桤木 (中药材)
桤木 (中药材) |
桤[qī]木(拉丁学名:Alnus cremastogyne Burk.)别名:水冬瓜树、水青风、桤蒿, 为桦木科,桤木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种和福建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桤木叶片、嫩芽药用,可治腹泻及止血。
濒危等级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目录
基本信息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生长习性
3 分布地区
4 栽培技术
▪ 栽培方法
▪ 育苗
▪ 造林技术
▪ 病虫害防治
5 主要价值
▪ 生态价值
▪ 经济价值
▪ 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30-40米;树皮灰色,平滑;枝条灰色或灰褐色,无毛;小枝褐色,无毛或幼时被淡褐色短柔毛;芽具柄,有2枚芽鳞。叶倒卵形、倒卵状矩圆形、倒披针形或矩圆 形,长4-14厘米,宽2.5-8厘米,顶端骤尖或锐尖,基部楔形或微圆,边缘具几不明显而 稀疏的钝齿,上面疏生腺点,幼时疏被长柔毛,下面密生腺点,几无毛,很少于幼时密被淡 黄色短柔毛,脉腋间有时具簇生的髯毛,侧脉8-10对;叶柄长1-2厘米,无毛,很少于幼 时具淡黄色短柔毛。
雄花序单生,长3-4厘米。果序单生于叶腋,矩圆形,长1-3.5厘 米,直径5-20毫米;序梗细瘦,柔软,下垂,长4-8厘米,无毛,很少于幼时被短柔毛;果 苞木质,长4-5毫米,顶端具5枚浅裂片。小坚果卵形,长约3毫米,膜质翅宽仅为果的 1/2。
生长习性
喜光,喜温暖气候,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5~18℃,降水量900~1400mm的丘陵及平原、山区。
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水湿,多生于河滩低湿地。
分布地区
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播种育苗
种子采收后,曝晒脱粒,装入袋中,置通风干燥处干藏或密封贮藏。种子纯度为75%~90%,千粒重0.7~1g,发芽率为30%~45%。春、秋两季均可播种,但以春播为好,春播宜在2月中旬~3月中旬进行。条播或撒播,撒播播种量3~3.5kg/667平方米,条播播种量2~2.5kg/667平方米。覆土厚度2mm,以不见种子为度。用长稻草覆盖,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揭除盖草后,随即撒盖约2cm长的短节草,以保持湿润阴凉的环境。间苗、移苗宜在长出6~8片真叶时进行,间出的苗,可及时移植。移植株行距10cm×20cm。产苗量3万~4万株/667平方米。
育苗
选择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沙壤土、壤土作圃地。施足基肥后整地筑床,要精耕细作,打碎泥块,平整床面。播种季节在3月上旬到中旬。条播育苗,条距20厘米,播种沟内要铺上一层细土。每亩用种子4斤。桤木种子细小,播后要薄土覆盖,可用焦泥灰盖种,以仍能见到部分种子为宜,然后盖草。
播种后13天左右幼苗出土。待幼苗大部分出土后,揭除盖草。幼苗出土后40天内应特别注意保持苗床湿润。6-8月上旬可每月施化肥1-2次,每亩每次施硫酸铵2-5公斤。桤木苗太密时。可以进行间苗移栽。移栽最好在6月份进行,此时苗高约8-12厘米。在雨后阴天或阴雨天,略带宿土,不仅可以全部成活,幼苗生长也好。
造林技术
造林从12月下旬苗木落叶后至次年2月中旬放叶前均可进行。
桤木适宜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和四旁造林。山地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山谷、山坡下部或中部。
造林密度:110-250株/亩。河渠、沟边、池塘水库沿岸,株行距1×2米;坡地用材林1.7×1.7米。1年生一级苗高度>100cm,地径>1.5cm。
整地方式:块状整地不小于60×1500px,深度不小于500px。栽植穴底径不小于750px,深不小于750px。整地要求表土翻向下面, 挖穴要求土壤回填,表土归心。[1]
参考文献
- ↑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叶里藏珠”,腾讯,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