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格里菲斯實驗

格里菲斯實驗是由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在1928年利用肺炎鏈球菌與老鼠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物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細菌的遺傳訊息,會因為轉型(或稱轉化)作用而發生改變。[1]

目錄

實驗與原理

此實驗是利用兩個不同的肺炎鏈球菌(可感染老鼠)品系,一種是III-S型(平滑型,有毒性),另一種是II-R型(粗糙型,無毒性)。其中III-S型具有以多糖構成的莢膜,可保護自身,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統,進而使宿主死亡。II-R則無此構造,因此無法倖免於免疫系統的攻擊。

實驗主要分成四種不同的步驟與處理方式,如下表所示:

在其中一種處理方式中(表格的最下方),格里菲斯將來自III-S品系的細菌以高溫殺死,再將其殘骸與活的II-R品系混合。實驗結果顯示此組合可將宿主老鼠殺死,而且從這些死亡的老鼠體內,可分離出活的III-S品系與II-R品系。

因此格里菲斯提出一項結論,認為II-R品系被死亡的III-S品系所含的一種轉型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所「轉型」成為具有致命性的III-S。

後來其他人的研究顯示,這種轉型因子是III-S的DNA(由奧斯瓦爾德·埃弗里發現)。雖然III-S已經死亡,但是DNA在加熱過程中仍然能夠保存,因此當III-S殘骸與活體II-R混合在一起時,II-R便接收了源自III-S的DNA,進而獲得能夠生成多糖莢膜的基因,使宿主的免疫系統無法殺死,造成宿主的死亡。

另附:在高中生物必修2 中艾弗里的實驗是在培養基中進行的,而格里菲斯是以小鼠為實驗材料的。

外部鏈接

格里非斯

視頻

格里菲斯實驗 相關視頻

2018年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宣傳片
加州科學中心&格里菲斯天文台

參考文獻

  1. 格里菲斯的實驗證明了什麼 ,高三網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