六合,控制大片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4月,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竹镇。1941年7月至9月,中共路东区党委决定,将六合县八百区改建为直二区,东王庙区改直四区,东沟区改直三区,均为县级行政区。1942年10月,以直二、直四2区合并建立冶山县。(直三区划归仪征县抗日民主政权管辖)。1943年2月,以六合县与安徽省境来六县抗日根据地合并,建为来六县(领导机关称来六县办事处)。以冶山县与仪征县合并,建为东南县(领导机关称东南县办事处)。9月,成立中共浦(口)六(合)工委,兼为县级政权机构,在今六合境内辖有南圩、王子、滁河3个区,一年后建为六合县。1944年9月,撤销东南县,复建冶山县;改浦六工委为六合县建制,今六合县境成立3个抗日民主县政权,来安县辖县境西部,冶山县辖东部,六合县辖县城以南沿江一带。3县均隶属路东专员公署领导。1945年6月,撤销六合县建制,并人冶山县。8月15日,改冶山县为六合县,仍属路东专员公署。1945年8月20日,新四军攻克仍由日伪盘踞的六合县城,以六合县城为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至1946年1月9日,撤至冶山一带。民国六合县政府返回六合县城。其后,以六合县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由第五行政督察区划出江浦、六合、仪征3县成立)。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入六合县境,4月,建东南县;5月,建来六县;7月,建盱嘉来六县。11月,撤东南县、盱嘉来六县建制,复建六合县,隶属皖北行政区滁县专区。1949年1月25日,六合县城解放。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划子口,六合县全境解放。1949年4月,六合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分区。12月划属南京市。1950年1月,属苏北泰州分区。4月泰州分区改泰州专区,六合县仍属之。1952年11月,泰州专区改为扬州专区,六合属之。1956年2月改属镇江专区,12月复属扬州专区。1958年6月,划六合县属南京市。1962年5月,复属扬州专区。1966年3月15日,成立六合专区,治六城镇;六合县属六合专区。1971年撤销六合专区,六合县属扬州专区。1975年11月,六合县划归南京市。1980年4月26日设立南京市大厂区。2002年4月撤销南京市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六合县与原大厂区合并成立新的六合区,全区辖10个街道 、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91.5万,土地面积1500平方公里,分别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六合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区。
山东省鱼台东
一作唐。春秋鲁地。在今山东鱼台东。公元前718年鲁隐公观鱼于棠,即此。[2]
山东省门村镇
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属齐国。
《平度县志》同时记载:棠邑古城现存现平度市唐田村后的高坡上。
逡巡于唐田村后,高坡已无处可寻,难道这座古城因年代的过于久远已彻底堙没于历史的尘埃?
无计之时,有几位在地头建养鸡大棚的村民指点了迷津:王家疃村的村牌上有记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块大石牌。并领着我查看了沟边井沿的汉白玉的年代已无可考的牌刻。
唐田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川籍移民李金武迁来安居,因此处原为棠邑古城南关,耕种之田归棠邑城管理,故取名棠田。后因谐音书写唐田。王家疃村碑记载: 明隆庆四年,川籍移民王震前迁来定居,村名周代莱侯国所建棠邑城遗址在村东北隅,古城尚存的石狮子、石虎毁于1966年。
棠邑如何消失的?到底是一座什么规模的古城呢?存在之时在所处的时代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众多的问号萦绕着我。
棠邑的消失之迷
莱国是商周时期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周初姜子牙因功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与莱国相邻。莱国曾与齐国发生争夺营丘之战,后又多次发生战争,国都不得不东迁。春秋中期,莱国国力日渐衰落,又屡遭齐伐。齐灵公十五年(前567)齐侯召见莱子,莱子不从。齐灵公大怒,遂派将军晏弱率重兵灭莱,莱民残余退守棠邑城。同年冬,晏弱率军破棠,占领了今平度大部土地,莱国从此消亡,莱民一部分沦为齐国的官私奴隶,一部分被迁住倪地(今黄县),一部分播流淄水流域的“邑落荒芜”的“莱芜谷”(汉代新设“莱芜县”,在今淄博市淄川区东南20公里的城子庄。
但棠邑并未从此彻底消亡。齐灵公派晏弱灭棠发生公元前567年,之后的齐庄公与棠邑大夫的夫人棠姜还发生一段故事。公元前548年棠公去世,棠姜的弟弟东郭偃为崔杼驾车去吊唁。崔杼看到棠姜长得很美,便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东郭偃认为不妥当,他说,男女婚娶要辨别姓氏。现在您是齐丁公后代,下臣是齐桓公的后代。这是不能婚娶的。崔杼占筮,占筮的结果是无所归宿的凶卦。崔杼说,她是寡妇,有什么妨碍?死去的丈夫已经承担过这凶兆。于是,崔杼娶棠姜。齐庄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后,便借口有病不上朝。庄公乘探视崔杼之机私会棠姜。崔杼便设计将他杀了,并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当上了丞相。
莱国存在至少300年,而据史实,莱国灭亡后,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曾请求齐王发放棠邑的粮食赈济灾民。由此看来,棠邑的存在在500年以上。
棠邑的地位
莱国为宗主国,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属国有纪国、州国、维邑、棠邑及今胶东半岛各莱国地。
当时的棠邑在莱国具有重要地位,西有胶东半岛的标志性河流莱水(胶莱河北流为莱水、南流为胶水),东控胶东各地。
齐灭莱后,棠邑还是齐国的粮仓。在很多文献中记载:棠邑,齐国地名,积谷之处。成语“发棠之请”(发:发放;棠:齐国地名,积谷之处;请:请求。原指孟轲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
棠邑在当时当属齐国在胶东的粮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