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核舟記

 

 

 

核舟記》是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緻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讚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讚揚。全文語言生動平實、洗鍊,「核舟」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其上的人物亦描繪得逼真而又生動,這些都無不體現了作者細膩的文筆。

目錄

作品原文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2曰王叔遠3,能以徑寸之木4,為5宮室器皿6人物,以至7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8,各具情態。嘗9貽餘10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11。

舟首尾長約12八分有奇13,高可二黍許14。中軒敞者為艙15,箬篷16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17。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8」,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19」,石青糝之20。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21而多髯22者為東坡,佛印23居24右,魯直25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26。東坡右手執27卷端28,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29,右手指卷,如有所語30。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31,其兩膝相比者32,各隱卷底衣褶中33。佛印絕類彌勒34,袒胸露乳,矯首昂視35,神情與蘇、黃不屬36。臥右膝37,詘38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39倚之40,珠可歷歷數也41。

舟尾橫臥一楫42,楫左右舟子43各一人。居右者椎髻44仰面,左手倚一衡45木,右手攀46右趾,若嘯呼47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48,若聽茶聲然49。

其船背稍夷50,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51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52。」細若蚊足,鈎53畫了了54,其色墨55。又用篆章56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57。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58,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59,蓋簡60桃核修狹61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62!《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63於不寸之質,而須麋64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亦必疑其誑65,乃今親睹之。繇斯以觀66,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67。嘻!技亦靈怪矣哉!」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描寫整個核舟,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讚嘆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讚美之情。

寫作特色

此文通過白描的手法,詳細而有條不紊地記述了他所得到的一個微雕作品——核舟,採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紹王叔遠微雕技藝的「奇巧」以及他技術的全面,既是全文的總提,也為轉入正題蓄勢。文字雖短,作用卻大,不可以沒有。接着詳細介紹核舟所表現的蘇東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從全舟到局部,從船頭到船尾,從陳設到人物,從容寫來,層次分明,絲毫不亂。尤其注重細部的描寫,如雕欄上的對聯,船頭人物的姿勢和神態,舟子的動作,都寫得生動如見,令人既佩服王叔遠雕刻之神,又讚賞魏學洢觀察之細。

刻者與寫者,可謂是相互發明,相得益彰了。從描寫看,王叔遠不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見地。他表現東坡赤壁之游,不是簡單地再現歷史,而是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改造與加工。譬如雕欄上的對聯,右邊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蘇東坡十月寫的《後赤壁賦》,而左邊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是蘇東坡寫於七月的《前赤壁賦》中的名句。雖然季節有點不對,但用以揭示東坡泛舟時的月夜之景,卻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頭的三人,神態逼真,直如圖畫,但卻與歷史事實不符。因為東坡泛舟赤壁時,第一次只有一個客人,第二次有兩個客人,均無姓名,並沒有黃庭堅與佛印參加,現在王叔遠把他們硬扯在一起,當然體現了他的思想寄託。大約以佛印來體現東坡的禪味十足的空靈,而讓黃庭堅這個摯友來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後對核舟所作的總結性說明,為的是加深讀者對微雕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之巨的印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作者的議論,再一次表達了作者對於這一微雕作品的讚美。結尾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使文章如核舟一樣,顯得精細而完整,令人愛不釋手。

此文語言平實、洗鍊,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誇飾,逼真而又生動,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陸次雲《古今文繪》:「刻核舟者神於技,記核舟者神於文。摩擬人物於纖微,意態神情畢出,何異道子寫生?君曰:『技亦靈怪矣哉!』余曰:『文亦靈怪甚矣!』」

當代作家、教育家秦兆基《〈核舟記〉介評》:「人們一直強調,選課文要選名家作品,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說所有名家的作品都可以入選為課文。魏學洢雖算不得名家,但他的《核舟記》卻是一篇文質兼美,堪為模式」的優秀課文。」

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中國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其一生短暫,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其代表作。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