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首(林逋)
梅花三首(林逋) |
作品名稱:梅花三首(林逋)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林逋 |
梅花三首(林逋)是北宋著名詩人林逋的作品之一。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又稱和靖先生,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人。
目錄
正文
其一
幾回山腳又江頭,繞着孤芳看不休。 一味清新無我愛,十分孤靜與伊愁。 任教月老須微見,卻為春寒得少留。 終共公言數來者,海棠端的免包羞。
其二
小園煙景正淒迷,陣陣寒香壓麝臍。 湖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入一枝低。 畫工空向閒時看,詩客休徵故事題。 慚愧黃鸝與蝴蝶,只知春色在桃溪。
其三
吟懷長恨負芳時,為見梅花輒入詩。 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 人憐紅艷多應俗,天與清香似有私。 堪笑胡雛亦風味,解將聲調角中吹。[1]
人物簡介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2]
生平
林逋(bu一聲)被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林逋家譜載,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長樂,傳至11世,鈃、釧、鐶、釴兄弟4人遷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黃賢村(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孫,故宅在奉化大脈岙口(今大茅岙)。一說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學,好古,通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貧困,勿趨榮利。及長,漫遊江淮,40餘歲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以湖山為伴,相傳20餘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終身。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為人,又愛其詩,時趨孤山與之唱和,並出俸銀為之重建新宅。與范仲淹、梅堯臣有詩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聞其名,賜粟帛,並詔告府縣存恤之。逋雖感激,但不以此驕人。人多勸其出仕,均被婉言謝絕同,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既老,自為墓於廬側,作詩云:「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有心人竊記之,得300餘首傳世。
天聖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廬側。事見《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傳》。
今存詞三首,詩三百餘首。後人輯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其中《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為思鄉之作。故宮繪畫館藏有所書詩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