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詠嘆調(憨仲)
作品欣賞
橋的詠嘆調
今生今世,該着和交通有緣,打有記憶開始,就和路橋有了解不開的結。伴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感不僅僅有所淡化,並且與日俱增,漸稠漸濃。
打開記憶的閘門,姥姥家的門前,就有一座橫跨南北的大石橋。橋名匯川,着實有些歷史了,斑駁的橋面,殘缺的護欄,無不表明它歷經滄桑。橋頭的重修碑記就有六七座,深深鐫刻的文字表明,它一路風塵的從明、清、民國走來。並親眼目睹了徐武俠的傳奇、班質齋的儒雅、國共兩軍的火拚、大躍進的狂熱。我曾數次從橋上走過,去追尋我的夢想。命運多舛的它抵禦過無數次兵匪毀壞、洪水衝擊,都沒有摧毀它不屈的身骨,命運卻終結在上個世紀的改革大潮中,留下了一聲長嘆。
人所共知,橋是連接路的,是道路通向天涯海角的重要環節。假若沒有橋,天塹何以變通途?跨江過河的通天大道,又怎麼會暢通無阻呢?正是有了橋,才叫一顆顆狂妄之心插上了翅膀,達到了理想的彼岸。我的第一本文學作品集,書名就叫《橋》。正因如此,我才能夠帶着《故鄉的情絲》,踏着《鄉野的顫音》,哼唱着《遠逝的鄉歌》,造就了《馬氏三兄弟》,形成了文壇上的《平地起峰》。由此,方才打造出了《天齊高風》、《泱泱齊風》的恢弘篇章。假若沒有《橋》的出現,很難說我會在文學之路上,越走越通暢,越走越寬廣。
一步邁過,曾經令中國人驕傲的南京長江大橋,現身於東晉的沙洲之地。四面環水的特殊環境,致使這塊從唐宋元明清一路走來的長江衝擊平原,像一顆被掩沒的璀璨明珠,一直處於黯然失色的境地,默默無聞的沉寂在藤料沙、小沙、新洲、太平洲的自然形態。就地取材的勤勞人民,由於江水隔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心靈手巧出了木匠、瓦匠、漆匠、機匠等手工藝人。他們若想走出孤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曾幾何,這裡的先民一度若曹孟德「水深橋樑鮑,中路正徘徊」的詩云,也似李太白「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的吟句,還像陸機「怨彼河無梁,悲此年歲暮」的哀嘆,他們對橋表現出了極度的渴望,內外通達成為世世代代揚中人夢寐以求的祈盼。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期,伴隨着揚中人的視野開闊,造橋夢終於達成了共識。不用問,造橋就要花費,國家沒有計劃怎麼辦?地方自籌,成為唯一的途徑。全市上下齊心抱團:公務人員身先士卒;企業家義不容辭;村婦拿出賣菜金;商販獻上辛苦費。就連十幾歲的娃兒,也掏出了零碎的壓歲錢。聽着揚中文友講述着這些感人的事跡,內心的確有一種盪氣迴腸。當我站在這座歷時兩年建造的千米大橋時,無不被那個1.62億元的數字所震撼。回眸1994年10月剪彩的那一天,人人眉飛色舞奔走相告,傾城踏橋的壯觀場面熱烈而激情,結束千年孤島的歷史的確振奮人心。至今,市民們談及那日的盛況,仍喜上眉梢呢。難怪國家領導人李嵐清、彭沖分別欣然為之題寫橋名。
萬里長江上第一座有地方自籌資金興建的跨江大橋在揚中現身後,更激發了島城人民奮發圖強的信心和決心。短短20年間,他們又在國家的鼎力支持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依次修建了長江二橋、長江三橋、泰州大橋、揚中大橋,形成了「一島五橋」溝通南北的「江中走廊」。昔日的蠻荒閉塞之地,如今成為四通八達的新格局。實現了揚中與鎮江的「半小時通達」、揚中與長江北岸之泰州連成一體、揚中與「滬、常、蘇、錫」行程縮短了半小時以上、揚中與長江南岸的鎮江、常州形成一塊,快捷的通道,不僅僅是出行的方便,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和交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揚中市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江中孤島,一舉成為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全國十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中小城市、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國家火炬計劃電力電器產業基地、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中國民生建設百強縣。天塹變通途的揚中,經濟發展猶如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去年,全市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475.8億元,綜合實力列「全國縣域經濟最具創新力50強」第1名,「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4位。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與「五橋」的功勞緊密相連。
一道道美麗的彩虹,鏈接起揚中通達天下的千古期盼。江水在腳下緩緩流過,夢想在34萬揚中人的心頭升起。這橋,隔斷了苦澀,連起了甜美;這橋,送走了貧困,迎來了富裕;這橋,送出了沙洲的烏金滾滾,迎來了各地的財富滔滔;這橋,以自身的風采裝點亮麗着揚中,使這一江中的彈丸之地成為人間天堂。今天,曾領略過「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趙州橋、「中國古代交通橋和觀賞橋結合典範」揚州五亭橋、太原晉祠魚沼飛梁十字橋、北京頤和園玉帶橋的我,心情從沒有像今天感慨過、激動過。作為一個老交通,40年間,過橋、看橋、建橋無計其數,歷史上一樁樁的義捐修橋美談,從沒有像揚中人這樣的氣魄,這樣空前絕後的古壯舉。此時此刻,站在揚中長江一橋的我,不由得向這座美麗的島城投去了敬仰的一瞥,並深深地鞠了一躬。
作者簡介
憨仲,湖南綏寧人,現居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