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栗川乡位于徽县西南部,东邻银杏乡和水阳乡,西与成县红川镇毗邻,南接大河乡,北接伏家镇。全乡辖18个村,8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560户,总人口14490人,有回族146人,乡镇府驻地田庄村,距县城24公里。

经省民政厅研究批复,同意撤销陇南市徽县栗川乡、设立栗川镇。[1]

目录

村情介绍

自然环境

栗川乡位于徽县城匹24公里处,平均海拔960米,年均降降雨673毫米,年平均气温12℃,全年无霜期208天。常用耕地面积17118亩,乡镇行政区域面积61平方千米。

境内有甘肃陇南(深圳)工业园区。

人口情况

乡镇总户数3581户,乡镇总人口14508人,乡镇从业人员7 443人。

六通情况

通电的村18个,通邮年村18个,通电话的村18个,通公路配村2个,通自来水的村7个,通有线电视的村7个。

经济指标

2005年,国内生产总位3983.2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293万亩。粮食总产量11414吨,财政总收人190.9万元,财政支出19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2185元。

文教卫生

学校总数17所,在校学生总数1981人,教师总数93人;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数64人。病床10张。

名优特产

"栗亭古酒"系列白酒大米、三蒜、砖瓦等建筑材料。

旅游景点

郇家庄宋代白塔、杜公祠,木皮岭等。

行政区划

栗川乡下辖村:郇庄村、闫庄村、范寺村田庄村云坝村、山根村、草坝村、高坝村、吴湾村、栗亭村、刑庄村、耿庄村、石沟村、李山村、尚坪村、范山村、龙沟村。

资源优势

全乡地处徽成盆地,洛河由西入境,与纵贯全乡的伏镇河交汇于双河口。伏镇河两岸地势平阔,海拔在900米左右,气候宜人,土沃田肥,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为全县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以洛河为界,西南地势起伏,海拔在1000-1900米之间,森林覆盖面积大,林深草茂,为全乡畜牧重点产区。东西部为浅山丘陵区,海拔1000米左右,东部6村是全乡发展烤烟的主产区,年烤烟种植1500亩左右,修建烤烟房300多个。西部4村为全乡蚕桑产业主产区,已栽植桑树800多亩80万株。全乡年平均气温12℃,光照充足,无霜期达200天以上。

支(旗)伏(镇)公路,银(杏)栗(川)公路横穿全乡,在栗川杜公交汇,交通便利。全乡村村社社通路,家家户户通电,有7村通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100%;18个村通电话,安装电话800多部;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有乡办企业5个,村办机砖厂2个,采石厂2个,各类个体私营企业420多个。

全乡有初级中学2所,五年制小学13所,在校学生2027个,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所。有三蒜、仔猪繁育、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果6个专业研究会,有各类技术人员806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以上20人,农民技术员786人。

全乡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8所,个体诊所30个,群众就医方便。

全乡境内有丰富的锑、金、铅锌、汞、铁等金属矿藏,闻名于世的栗亭古砚质料产于此地。

全乡总面积6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750亩,其中水田901亩,川平地4516亩,水平梯田24203亩。通过大力推广实施科技兴乡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烤烟、三蒜、蚕桑、畜牧、核桃已成为五大支柱产业,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3万亩,复种指数达167%。修建冬暖棚猪圈3200座,牛圈500座,生猪饲养量达1.2万头,仔猪繁殖达4.5万头,牛饲养量达2690头,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建成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个,先后承担徽县玉米科技增粮工程、徽县万亩冬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冬小麦条绣病防治、优质小麦试验示范等10多个研究课题。[2]

农业发展

2006年以来,栗川乡以川平地退出小麦创建高效田为契机,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面对蔬菜产业消费需求量大,见效快的良好市场前景,积极栽种4500亩"三蒜",种植的2000亩冬播地膜洋芋,品种优、产量高。新建的8座蔬菜大棚内种植的早熟西瓜,肉质甘甜、上市早。引进良种佛手瓜100亩、1500多株,备受人们青睐。这些无公害蔬菜,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远销陕西、四川、天水等周边省市。

栗川乡瞄准林业特色产业的市场潜力,按照领导包村包点、干部包社抓户的办法,采取地埂栽植、耕地栽植、房前屋后栽植共栽植优质核桃38000株、6300亩,其它经济林果1000亩,新建成20亩苗木盆景示范园1个。与此同时,依托陇南富通公司、南通新丝路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栽植桑园1537亩,修建蚕室69个,形成产业大户53户,新建成白塔、闫庄、栗亭蚕桑专业村3个。2007年又依托南通新丝路公司,采取反租倒包方法,在栗亭新建300亩,500万株优质苗育基地一处。针对烤烟产业的广阔前景,烟农种植积极性高涨,种植总面积达到2050亩,2007年烟叶烘烤后亩均可卖1300多元,收入可观。

徽县栗川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紧紧抓住西桑东移政策的有利时机,依托陇南富通公司这一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按照订单式农业要求,发展蚕桑产业,他们外引内联,多方筹资,引进江苏南通公司,采取反包倒租的方式与栗亭村签订合同,新建300多亩、500万株优质蚕桑育苗基地一处,自筹资金建成白塔河村20亩55万株桑园一处。全乡累计发展桑园面积达1537亩,建成蚕桑白塔村、闫庄村、栗亭村3个专业村和蚕室69座、小蚕共育室2座8间,发展养蚕大户53户。 为了确保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栗川乡优先解决蚕农修建蚕室的土地审批手续;积极协调信用社采取小额贷款解决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资金问题;通过办培训班、印发资料等形式,提高蚕农管理技术。在销售方面,由公司组织人员统一收购,降低市场风险。仅白塔河村2006年43户蚕农栽植地埂桑416亩,养蚕185张,采蚕茧7350公斤,实现收入就达12.79万元,其中胡兵宏、唐斌等养蚕大户收入均超过6600元。[3]

特色经济

徽县栗川乡辖18个村,8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7000亩,总人口14857人,现有劳动力9040人,其中富余劳动力3500人。栗川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实施县委、县政府按照"发展抓项目、产业抓特色、增收抓劳务"的统一部署,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全乡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务工总人数占到了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7.1%,输出点主要包括广东、西安、新疆、宝鸡、兰州等以及周边市县,2004年全乡劳务总收入420万元,2008年预计可达到700多万元,仅劳务输出这一项使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迅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栗川乡党委、政府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成立了栗川乡劳务领导小组和劳务站,由乡领导任站长?专门负责全乡的劳务输转日常工作。同时,建立了务工人员花名册等管理档案,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切实做到了劳务输转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紧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应用在逐渐地替换着"体力型"作业流程,各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栗川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理清思路、立足实际,把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作为劳务输转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来强抓、狠抓。同时采取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动员农村青年报考农广校、农职校等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培训,不但提高了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使输转前的岗位培训工作落到了实处,而且还使务工人员在"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换上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争取每户输出1人,即可达到3500人左右,使全乡农民经济收入又上一个新台阶,使广大农民切实体会和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的现实意义和潜在的"致富经"。劳务产业还应快速与市场接轨,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输出点劳务市场动向,全面掌握用工需求,及时发布劳务信息,基本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工业园区

甘肃陇南深圳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工业园区)是经甘肃省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集中区位于徽成盆地腹地的徽县伏家镇川区,距徽县县城17公里、成县45公里,宝成铁路徽县站40公里,316国道横贯南北,毗邻有拟建的十天高速、平武高速和陇南支线机场,交通便利,是陇南市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 工业园区范围涉及徽县伏家镇、栗川乡两乡镇,规划控制总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12.71平方公里。园区总规、详规、环评均已得到省市及相关部门批复;征地工作已全面启动;甘肃兆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200吨腐竹及豆制品加工项目、清吉集团年产5万吨无钒粉皮生产线项目等七个项目正在办理入园手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其中:经四路已完成初步设计并得到市县发改部门批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和启动招投标程序,待土地征用后即可开工建设。[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