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桉樹青枯病桉樹幼苗發生整株枯死或幼苗基部葉片變紅變紫現象。本病病原為青枯極毛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 F. Smith )為真細菌綱,假單胞桿菌屬的生理小種。[1]

[]

目錄

防治方法

①木麻黃、木棉、桑樹、番茄、茄子、煙草和花生等植物的青枯病菌能與桉樹交互感染,種植過這些作物的土地不宜選作桉樹苗圃地或用作營養土基質。最好採用火燒土或黃坭心土作營養土基質。若用土雜肥時應充分堆漚、腐熟,並用高錳酸鉀或福爾馬林消毒後才能使用。

②不選用種植過感病作物的地塊造林。桉樹病區砍伐後應實行樹種輪栽或選擇高度抗病的桉樹造林。

③發病的林地,應開溝排水,隔離病株,減少地表徑流傳播病菌。砍伐重病株,清除病根、枯枝,集中銷毀處理。病穴用石灰或硫酸銅消毒。

疾病分布

近日調查發現上海市部分區縣引種的桉樹幼苗發生整株枯死或幼苗基部葉片變紅變紫現象,初步診斷為桉樹青枯病。

桉樹青枯病

發布症狀

桉樹青枯病菌侵染幼樹,其地上部的表現可分兩種類型。第一種為急性型,病株葉片急速失水萎蔫,葉懸掛於枝條上不脫落,呈現典型的「青枯」症狀。枝幹表面有時會出現褐色至黑褐色的條斑,解剖莖幹,木質部變黑褐色,地下根部腐爛,皮層脫落,木質部和髓部壞死,壞死的根莖有臭味。將病根、莖橫切面浸入清水中,可使清水變成乳白色,如將清水滴在橫切面上,1-2分鐘後,切面的木質部即出現白色到淡黃色的細菌膿液,有時呈環狀溢出,這一特徵是診斷青枯病的重要依據。第二種為慢性型,病株表現發育不良、矮小、下部葉片先變成紫紅色,後逐漸加深並向上發展,最後葉片乾枯脫落。部分莖幹和側枝出現不規則黑褐壞死斑,嚴重時整株枯死。此類型病株,從發病到整株枯死所需的時間較長,一般3—6個月。根、莖解剖特性與急性型同。

疾病病原

本病病原為青枯極毛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 F. Smith )為真細菌綱,假單胞桿菌屬的生理小種1。病菌菌體短杆狀,大小為1.5-2.3×0.5-0.7微米,極生鞭毛1-3根,革蘭氏染色陰性,最適生長發育溫度為34℃,最高37℃,最低18℃,對酸鹼度適應範圍pH6-8,最適為pH6.6。

發生規律

青枯極毛桿菌可存活於土壤、植株殘體和垃圾混合物中,凡是種植過花生煙草馬鈴薯番茄、桑、木棉、木麻黃和美人蕉等植物的土壤,以及這些罹病植物的花、果、葉莖、根接觸過的土壤、垃圾肥、水源都有可能存在和繁殖青枯病的病原體。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時間與土壤的溫度、濕度、酸鹼度關係密切,低溫時存活時間比高溫時長,中性土壤較酸性土壤有利於病菌存活,土壤含水量在31-37%時可存活390天以上;乾燥和水淹時,病菌僅能存活30天到90天。桉青枯病為典型的土壤傳播病害,病菌大多由根際侵入蔓延到植株維管束組織內,使植株凋萎;又可從病株的根部轉入土壤而再感染鄰近健康桉樹。根頸損傷、地表徑流、株間連根是病菌侵入、傳播的主要途徑。一般來說桉樹青枯病一年四季均會發病。3月開始病株逐漸增多,6-10月發病嚴重,7-9月是病害的高峰期,11月以後病情逐漸減輕。高溫或颱風雨後造成樹木傷口,當溫度在33-35℃、相對濕度80%以上時,青枯病最易流行。巨尾桉、尾葉桉是高度感病的桉樹。赤桉、剛果12號桉,雷林1號桉、巨桉和柳桉等為中度感病。檸檬桉和窿緣桉是抗病的。桉樹的感病性與年齡有關,1-4年生易感病,5年生後較抗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