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格氏蟲鰈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格氏蟲鰈

拉丁學名:Eopsetta grigorjewi

(Herzenstein, 1890)

別 稱:蟲鰈、扁魚、

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鰈形目

亞 目:鰈亞目

科:鰈科

亞 科:鰈科

屬:蟲鰈屬

種:格氏蟲鰈

分布區域:西北太平洋

格氏蟲鰈,學名 Eopsetta grigorjewi (Herzenstein, 1890),別 稱:蟲鰈、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鰈科蟲鰈屬的一種魚類。身體呈長橢圓形,背部邊緣在眼睛上方淺凹陷。吻短尖。眼間隔頗窄。口大,傾斜,上頜至少為頭長的三分之一。尾鰭楔形,體呈淡黃褐色,散落許多大小不一的暗色環紋。格氏蟲蝶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域。可油炸,醃漬食用。 [1]

目錄

格氏蟲鰈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格氏蟲鰈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中國台灣。中國台灣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可見

命名者 (Herzenstein, 1890) 模式種產地: Hakodate, Japan 別稱: 蟲鰈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界: 動物界 棲息深度: 100 - 200米 科: 鰈科 最大體長: 40 cm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格氏蟲鰈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兩眼均位右側;背緣於上眼上方淺凹陷。吻短尖。眼間隔頗窄。口大,傾斜;上頜至少為頭長之1/3;上頜齒兩列,齒尖銳,前方具犬齒,下頜齒一列;鋤骨與齶骨無齒。

鰓膜與峽部分離。鱗小,眼側被弱櫛鱗,盲側被圓鱗,背、臀鰭鰭條被鱗;兩側側線均發達,鱗數88-98。

背鰭起始於上眼前,軟條數87-93;臀鰭基在胸鰭基後緣下方,軟條數69-74;兩側均具胸鰭,中央軟條分支,眼側者較盲側長;尾鰭楔形。

體呈淡黃褐色,散在許多大小不一的暗色環紋,最大之環紋於眼側側線上下各有3個,奇鰭具暗色小點;盲側灰白色。

格氏蟲鰈種群分布

台灣西南部和北部海域

格氏蟲鰈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溫冷且較深的海域。底棲性,大里身海底的時候,有如枯葉般,不容易被發現。以波浪運動來游泳。主要以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格氏蟲鰈漁業利用

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佳,以清蒸或紅燒食之。已有人工養殖。

參考來源

  1. 格氏蟲鰈,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