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棕櫚

中文學名 :棕櫚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初生目

科: 棕櫚科

屬: 棕櫚屬

種 :棕櫚

棕櫚子,別名:敗棕於棕樹果

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成熟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採收和儲藏:霜降前後待果皮現青黑色時採收,曬乾。[1]

目錄

形態特徵

棕櫚,常綠喬木,高達10m。

莖杆圓柱形,粗裝挺立,不分枝,徑約20cm,殘留的褐色纖維狀老葉鞘層層包被於莖杆上,脫落後呈環狀的節。

葉簇生於莖頂,向外展開;

葉柄堅硬,長約1m,橫切面近三角形,邊緣有小齒,基部具褐煞費苦心纖維狀葉鞘,新葉柄直立,老葉柄常下垂;

葉片近圓扇狀,直徑60-100cm,具多數皺摺,掌狀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淺2裂,上面綠色,下面具蠟粉,革質。

肉穗花序,自莖頂葉腋抽出,基部具多數大型鞘狀苞片,淡黃色,具柔毛。

雌雄異株;雄花小,多數,淡黃色,花被6,2輪,寬卵形,雄蕊6,花絲短,分離;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

核果球形或近腎形,直徑約1cm,熟時外果皮灰藍色,被蠟粉。

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於村邊、溪邊、田邊、丘陵地或山地。

資源分布: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鑑別 果實腎形或近球形,常一面隆起,一面凹下,凹面有溝,旁有果柄根。長8-10mm,寬5-8mm,表面灰黃色或綠黃色,成熟者灰藍色而被蠟被,平滑或有不規則網狀皺紋,外果皮、中果皮較薄,常脫落而露出灰棕色或棕黑色堅硬的內果皮。種仁乳白色,角質。氣微,味微澀而微甜。

顯微鑑別 棕桐子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長方形、壁較厚的厚壁細胞,每個厚壁細胞又分成2-4個子細胞,外壁覆有1層蠟質。中果皮由10多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外側的較小,排列緊密,鞣質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細胞長圓形,切向68-214μm,內含紅棕色塊狀物。

內果皮為2-3列石細胞和少量厚壁細胞,石細胞呈不規則圓形,直徑34-51μm,厚壁細胞不規則方形,壁厚、木化。

種皮為數列薄壁細胞。

合點部位向內增大,形成合點侵填體,由木化網紋細胞組成。胚乳細胞壁厚10-14μm,位於外側的多徑向延長; 位於中部的細胞壁多呈念珠狀,胚位廠胚乳的背部中央,由圓形或多邊形的薄壁細胞組成。

化學成份

種子殼含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左旋表兒茶精沒食子酸鹽(epicatechin gallate)右施兒茶粗(catechin),沒食子酸(gallic aicd)。

鑑別

理化鑑別 取棕桐子20g,粉碎,加乙醇冷浸過夜,濾過,蒸去乙醇,得浸膏,加20ml蒸餾水溶解,備用。

(1)取2滴溶液於白瓷板上,加1%三氯化鐵試液,顯污綠色。(檢查酚類化合物)

(2)取2滴溶液於白瓷板上,加香草酸一鹽酸試液,顯櫻紅色。(檢查間苯二酚和間苯三酚)

(3)薄層色譜 取剩餘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加鹽酸酸化(PH2),用乙醚革取5次,合併5次萃取液,回收乙醚,殘渣加無水乙醇溶解作供試液,以d-兒茶素。原兒茶酸作對照。點於硅膠G(黃岩)-1%CMC板上。用氯仿-丙酮-甲醇醋酸(7:2:1.5:0.5)為展開劑展開,用2%三氯化鐵-1%鐵氰化鉀水溶液顯色,樣品色譜與對照品色譜在相對應的位置處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性味

味苦;甘;澀;性平[2]

歸經

脾;大腸經

棕櫚子的功效與作用

止血;澀腸;固精。主腸同;崩漏;帶下;瀉痢;遺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6-9g。

附方

高血壓,多夢遺精: 棕樹果二錢至一兩。水煎服。 (《雲南中草藥》)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養血。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棕櫚子 ,中醫館
  2. 棕櫚子,寶芝林中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