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墓
梁孝王墓 |
梁孝王墓位於永城東北34公里芒碭山南脈保安山東側山腰,距山頂約15米。梁孝王名劉武,漢言文帝次子,初封代王,後封淮陽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改封為梁王,史稱梁孝王,死後葬此。其墓斬山為槨,穿石而藏,墓門向東,墓長56.62米。
目錄
基本內容
基本內容
芒碭山西漢梁王陵墓群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漢墓群。芒碭山西漢梁王陵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複雜,氣勢恢宏,宛如地下宮殿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西漢梁王陵墓群是在炸藥還沒有問世的西漢,完全由無數民工用錘子一下一下敲鑿出來的,其工程之浩繁、技藝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由墓內所出土的漢代壁畫、金縷玉衣、鎏金車馬器、騎兵俑及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更堪稱稀世之寶。
西漢梁王陵墓群現已發現漢墓大小18座,其中更以漢高祖劉邦之孫--梁孝王劉武及王后墓的規模最為宏大、最為著名。梁孝王王后墓縱深21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石室陵墓,墓內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客廳、臥室、壁櫥、糧倉、冰窖、馬廄、兵器庫、廁所(最為人擊節稱奇的是其中有實物為證的、在中國最早使用的、雕刻精美的石制坐便器)。在梁孝王墓和王后墓之間有一條地下通道,名曰"黃泉道",是梁孝王和王后死後靈魂幽會的通道,據稱後人所謂"命歸黃泉"或"黃泉路"之說即源於此。僖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作工精細、質地純正,歷經2000餘年仍風韻猶存。柿園漢墓壁畫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為主題,四周襯托繚繞的雲氣和綬帶,畫藝精絕,氣勢磅礴,被稱為"敦煌前的敦煌",其中所出土的容貌秀美、栩栩如生的斷臂仕女傭更被稱之為"中國的維納斯"。
芒碭山西漢梁王陵墓群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乃至世界罕見的大型石室陵墓群。
"四神雲氣圖"壁畫發現在河南省芒碭山西漢早期(公元前2世紀)梁國王陵區柿圓墓。柿圓墓所在山頭位於保安山東南部的余坡,山頂表面平坦,荊棘叢生,表面以下是很薄的頁岩,兩米以下頁岩與石灰岩相間,五米以下頁岩逐漸消失,全部為石灰岩。
在眾多的壁畫遺存中,墓室壁畫很少,西漢早期的更少。因而,該壁畫即成為我國時代最早,墓葬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然而,歷經十年,壁畫的破壞逐漸顯現,日趨嚴重。表面繪彩層起翹脫落,顏料退色,局部有網格紋顯現。地仗層有龜裂分層現象。畫面有通透性開裂。壁畫固定件有鬆脫現象。壁畫表面顯現後背木龍骨變形前頂的痕跡。壁畫整體彎曲變形嚴重。交接處產生裂縫。畫面在局部產生翹曲開裂。
陵墓形制
梁孝王墓,史書上多有記載。《史記·梁孝王世家》索隱《述征記》:「碭有梁孝王之冢」。《水經注·獲水》引應邵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斬山為廓,穿石為藏。」清光緒編《永城縣誌·古蹟》中記載:「孝王洞在保安山之東麓,其中有十字街,飲馬池。」《太平寰宇記》載:「梁孝王墓在縣(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碭山南嶺山。」梁孝王墓被發現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末年,曹操「引兵人碭,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致使「金盡梁王石室空」。
該墓坐西面東,開鑿於距山頂20米處。從墓道口至西迴廊西壁全長96.45米,南北最寬處(迴廊北耳室北壁至迴廊南耳室南壁)32.4米,最高處3米,總面積約612平方米,總容積約 1367立方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及 10餘間測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統組成。
墓道呈東西向,由斜坡墓道和平底墓道兩部分組成。斜坡墓道全長32.2米,上口寬2.59米,底寬2.78米,平底墓道的西端深入山體部分是封閉式墓道,兩側石牆之上用底端為燕尾槽的石板扣合成兩面坡式,兩坡的頂端用上寬下窄的梯形石板扣壓。這種扣合方法減輕了頂部壓力,極其堅固,至今保存完好。墓道近墓門處南北各開鑿一個耳室,南耳室東西最長處5.1米,南北最寬處4.9米,內高2.4米。北耳室東西長5.3米,南北最寬處4.46米,內高2.22米,這兩個應是車馬室、過墓門是東西長23.4米,寬2.4米,高2.3米,東高西底的雨道,是從墓道通向主室的通道,由門道、斜坡甬道、平底甬道三部分組成。在斜坡甬道的西端南北兩側各開鑿一個耳室。北耳室南北最長處12.88米,東西最寬處9.9米,高 2-2.18米,總容積約 233立方米。南耳室東西 4.56米,南北寬處4.6米,內高2.l米,為藏兵器的地方。
甬道西端連接主室,主室是整座墓葬的核心,平面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9.65米,南北寬4.7米,高3米,室四壁垂直,表面光平。主室底部為東西長5.45米,南北寬3.65米,深0.4米的凹坑,坑底平坦,四壁垂直,四角規整,凹坑的東壁是一條通向迴廊的下水道。主室的南北兩側各開三個耳室。北側的三個耳室整齊規整,皆為正方形,每邊長2.3米,為儲藏室和庖廚室。南側的東側室為棺床室,東、南、西三面為石壁;北面是和主室相通的空間,室底高出主室底部0.4米,南部底端有一通向水井室的不規則洞孔。
南面西側耳室和棺床室有門相通,連成套間,內呈近正方形,南北長3.18 米,四壁垂直,底平坦,室底中央為一向下開鑿的石坑,為浴室。最西邊的耳室和主室相通,呈南北長方形。主室外圍建有迴廊,圍繞主室和主室外側室一周,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迴廊中部與主室相通。迴廊的四角皆有耳室,平面呈方形,每邊長4.7米,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迴廊的東、西、南三面還有寬 0.4米,深 0.3米的排水溝,將各室的積 水排入南迴廊的水井,利用水井內的自然岩縫,將水排出山體。
梁孝王墓工程浩大,氣勢恢宏,結構規整,布局合理,建築藝術高超,這在火藥尚未發明的西漢時期,用人工開鑿如此浩大的工程,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公元前196年,皇子劉恢被封為梁王。高皇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劉恢被遷為趙王,呂后的弟弟呂產被封為梁王。但呂產一直待在京城長安,並沒有到梁國赴任。呂產被朝中大臣殺掉後,公元前178年,漢文帝的小兒子劉揖被封為梁王。公元前169年,劉揖從馬上摔下而死,諡為梁懷王。劉揖去世後,沒有子孫繼承王位。大臣賈誼認為梁國位置重要,他向漢文帝建議說應該選擇可靠的人為梁王。[1]文帝聽取賈誼的建議,封淮陽王劉武為梁王,這就是梁孝王。梁孝王劉武「以竇太后少子故,有寵,王四十餘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賞賜不可勝道,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梁孝王劉武過着奢侈豪華的帝王般生活,「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
一般的王陵都是劈山後用巨石修砌,但梁孝王墓不是這樣。梁孝王墓「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工程之浩大、結構之獨特、布局之對稱,都是罕見的。
而今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兩千年的沉澱,盜墓、時間的洗禮後,梁王墓已難見夕日的輝煌,徒留空蕩蕩的墓室與傷痕累累的芒碭山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三國時代曹操的兵卒,應該是第一批走進漢梁王墓葬的盜墓者。關於曹操盜墓,《後漢書·袁紹傳》記載說:「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水經註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李白有詩云: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站在梁王墓前,耳邊縈繞着飄渺的古琴聲,芒碭山正沉浸在陽光里,一切是那樣的安靜,全不因遊客的到來而顯的嘈雜,昨日的輝煌轉而今天的蒼涼,驀然間發現在歷史的長河中,人渺小的直可忽略不計,不論地位的高低,亦沒有貧富的差異。
參考文獻
- ↑ 富甲一方的梁孝王墓內為何空空如也?曹操:沒錯,都怪我!,網易, 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