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腳
樁腳 |
中文名: 樁腳 釋 義: 在基層為選舉人固樁的工作人員 特 色: 腰杆子硬,人脈廣 類 型: 大企業老闆 |
樁腳是指選戰中在基層為選舉人固樁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身份或明或暗,但往往勢力大,腰杆子硬,人脈廣、影響力大並且動員力、行動力超強。
目錄
簡介
樁腳是指選舉中在基層為候選人固樁拉票的工作人員,多為對該地方的政治熟悉並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士。在選戰中,樁腳會利用各種手段(包括非法的)使其支持的政客當選,例如動員街坊或家族成員參與投票。而賄選的金錢或禮品亦通常由樁腳經手。
起源
樁腳一詞有指是沿自台灣,由台語「柱仔腳」(白話字、台羅:Thiāu-á-kha,支撐房屋的木樁)演變過來。
樁腳有大有小,按照一定的序列組成「傳銷」般的網絡。國民黨長期統治台灣,其樁腳往往依照傳統上的行政序列——鄉鎮長、村里長、鄰長——參與拉票。現在,大企業老闆、黑道大佬也往往成為「樁腳」。
樁腳更經常的還要參與賄選,資金籌措、買票金額的確定、買票的把握等都事前規劃妥當,形同企業經營。
樁腳是組織戰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台灣選舉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樁腳文化是台灣選舉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國民黨和民進黨 「返聯」和「入聯」大拼場的同時,兩黨候選人馬英九和謝長廷在台面下固樁和挖樁動作不斷。可以預見在未來選戰中文宣戰和組織戰仍然是兩黨的主戰場。
一、什麼是樁腳?
在觀察台灣選舉時候樁腳處處可見蹤影。國民黨統治時期,樁腳是地方派系培養起來的一批分布在各種權力機構的掌權者或忠誠支持者。而現在樁腳更多指建立在特定人際關係上,擁有動員其他人員的能力,能為特定政治人物提供選票,是連接政治人物和選民的中介者。樁腳一般是農會總幹事、宗親會理事長、村長、里長、廟會管理委員會總幹事或其他一些在地方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甚至一些黑道分子也可以擔任各種層次的樁腳。根據其動員能力大小,樁腳有「大樁腳」和「小樁腳」之分。「大樁腳」一般指動員能力比較強,動員範圍比較大如農會總幹事、宗親會理事長等。 「小樁腳」一般指動員人員有限、動員範圍相對較小,如村長、里長等等。這些都是相對而言,各地方派系實力派人物是「大樁腳」,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樁腳最重要的是能為特定候選人提供一定的選票,發揮市場通路的作用。候選人給樁腳一定金錢或其他利益,樁腳發揮動員能力支持候選人,以避免候選人面對面的接觸選民。「買票」是樁腳最基本的功能。當然也有一些是理念型的樁腳,為政治人物提供忠實「鐵票」部隊的作用。
樁腳以及其所能動員的範圍共同組成一個樁腳網絡。樁腳網絡是建立親族社會倫理基礎上向四周擴散至其他人群,從而形成一個包括不同圈層、漣漪狀的人際關係圈。
二、各色的樁腳以及樁腳網絡的特徵
樁腳以及樁腳網絡是建立在傳統的人際關係上。中華文化重視家庭價值和人際關係,台灣社會繼承了中華文化的這種特質,台灣是一個典型的「重人情講關係」的社會。樁腳平時勤於服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選舉時才有動員能力。另一方面政治人物與樁腳平時要緊密聯繫,加強感情投入,這樣經營樁腳才能穩固。「立委」要基層跑透透就是這個道理。
樁腳以及樁腳網絡以政治、經濟利益的交換為主軸。政治人物和大、小樁腳之間的關係大多是建立在政治、經濟利益的交換上。如一般是工程預算、職業介紹、人事安排等等。當然「給面子」也是一種恩惠,可以用來交換。政治人物對樁腳的紅白帖是有請必到,各種婚喪喜慶等活動變成政治人物的例行公事。
樁腳以及樁腳網絡與地方派系密切相關。地方派系是台灣政治生活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勢力。地方派系依靠樁腳建立起廣泛的社會關係網,在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發展關係,掌握地方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社會組織,形成一個龐大的「樁腳網絡」。很多樁腳本身是地方派系人物。地方派系的動員是透過樁腳網絡來達成的。樁腳利用起擁有的人際網絡扮演地方派系的傳動機與工具機的作用。樁腳承接派系的動員指令、確定自己的動員策略、計算有用的人情效用、預估可能的得票數,扮演地方派系的傳動機的角色。根據實際情況與自己網絡內的選民進行接觸、送禮固票、說服改票等等扮演地方派系工具機的角色。地方派系要平時勤布樁腳(結盟),選時忙固樁或挖角,因而即使無強力的候選人或滿意的職位也要參與,只有「練兵」,才能緊密聯繫平時布下的樁腳。
樁腳工程是政治人物鞏固樁腳的重要途徑。樁腳工程被認為是國民黨為了鞏固地方基層勢力,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採取的一套以經濟掌控地方政治策略。由於每年編列、補助的工程款巨大,大多為地方基層派系人物或勢力取得,從而形成所謂的「樁腳工程」。民進黨上台後,「行政院」設立的治水預算(如8年800億治水預算)等也都淪為民進黨拔樁和固樁的「樁腳工程」。甚至一些「立委」直接叫下面的樁腳上報經費,編列預算。樁腳工程成為地方資源分配重要一環,成為連接政治人物與地方樁腳關鍵所在,形成了有各種政治勢力相結合的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三、藍綠的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樁腳
樁腳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藍綠的政治人物無論是縣市長還是「民意代表」都紛紛發展自己的樁腳。由於樁腳在組織戰中的重要作用,國民黨和民進黨都無法捨棄。過去樁腳是國民黨和地方派系動員的利器。政黨輪替後,民進黨當局利用行政資源接收了原來國民黨在組織戰的這些資源,民進黨的搶樁布樁,已經發展出龐大的樁腳網絡。在這次民進黨的「立委」和「總統」初選中樁腳票成為成敗的關鍵。在「立委」部分出現候選人顧樁搶票,如王世堅的樁腳烏龍配票投給死對頭洪奇昌,王世堅氣炸了直呼見到鬼。民進黨的「綠色連線」,雖然只有6人,卻能發揮龐大的作用,因為他們樁腳可觀。在「總統」初選,謝長廷的樁腳票是他贏得初選的原因之一。
四、樁腳文化是台灣惡質選風的一個部分
台灣選舉眾多,賄選嚴重、選風惡質化。「選舉無師傅、有買你就有」這句話成為選戰的守則。樁腳是買票能夠順利運作的關鍵。樁腳建立人際關係網絡,根據可運作的選民手冊向候選人領取買票「金」,再根據實際情況隱蔽發放出去,完成「買票」全過程。雖然由於反賄選的呼聲很高以及台灣「司法」體制的完善,過去通過樁腳進行赤裸裸的賄選買票的運做方式有所改變。屢見報道的賄選買票手法可能有以下幾種:送茶葉、開晚會摸彩、送夾克、帽子等。現今的賄選買票出現很多的變通方式,以招待旅遊為例,過去參加招待旅遊選民多沒有出錢,為了躲避查賄,可以以編列預算或是過節名義進行。
同時樁腳是很多候選人迴避司法懲罰的「替罪羊」。每次選舉都有很多賄選案,但最後延燒到候選人的很少,定案的更少,大都只到樁腳這個層次。候選人往往可以說是賄選全屬樁腳個人行為,與他無關且不知情,就可以迴避檢方的偵訊。 由於候選人買票的投資當選的機率大大超過賄選所受的司法懲罰,因此在收益大於成本的情況下,買票賄選是屢禁不止。
在2004年「大選」中,邱義仁利用行政資源,跨過國民黨的縣市地方派系直接對鄉鎮市的各級樁腳進行策反,「割喉割到斷」。而2008「大選」邱義仁又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擁有龐大行政資源,而且誓言要每周 「一利多」,來勢洶洶,割喉戰勢必重演。可以預見2008「立委」和「總統」選舉在文宣戰的同時,各方組織戰也必將全面展開,對樁腳的爭奪也必將很激烈。由於選舉的考慮,對樁腳的激烈爭奪,台灣的惡質選風在未來一段時間也無法改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