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茜草
梵茜草 |
中文名称:梵茜草 拉丁学名 Rubia manjith Roxb. ex Flem. |
梵茜草,( Rubia manjith Roxb. ex Flem.)茜草科茜草属植物。草质攀援藤本;根状茎和根紫红色;茎、枝方柱形,有4直棱,棱上有倒生小皮刺,髓部常紫红色。生于海拔700-3600米处的常绿阔叶林中,亦见于松林和灌丛中。[1]
目录
信息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木兰纲
目 龙胆目
科 茜草科
属 茜草属
种 梵茜草
分布区域 西藏西南部、东南部和东部,云南、四川和青海均产
形态特征
草质攀援藤本;根状茎和根紫红色;茎、枝方柱形,有4直棱,棱上有倒生小皮刺,髓部常紫红色。
叶4片轮生,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较少卵形,长2.5-8.5厘米或过之,顶端长渐尖或有时尾尖,基部心形,边缘不反卷,有微小皮刺,两面粗糙,干时带紫红色或绿灰色;基出脉5条,偶有3条,线状,下面凸起,两面均生有微小皮刺;叶柄长通常1-6厘米,密生微小皮刺。
聚伞花序多四分枝,圆锥状,长通常不过10厘米,顶生的有时可长至10余厘米,花序轴和分枝均有极微小的皮刺;小苞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通常不超过2毫米;花小,花冠红色或紫红色,辐状,冠管短,非杯状,盛开时冠檐直径2.5-3.5毫米,裂片5,星状展开,不反折,近卵形或披针形,长约1.5厘米,被微柔毛或近无毛。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产西藏西南部的札达、普兰、聂拉木和亚东、东南部和东部的加查、林芝、米林、波密、察隅、错那、墨脱、察雅和八宿等地。
国外分布:分布地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东部至西部、不丹和缅甸等地。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根可入药,有凉血、止血和活血的功效。
源出梵语 manjishtha, 意为鲜红色的。本植物的根含红色染料,又可入药,有凉血、止血和活血的功效。
经济价值 本植物的根含红色染料,为天然染料。
栽培技术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种。
茜草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
种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为30厘米。每亩播种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选生长健壮,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茎蔓,每2-3节剪成插条。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节。浇水、保墒、遮荫,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茜草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及时浇水,阴雨天气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现后,除留种株植外应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
茜草根腐病可于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防治,或用多菌灵防治。白粉病用粉锈宁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可用蚜螨净防治。
茜草一般于移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先将地上茎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要出售。亩产量1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