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棕頭鴉雀[1](學名:Sinosuthora webbiana,英文名:Vinous-throated Parrotbill)是鶯科棕頭鴉雀屬的鳥類,俗稱黃騰鳥、黃豆鳥、天煞星,一種全長約12cm的鴉雀。頭頂至上背棕紅色,上體餘部橄欖褐色,翅紅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紅色,下體餘部淡黃褐色的鳥類。常棲息於中海拔的灌叢及林緣地帶,分布於自東北至西南一線向東的廣大地區,為較常見的留鳥。棕頭鴉雀的台灣亞種在台灣稱作粉紅鸚嘴。

目錄

外形特徵

棕頭鴉雀全長約12cm。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至後頸有時直到上背均為紅棕色或棕色,頭頂羽色稍深,眼先、頰、耳羽和夾側棕栗色或暗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或橄欖褐色,有的微沾灰、呈橄欖灰褐色。尾羽暗褐色,基部外翈羽緣橄欖褐色或稍沾橄欖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多為橄欖褐色具隱約可見的暗色橫斑。兩翅覆羽棕紅色或與背相似,飛羽多為褐色或暗褐色,除小覆羽和第一枚飛羽外,其餘各羽外翈均綴有深淡不一的栗色或栗紅色,往先端逐漸變淡,內翈羽緣淡棕色或淡玫瑰棕色。頦、喉、胸粉紅棕色或淡棕色具細微的暗紅棕色縱紋,腹、兩脅和尾下覆羽橄欖褐色或灰褐色,腹中部淡棕黃色或棕白色。

虹膜--褐色或淺黃色;嘴--灰或褐色,嘴端色較淺;腳--鉛褐色。

叫聲:鳴聲為高音的tw'i-tu tititi及tw'i-tu tiutiutiutiu等等,短間隔後又重複,並間雜有短促的twit聲,有時僅作tiutiutiutiu。叫聲為持續而微弱的啾啾叫聲[2]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2000米 的中低山闊葉林和混交林林緣灌叢地帶,也棲息於疏林草坡、竹叢、矮樹叢和高草叢中,冬季多下到山腳和平原地帶的地邊灌叢、果園、庭院、苗圃和蘆葦沼澤中活動,甚至出現於城鎮公園,一般不進入茂密的大森林內。

生活習性

棕頭鴉雀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秋、冬季節有時也集成20或30多隻乃至更大的群。性格活潑而大膽,常常在灌木或小樹枝葉間活動,一般都短距離低空飛翔,不做長距離飛行。常邊飛邊叫或邊跳邊叫,鳴聲低沉而急速,較為嘈雜。

棲息於中海拔的灌叢及林緣地帶,常結群在灌木荊棘間竄動,在灌叢間作短距離的低飛,覓食時叫聲嘈雜。夏季多在山地。冬季遷到山坡草地、蘆葦叢或者苗圃中。

主要以甲蟲、象甲、松毛蟲卵、蝽象、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野生植物的種子[3]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在貴州4月19日即見有已產卵的巢,4月27日即見有已孵出的雛鳥,而7月23日和7月29日仍見有正產卵的巢,或許1年繁殖2-3窩。在北方繁殖期稍晚,多在5-7月,1年繁殖1窩。通常營巢於灌木或竹叢上,也在茶樹、柑桔等小樹上營巢,巢距地在0.4-1.5m。巢呈杯狀,主要用草莖、草葉、竹葉、樹葉、鬚根、樹皮等材料構成,外面常常還敷以苔蘚和蛛網,內墊有細草莖、棕絲和鬚根,有時還墊有羊毛、豬毛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6-10cm,內徑4-6cm,巢高6-9cm,巢深3.5-7cm。每窩產卵通常4-5枚,有時少至3枚。卵白色或淡藍色或亮藍色或藍綠色或粉綠色、光滑無斑,卵為卵圓形、長卵圓形或闊卵圓形。卵的大小為15-19mm×12-13.4mm,平均16.7mm×12.mm,卵重1.5-2g[4]

飼養

捕捉的棕頭鴉雀雛鳥易養活,而成鳥卻不易養活。捉來後,首先要餵玉米面加麵包蟲,保證其存活。然後逐漸減少麵包蟲數量,直至換成粉料,內摻玉米粉、豆粉、各種維生素和飼料添加劑。這樣飼餵2~3周後就可暢鳴了。如能活1年以上,就可產蛋繁育了[5]

分布範圍

國外分布:分布於俄羅斯遠東、朝鮮、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

國內分布:棕頭鴉雀在中國分布較廣,遍布於中國東部、中部和長江以南各省,北至黑龍江南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一直往南到廣東、香港、廣西、浙江、福建和台灣,往西到甘肅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6]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棕頭鴉雀 北京 南海子公園

參考資料

  1. 棕頭鴉雀,鳥網,2019-10-18
  2. 棕頭鴉雀,中國科學技術館
  3. 棕頭鴉雀的生活習性介紹,養寵網,2018-09-05
  4. 棕頭鴉雀的蛋為啥是藍色的?,果殼科技有意思
  5. 棕頭鴉雀飼養需要注意的地方,波奇網
  6. 棕頭鴉雀分布範圍,中國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