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譜法
核磁共振波譜法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核磁共振波譜法(英語: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簡稱 NMR spectroscopy 或NMRS),又稱核磁共振波譜,是將核磁共振現象應用於測定分子結構的一種譜學技術。核磁共振波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氫譜和碳譜兩類原子核的波譜。
人們可以從核磁共振波譜上獲取很多信息,正如同紅外光譜一樣,核磁共振波譜也可以提供分子中化學官能團的數目和種類,但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提供許多紅外光譜無法提供的信息。核磁共振波譜對自然科學研究有着深遠的影響,人們不僅可以藉助它來研究反應機理,還可以用來研究蛋白質和核酸的結構與功能。供研究的核磁樣品可為液體或固體。
波譜這一譯名是科學家丁渝提出的。
歷史
哈佛大學的珀塞爾小組和斯坦福大學的布洛赫小組在19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獨立開發了核磁共振波譜法。因為他們的發現,愛德華·珀塞爾(Edward Mills Purcell)和費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分享了1952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的NMR技術
共振頻率
當放置在磁場中時,核磁共振活性的原子核(比如1H和13C),以同位素的頻率特性吸收電磁輻射。共振頻率,原子核吸收的能量以及信號強度與磁場強度成正比。比方說,在場強為21特斯拉的磁場中,質子的共振頻率為900MHz。儘管其他磁性核在此場強下擁有不同的共振頻率,但人們通常把21特斯拉和900MHz頻率進行直接對應。
樣品處理
核磁共振波譜儀通常由一個旋轉的樣品架,一個非常強的磁鐵,一個射頻發射器和一個接收器組成,探頭(天線組件)在磁鐵內部環繞樣品,可選擇用於擴散測量的梯度線圈和電子設備來控制系統。旋轉樣品是平均擴散運動所必需的。而擴散常數(擴散有序光譜法或DOSY)的測量是在樣品靜止和離心的情況下進行的,流動池可用於在線分析工藝流程。
氘代NMR溶劑
NMR溶液中的絕大多數原子核屬於溶劑,大多數常規溶劑是烴,並含有NMR響應的質子。 因此,氘(氫-2)被取代(99+%)。雖然氘氧化物 (D2O)和氘代DMSO(DMSO-d6)用於親水分析物,氘代苯也是常見的,但氘代溶劑最常用的是氘代氯仿(CDCl3)。 取決於電子溶劑化效應,不同溶劑中的化學位移稍有不同。NMR波譜通常相對於已知的溶劑殘餘質子峰值,而不是添加的四甲基硅烷進行校準。
相關譜
相關譜(Correlation Spectroscopy)是二維核磁波譜的一種,常常簡寫為COSY。其它二維譜還包括J頻譜(J-spectroscopy),交換頻譜(EXSY,Exchange spectroscopy),核歐佛豪瑟效應頻譜(NOESY,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全相關譜(TOCSY,tot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近程碳氫相關(HSQC,Heteronuclear single quantum coherence),遠程碳氫相關(HMBC,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herence)等。二維譜在解析分子結構方面可比一維譜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別是用一維譜解析複雜分子結構遇到困難的時候,二維譜可以提供幫助。歷史上首次二維譜實驗方法由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教授讓·吉納(Jean Jeener)於1971年提出,之後其實驗操作由沃爾特·歐(Walter P. Aue),恩里克·巴爾托爾蒂(Enrico Bartholdi)和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R. Ernst)完成,並於1976年發表。
固態核磁共振光譜
液體核磁樣品如果放在某些特定的物理環境下,是無法進行研究的,而其它原子級別的光譜技術對此也無能為力。但在固體中,像晶體,微晶粉末,膠質這樣的,偶極耦合和化學位移的磁各向異性將在核自旋系統占據主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使用傳統的液態核磁技術,譜圖上的峰將大大增寬,不利於研究。
已經有一系列的高分辨率固體核磁技術被研發出來。高解析固體核磁技術包含兩個重要概念,即通過高速旋轉來限制分子自取向和消除磁各向異性,對於後者,最常用的旋轉方式是魔角旋轉(Magic angle spinning),即旋轉軸和主磁場的夾角為54.7°。
固體核磁技術常被用於膜蛋白,蛋白纖維和聚合物的結構探究,以及無機化學中的化學分析。但同樣可被應用於研究於樹葉和燃油。
生物分子核磁共振光譜
蛋白質
利用核磁譜研究蛋白質,已經成為結構生物學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手段。X射線單晶衍射和核磁都可獲得高分辨率的蛋白質三維結構,不過核磁常局限於35kDa以下的小分子蛋白,儘管隨着技術的進步,稍大的蛋白質結構也可以被核磁解析出來。另外,獲得本質上非結構化(Intrinsically Unstructured)的蛋白質的高分辨率信息,通常只有核磁能夠做到。
蛋白質分子量大,結構複雜,一維核磁譜常顯得重疊擁擠而無法進行解析,使用二維,三維甚至四維核磁譜,並採用C和N標記可以簡化解析過程。另外,NOESY是最重要的蛋白質結構解析方法之一,人們通過NOESY獲得蛋白質分子內官能團間距,之後通過電腦模擬得到分子的三維結構。
核酸
「核酸核磁共振」是利用核磁共振光譜學獲得關於多核酸如DNA或RNA的結構和動力學的信息。截至2003年,所有已知RNA結構中近一半已通過核磁共振波譜法確定。
核酸和蛋白質核磁共振波譜相似但存在差異。核酸具有較小的氫原子百分比,這是在NMR光譜學中通常觀察到的原子,並且因為核酸雙股螺旋是剛性的且大致線性的,所以它們不會自行摺疊以產生「長程」相關性。通常用核酸完成的NMR的類型是H或質子NMR,13C NMR,15N NMR和31P NMR。 幾乎總是使用二維核磁共振波譜方法,例如相關光譜學(COSY)和總相干轉移光譜學(TOCSY)來檢測穿透式核耦合,核歐佛豪瑟效應(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光譜法(NOESY)來檢測彼此在空間上靠近的核之間的耦合。
糖類
糖類核磁共振光譜解決糖類結構和構象的問題。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