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
核医学是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医学成像)的一个分支,其利用物质的核特性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更为具体地说,核医学是分子影像学的组成部分,因为其产生的是那些反映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图像。
目录
背景
核医学操作项目采用的是事先经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即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品)。在诊断检查过程中,首先将放射性物质施用于病人,继而则是对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电离辐射加以检测。这些诊断试验要涉及到采用一种γ相机或者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术来形成图像。这种技术是由Hal O. Anger发明的,有时又称为Anger γ相机。这种成像还可能称为“放射性核素成像(放射性核素显像)”或“核显像(核素显像,核素闪烁显像)”。其他的诊断试验则采用探针来获得不同身体部分的测量结果,或者采用盖革计数器对取自病人的样品加以测量。
在治疗方面,放射性核素的施用旨在治疗疾病或者实现姑息性疼痛缓解。例如碘-131的施用常常用于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状腺癌[1]。磷-32过去曾经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这些治疗手段依赖于大剂量辐射暴露对于细胞的杀伤,而相比之下,对于诊断方面来说,则是要将暴露保持在可合理实现的低水平(ALARA原则)之上,以便减少造成肿瘤的机会。
诊断试验
核医学诊断试验所利用的机制就是,当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时,机体对于物质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引入到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往往会以化学方式结合到某种在体内具有特有作用的复合物之上;这种带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复合物常常称为示踪剂。当存在某种疾病的时候,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或处理往往会有所不同[2]。例如,配体(ligand)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在骨骼之中会得到优先摄取。采取化学方式将锝-99m连接到MDP之上,就可以借助于羟磷灰石,将放射性转运和结合到骨骼之中,从而用于成像。通常,任何生理功能的增强,如骨骼之中发生的骨折,都将意味着示踪剂浓度的增加。这往往会造成“热灶”现象;热灶可以是放射性蓄积的灶性增高,或者是整个生理系统范围内放射性蓄积的普遍增高。而另一些疾病过程则会造成对于示踪剂的排斥,从而导致“冷灶”现象。为了对许多不同的器官、腺体以及生理过程进行成像或处理,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的示踪剂复合物。核医学试验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组:体内(in-vivo)型和体外(in-vitro)型。
视频
参考文献
- ↑ 131碘核素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护理,豆丁网,2017,08,17
- ↑ 核医学技术 ,道客巴巴,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