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梨园思绪(周建华)

​​ 梨园思绪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梨园思绪》中国当代作家周建华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梨园思绪

春花秋月”是一个梨园,但“春花秋月”的名字,始终让人联想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尤其是站在“春花秋月”最高的梁子上。

梁子上有一座双层长廊,在长廊上纵目东北方向,便能一览罗江的丘陵地势,每当此时,登高台而小“众丘”之情便油然而生。阳春三月,梨花、李花、桃花,不必说争先恐后,简直就是齐扑扑绽放,尤其油菜花,金黄灿亮,惹得人眼花缭乱,我以为,李煜说的“春花”,应该是少不了这些花了。

罗江的油菜花,依着丘陵的地势开放,有层层叠叠的梯度,却又没有陡峭的落差,是一种川西北特有的风味。油菜花间,星星点点有几排雪白的梨花,或是粉红的桃花,又有一座座农家小院。小院的墙面、屋顶,被妆点成或红或黄、或粉或白,精致得五彩缤纷。这种景象,虽不是宫殿园林,亦与“雕栏玉砌”异曲同工。但这里的油菜花,却不只有精致,放眼望去,到处是奔放灵动,田壑里、山丘上,呈现出写意而又厚重的黄色,如一幅幅中西结合的油画。这里的油菜花,虽生于平常,却不甘于平凡,它们努力地呈现出自己的大格局。如果把“春花秋月”比作是一个王国,那么,李煜的“故国”或许也不过如此。失去这样的“故国”,李煜唯有“不堪回首”的叹息。我有一种断想,“春花”绽放时,“秋月”还未至,何来同悲愁?或许,李煜哀叹伤感的,最应该是“春花何时了”了。

如果把李煜心中的“春花”比作一个人,这个人无疑便是小周后。《南唐书》记载,小周后“警敏有才思,神彩端静”,才貌双全的小周后是李煜的爱情。公元976年,南唐灭国,李煜从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贵为皇后的小周后,从此凄凄惨惨戚戚,成为北宋皇帝欺辱的对象。传说,宋太宗借用各种理由召幸小周后,甚至命画师现场作《熙陵幸小周后图》。据说,李煜因此悲愤而作“春花秋月何时了”,而“春花秋月何时了”也成为李煜的绝命之词。李煜去世后,小周后也忧郁而死,自此将一生悲情藏于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之中。

罗江的“春花秋月”自然与小周后无关,也无需与小周后有关,但罗江的“春花秋月”却有另外一个女人的故事。相传,很多年前,“春花秋月”还不是梨园,更不是现在的“春花秋月”,只有几棵梨树,被称作梨林。明朝末年,清军入关,眼看国家危在旦夕,时任四川布政使王梦锡,紧急率军入京抵抗清军。行至梨林时,忽闻崇祯皇帝已自缢于煤山。君已亡,是否继续前进与清军作战,军中将士各执己见。王梦锡有一14岁独生女,担心自己随军出征成为累赘,更担心父亲因此而放弃抗击清军,便悄然自缢于梨林,遗言望父坚定信心。王梦锡女儿去世后,葬于梨林,后人念其气节,称为王氏“女儿坟”。后来,梨林变成梨园,梨园被命名为“春花秋月”,“女儿坟”便置身于“春花秋月”之中。

六年前,我第一次去“春花秋月”。那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湛蓝,洁白的云朵悠悠地流动。我顺着林间小道,走进梨园深处,置身于梨花丛中。说置身丛中并不准确,因为梨树枝枝紧密,株株攀连,梨花开起来,便成遮天蔽日之势,人只能置身其下。抬头仰望,梨花与蓝天相嵌,仿佛便是天上的白云,一片片,一团团,与白云交相辉映。看起来,洁白的梨花竟比白云还白,不仅是白,且薄,薄得能让阳光穿透,我以为,冰糯种的白翡翠也不过如此。或许是头天夜里下过一场春雨,花瓣上偶有水珠,阳光一照,便闪闪发光,让人想起“梨花一枝春带雨”。带雨的梨花并不娇滴滴,浑身散发出一股高洁之气。在一片梨花下,有拍照的游人,是穿浅蓝色绣花旗袍的美女,只见她时而弄枝,时而拈花,或许是受到梨花感染,始终落落大方,无一丝忸怩作态。

走上双层长廊,向着西南方向一眼望去,梨花如茫茫雪原。浩瀚的白色从山顶一路延伸,便把沟沟坎坎铺成一马平川,以至于让人忘却了丘陵的起伏。这种景象,让我终于理解到了什么是“梨花枝上层层雪”。随着一阵淡淡的幽香浸入肺腑,不禁又想起李白的“梨花白雪香”。吟诗作赋已不足于表达春色满园,在“春花秋月”,梨花是真正的主角,它用一种颜色,便将浩荡春光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这洁白的春光里,始终有一座“女儿坟”,那样安静,却又那样宏大。

我感觉得到“春花秋月”的梨花有一种气质,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但肯定不是“春花秋月”何时了,仔细想来,“女儿坟”或许是这种气质的根源。

[1]

作者简介

周建华, 网名天台, 四川罗江人,生于1968年4月,著有散文集《天台轶事》。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德阳市教育作家协会主席、德阳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德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德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