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梅花的鑑別方法

梅花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梅花

【生境分布】

原產於我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現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但在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Armeniaca mume Sieb.[Prtl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乾燥花蕾。本品為梅的花蕾,故名梅花。

【藥材歷史考證】

梅花的始載本草《本草綱目》曰:「白梅花,古方未見用者。近時有梅花湯:用半開花,溶蠟封花口,投蜜罐中,過時以一兩朵同蜜一匙點沸湯服。」《本草綱目拾遺》引《百草鏡》云:「梅花,冬蕊春開。其花不畏霜雪,花後發葉,得先天氣最足,故能解先天胎毒。有紅、白、綠萼、千葉、單葉之分,惟單葉、綠萼入藥尤良。采能不犯人手者更佳。含苞者力勝。性寒,或曰平,味酸澀,清香,開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蒸露點茶,止渴生津,解暑滌煩。」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梅花相符,並以單葉、綠萼、白花者入藥為佳。[1]

【植物形態鑑定】

參見烏梅的「植物形態鑑定」項。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3~6mm,有短梗。苞片數層,鱗片狀,棕褐色。花萼5,灰綠色或棕紅色。花瓣5或多數,黃白色或淡粉紅色。雄蕊多數,雌蕊1,子房密被細柔毛。體輕,氣清香,味微苦、澀。

【藥材顯微鑑定】

粉末淡棕色。腺毛着生於苞片邊緣,全體呈短棒狀,略彎曲,長160~200um,直徑40~50um,頭部長圓形,由數十個分泌細胞組成,外圍角質明顯,內含棕黃色物;柄部多細胞,排成3~4列。非腺毛着生於萼片及苞片,無色或淡黃棕色。單細胞非腺毛壁平直或稍彎曲,先端略呈鈎狀,長短不一,34~300um,直徑8~20um,壁厚2~5um,有的表面可見疣點;多細胞非腺毛有2~4細胞,單列,長70~210um,細胞間隔壁菲薄。

花粉粒大多發育不全,發育完全者近球形,直徑34~46um,有3孔溝,外壁表面隱約可見條紋狀雕紋。草酸鈣簇晶較多見,直徑10~34um,呈類圓形,稜角較寬鈍或不甚明顯,有的呈碎塊狀,偶見方晶。萼片下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念珠狀增厚,表面具角質層紋,氣孔類圓形,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萼片上表皮細胞較大,壁略增厚,念珠狀增厚不明顯。花瓣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薄,波狀彎曲。花粉囊內壁細胞斷面觀呈類方形,細胞界限不甚明顯;表面觀類圓形,有網狀增厚紋理。

【藥材理化鑑定】

樣品製備:取梅花粗粉1g,加甲醇10ml,冷浸2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供點樣用。吸附劑:0.8%CMC-硅膠H(青島海洋化工廠)鋪板,110℃活化30分鐘。點樣量5ul。對照品:綠原酸、蘆丁、槲皮素甲醇溶液。展開劑:乙酸乙酯-甲醇-水-甲酸(13:2.5:1:0.02),展距10cm。顯色劑:揮盡溶劑後,先在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綠原酸顯藍色熒光,樣品有相同熒光斑點;再噴5%三氯化鋁乙醇試劑,吹乾後置紫外光燈下觀察,蘆丁槲皮素顯亮黃色熒光,樣品於相同位置有同樣熒光斑點。

【採集加工】

初春花未開放時採摘,及時低溫乾燥。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及花梗。篩去灰屑。

【性能功用】

微酸、澀,平。歸肝經、胃經肺經。開郁和中,化痰,解毒。用於鬱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癧瘡毒。內服:3~4.5g,水煎服。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霉,防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