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鲈
梭鲈 |
中文学名:梭鲈 拉丁学名:Sander lucioperca 别 称:小狗鱼、牙鱼、白梭吻鲈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鲈科 属:梭鲈属 种:梭鲈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名:pikeperch 保护级别:(IUCN 2008年 ver 3.1)——无危(LC) 同义学名:Lucioperca lucioperca Linnaeus,1758 |
梭鲈(学名:Sander lucioperca)是鲈科、梭鲈属鱼类。体形长,稍侧扁;头小,吻尖;眼较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坦;口前位,稍斜;上颌骨后缘伸过眼后缘,上下颌、犁骨与胯骨有牙,上下颌和颚骨有大犬牙;鳃孔大,侧位,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呈块状,顶端有小刺;体被栉鳞,颊部无鳞或仅上部有小鳞;侧线达尾鳍,侧位且稍高;有两个背鳍,第1背鳍上缘圆形。第3-6棘鳍最长;第2背鳍第1-2鳍条最长;臀鳍较短,始于第2背鳍中部下方,第l鳍条最长;胸鳍椭圆形,侧位,稍低;腹鳍胸位;尾鳍分叉。背侧呈灰绿色,成鱼有12-13条褐色横斑;腹侧呈淡白色;背鳍呈黄色有黑色纵斑;胸鳍与臀鳍呈淡黄白色,尾鳍常有小暗斑。 梭鲈自然分布在淡水和咸淡水水域中。梭鲈的生活环境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对溶解氧的要求较高,通常不到溶氧低的水域活动。梭鲈为凶猛性鱼类,成鱼主要以其他小型鱼类为食。梭鲈仔鱼的开口饵料为轮虫以及甲壳类的无节幼体,也可摄食人工投喂的蛋黄颗粒。原分布于欧洲咸海、黑海、里海及波罗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及等盐线在7-9‰范围的海区。 [1]
目录
梭鲈形态特征
梭鲈(9张) 体形长,稍侧扁;头小,吻尖;眼较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坦;口前位,稍斜;上颌骨后缘伸过眼后缘,上下颌、犁骨与胯骨有牙,上下颌和颚骨有大犬牙;鳃孔大,侧位,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呈块状,顶端有小刺;体被栉鳞,颊部无鳞或仅上部有小鳞;侧线达尾鳍,侧位且稍高;有两个背鳍,第1背鳍上缘圆形。
第3-6棘鳍最长;第2背鳍第1-2鳍条最长;臀鳍较短,始于第2背鳍中部下方,第l鳍条最长;胸鳍椭圆形,侧位,稍低;腹鳍胸位;尾鳍分叉。背侧呈灰绿色,成鱼有12-13条褐色横斑;腹侧呈淡白色;背鳍呈黄色有黑色纵斑;胸鳍与臀鳍呈淡黄白色,尾鳍常有小暗斑。
梭鲈栖息环境
梭鲈自然分布在淡水和咸淡水水域中。梭鲈的生活环境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对溶解氧的要求较高,通常不到溶氧低的水域活动。因此,梭鲈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比一般鲤科鱼类高。适宜梭鲈生长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不应低于3毫克/升,其溶氧的危险界限为2毫克/升。pH值变化于7.4-8.2之间。
梭鲈生活习性
梭鲈为凶猛性鱼类,成鱼主要以其他小型鱼类为食。梭鲈仔鱼的开口饵料为轮虫以及甲壳类的无节幼体,也可摄食人工投喂的蛋黄颗粒。在土池培育梭鲈仔鱼中,用有机肥肥水培育轮虫作开口饵料,效果很好。梭鲈稚鱼期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幼鱼期的饵料为摇蚊幼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鱼。
当梭鲈生长到22-26毫米时,食性完全转变为以其他鱼类为食,此时应在苗种池中及时投放鲤、鲫、鲢等鱼类的水花作为其转食饵料,否则会因饥饿而相互残食,大大降低成活率。当鱼体达到7-8厘米时,应投喂新鲜小杂鱼及鱼类加工废弃物组成的鱼浆等,此时也是进行人工饵料驯化的良好时机。
梭鲈属中下层鱼类,多在较深的水层平稳地活动,稍有惊扰则迅速潜入水底。梭鲈属亚冷水性鱼类,其适温范围为0-33℃,梭鲈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4-25℃。与鲤科鱼类相比,其耐高温能力稍弱一些。32℃应视为梭鲈耐高温的危险界限值。因此,在夏季高温炎热季节,池塘水深应保持在2米以上。
梭鲈分布范围
梭鲈原分布于欧洲咸海、黑海、里海及波罗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及等盐线在7-9‰范围的海区。已成为欧洲很多国家的养殖对象。中国新疆最早于1960年从俄罗斯引进梭鲈至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水系及额尔齐斯河水系,1985年发现梭鲈已由中俄界湖兴凯湖进入黑龙江流域。1993年以来,梭鲈已先后被移植到山东、湖北、北京、天津等多个省市。
分布于阿富汗、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黑山共和国、北马其顿、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梭鲈分布图
梭鲈繁殖方式
梭鲈的繁殖水温为12-16℃。在自然水域中,繁殖季节雄性亲鱼选择适宜的环境,用鳍和身体将树根、杂草、碎石等物筑成相当于体长2倍的产卵场,然后将成熟的雌鱼赶进鱼巢进行繁殖。产卵后雄鱼护巢,并用鳍扇动水流增加溶氧和清除泥沙,并驱赶靠近的杂鱼,直到出苗。尾重2-3千克的雌性亲鱼怀卵量为30-40万粒。
亲鱼挑选与培育 在繁殖季节梭鲈没有明显的副性征,仅是腹部的颜色有所不同;雌亲鱼腹部为淡黄色,雄亲鱼的腹部为淡蓝色。雌鱼的生殖器外凸且红润,腹部丰满;雄鱼的生殖孔不太明显,周围不凸出。将符合上述特征的亲鱼挑选出来专塘培育。培育池面积以2-3亩为宜,最好在产卵前1个月移入,经产前强化培育,培育期间及时投喂饵料鱼,定期冲水,促进亲鱼性腺进一步发育。雌雄按1:(1-1.2)配对。
人工催产 注射催产剂:采用LRH-A2+DOM进行催产,一次性注射;雌鱼的剂量为(LRH-A26-10微克+DOM6-10微克)/千克,雄鱼减半。 产卵池及鱼巢设置:梭鲈产卵无需特殊的产卵池,清理消毒好的池塘即可;面积1-3亩不等,视亲鱼数量而定;水深1-1.2米为宜。鱼巢是用“井”字形铁丝网裁剪而成,大小可按亲鱼体长的1倍制作,然后将棕片整理松散居中固定在铁丝网上。鱼巢放入产卵池前消毒处理,用清水浸泡后冲洗干净,放置于池塘边0.8-1.0米水深处。底部为硬底,用细绳固定在池边的竹竿上,以便检查是否产卵。放置鱼巢的数量按亲鱼的组数而定;鱼巢相距约1.5米,因梭鲈不是同一天产卵,因而在收取鱼巢后,原位可补放鱼巢。为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保证水质清新,要定时冲水,以刺激亲鱼产卵。 受卵收集:梭鲈一般在傍晚至清晨产卵,受精卵黏附于鱼巢上。同一批鱼注射催产剂后,第三天开始检查鱼巢,见有鱼卵即可带水移至孵化池,梭鲈产卵时间较长,从开始收卵到产卵结束1周左右。
受精卵孵化 将鱼巢垂直悬挂于水中,并用气泵充氧。梭鲈因性腺发育等原因,即使同时催产的鱼,产卵时间也不一致,最好同一天产的卵放同一水池内孵化。用池塘静水孵化时以1-2亩为宜,较大的池塘可临时用尼龙布分隔,分多个小池孵化可提高梭鲈鱼苗的成活率。孵化前3天加水,最初池水深度保持1米,加水后第二天用0.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泼洒,以杀灭池塘中的太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尤其是剑水蚤,以免在孵化过程中数量增加而对鱼卵和鱼苗造成危害。受精卵在水温8-14℃时,经过10-12天的孵化,胚胎陆续出膜。 梭鲈人工催产时,时常有冷空气入侵,孵化鱼苗最好还是在控温的室内或在保温棚内进行。
梭鲈养殖技术
夏花培育 刚破膜的梭鲈苗通体透明,卵黄囊近似球形,晶莹透亮,晶状体黑色,借助水流身体上下扭转游动,经4-5天的内源型营养过程,体长达4.15-5.18毫米,此时可开口吃食。开口饵料为轮虫、无节幼虫等;10天左右卵黄囊全部消失,饵料的需求量随之加大,可增喂卤虫幼虫;15毫米时可吃食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20毫米时转向底层,吃食小型底栖生物,如丝蚯蚓等;30毫米便可吃食小鱼苗。夏花培育从开口吃食时开始,放苗前需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加水时严格过滤,切勿带进小杂鱼、泥鳅等有害生物。采取施有机肥或泼洒豆浆方法培育饵料生物。每亩池塘可培育夏花3万-5万尾。育苗池面积1-3亩为宜,水深0.8-1.2米。
鱼种培育 梭鲈夏花鱼种便可拉网出售或分塘,3厘米的鱼苗身体仍透明,仔细可看到内脏,拉网捕捞时要特别小心,操作动作一定要轻、要快。鱼种培育池面积2-3亩,水深1.5-2.5米。鱼种池亩放养夏花数量为2000-3000尾。要随时补充饵料鱼,如饵料不足,可造成相互残杀。经常加注新水,加水时要防止有害生物进入。 随着梭鲈夏花不断生长,陆续向池塘中补充鲤夏花、麦穗鱼、劣质观赏鱼苗、白鲢鱼苗。低背型鱼类更佳。鱼种培育阶段所投放的饵料鱼全长保持在梭鲈全长的20-30%。冰鲜饵料鱼必须经过3%食盐消毒后才能投喂。
食性驯化 梭鲈稚鱼食性驯化的适宜生长阶段可在体全长4.58-5.77厘米,体重0.98-1.20克时进行。在该规格前梭鲈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可摄食投喂的鲤鱼苗,饵料来源较为充足,且又处于稚鱼发育的关键时期,若过早驯化会降低稚鱼的成活率。如果驯化规格过大,则肉食性、掠食性已经形成,已难以驯化。 梭鲈稚鱼对不同的人工饵料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对于条状动物性饵料摄食强度大,对植物性和粉末制成团状的人工饵料摄食强度小。 对梭鲈鱼苗的驯化需经过由活饵到死饵,由全动物性饵料到动物性加植物性饵料的过程。人工饵料的变换每次只能部分地改变。 将经过中间培育,体长达到3-5厘米的鱼种运输到成鱼养殖池,放养时注意溶氧与水温、水质的适应问题,如果用氧气袋运输。不要急于打开充氧袋,将充氧袋置于池塘中,使鱼种适应温度、水质的变化后,才打开充氧袋,并用3%食盐水消毒10分钟后才放下塘。袋内外温差应小于3℃,梭鲈成鱼主要养殖方式为以下三种。
咸鱼或蟹池套养 养殖池套养梭鲈,可以达到清除野杂鱼、改善养殖条件、节约饵料、提高产量的效果,同时又将低值鱼类转化成高档鱼类,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梭鲈鱼种的套养规格为50-150克,放养量为20-30尾/亩,若放养6-8厘米大规格夏花,套养30-50尾/亩为宜。作为配养鱼的梭鲈投放量,主要取决于池塘中饵料鱼的丰歉和人工辅助饲料投喂情况,若管理得好,套养梭鲈鱼种的池塘秋后可出塘商品鱼20-30千克/亩;套养梭鲈夏花的池塘可出塘大规格梭鲈鱼种30-40尾/亩。养殖期间应注意一下问题。 因梭鲈耗氧量大,池塘应经常保持较高的溶氧,高产塘不宜套养梭鲈。 池塘应保持足够量的饵料,包括饵料鱼和人工投喂的饲料。 梭鲈起捕率高,在拉网密集时,应先将梭鲈挑出,避免因困箱缺氧而造成死亡。
池塘单养 模式一 池塘要求: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水深2.5米左右,面积5亩。生石灰清塘后,放养梭鲈鱼种前5天先放养饵料鱼。 每亩放规格50-100克的梭鲈鱼种400-600尾/亩。同时,每亩配养50尾的大规格鳙鱼,秋后可以生产梭鲈200-300千克。 日常管理:随时投喂充足适口的饵料鱼或设置食台投喂适口的冻鲜鱼及其他人工配合饲料,总投喂量为商品鱼产量的4倍左右;采用生物增氧和机械增氧措施;检查吃食情况和鱼病发生情况;每隔10天加注30厘米新水。
模式二 鱼池条件同上。每亩投放体长5厘米夏花1000尾,投喂活饲料鱼,基本方法与养殖鳜鱼相同。但投喂的饲料鱼规格与投喂给鳜鱼的要小一点、体长细一点(饵料鱼为梭鲈体长的15%左右)。如果饲料鱼适口并充足,当年鱼苗可长成体重0.5千克以上的商品鱼。
微流水池单养 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自流水的池塘,养殖梭鲈成鱼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池塘面积330-1300平方米,水深1-2米,池埂可以砖石砌成,也可土埂,以保证汛期不淹不冲为准。池塘一般为长方形,进出水口要设置牢固的防逃设施。放鱼前池塘要清整。视流水条件投放鱼种数量可高于静水池塘养殖的50-100%,不需或少量配养其他鱼类,喂养和管理方法大致同于静水池塘养殖。
梭鲈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无危(LC)。
梭鲈主要价值
梭鲈肌肉厚实,味道鲜美,口感好。其含肉率高,人体必需的磷、钙等微量元素和肌肉蛋白质含篷较高。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的质和量也较高,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鸡蛋蛋白质标准相当,明显高于WHO/FAO标准。 其蛋白质含量超过21.03%,比鳜(17.56%)高,5种致鲜氨基酸含量为9.31%,高于虹鳟(9.11%),食用效果好于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