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埃特爾
格哈德·埃特爾(德語:Gerhard Ertl,1936年10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與物理化學家,在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2007年因為對表面化學研究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目錄
早年生活
埃特爾1936年10月10日生於德國斯圖加特,1955年至1957年間在斯圖加特大學就讀,他亦曾在巴黎大學(1957年-1958年)和慕尼黑大學(1958年-1959年)就讀。1961年他在斯圖加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65年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教學工作
完成博士課程後,埃特爾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擔任講師(1965年-1968年),1968年至1973年間在漢諾威大學出任教授,1973年至1986年轉往慕尼克大學物理化學學院任教。1970至1980年代,他亦曾在加州理工學院、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和柏克萊加州大學任客座教授。1986年,他成為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工業大學的名譽教授,同年出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物理化學系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1996年起,他成為柏林洪堡大學的名譽教授。
研究工作
埃德爾因對分子層面機制的研究而聞名,他發展出一套固體表面化學,尤其是氣固表面化學反應過程的研究方法。他在高真空條件下,用LEED(低能電子散射)研究氫原子在金屬表面吸附。他的研究直接啟發了人們對於催化反應的了解。他最著名的研究或者可以包括氨合成,和一氧化碳在鉑表面的氧化。但是他發展出來的方法學,廣泛的影響了表面化學的進展[1],而實際影響,可以包括農業,半導體,以及異相催化。
他在1998年與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加博爾·A·紹莫爾堯伊因為對表面化學的貢獻而共同獲得沃爾夫化學獎。2007年,他因為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價「他的研究有助了解『鐵為什麼會生鏽』[2]、『燃料電池和汽車中的催化劑如何工作』、『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如何被破壞』」。
視頻
格哈德·埃特爾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埃特爾與表面化學研究,中國科學院,2007-10-18
- ↑ 他解讀「鐵為什麼會生鏽」,搜狐,200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