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林縣
柿林縣是雲南省昆明市遠郊縣,距昆明78公里。因境內的世界自然遺產石林地質公園而改名。原為雲南省曲靖地區轄縣,1980年代中期因行政區劃調整劃歸昆明。全縣國土面積1719平方公里,縣城所在地海拔1679.8米,人口24萬,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4%。年平均氣溫15.6℃,最高氣溫31.6℃,最低氣溫0.8℃,降水量954.2毫米,日照時數1616.6小時,總蒸發量1765.2毫米,無霜期263天。森林覆蓋率37.02%,雲淡風清,空氣清新,是最佳的旅遊目的地和最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1]
目錄
基本簡介
石林彝族自治縣,原名路南彝族自治縣,是雲南省昆明市遠郊縣,距昆明78公里。因境內的世界自然遺產石林地質公園而改名。原為雲南省曲靖地區轄縣,1980年代中期因行政區劃調整劃歸昆明。全縣國土面積1719平方公里,縣城所在地海拔1679.8米,人口24萬,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4%。年平均氣溫15.6℃,最高氣溫31.6℃,最低氣溫0.8℃,降水量954.2毫米,日照時數1616.6小時,總蒸發量1765.2毫米,無霜期263天。森林覆蓋率37.02%,雲淡風清,空氣清新,是最佳的旅遊目的地和最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石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東部,昆明市東南部,屬昆明市所轄的遠郊縣。東部和南部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彌勒縣接壤,北部與曲靖市陸良縣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昆明市宜良縣毗連。[2]
交通狀況
石林交通區位得天獨厚,是滇東北、滇東南及廣西、貴州、廣東等地區進入昆明的門戶,也是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入境我國的重要通道,國道324線、326線,昆(明)石(林)高速公路,昆(明)河(口)、曲(靖)石(林)高等級公路,南(寧)昆(明)鐵路,九(鄉)石(林)阿(廬古洞)旅遊專線過境石林。未來三年,將建成石(林)蒙(自)高速公路,形成與現代化城市相匹配的四通八達交通網絡,成為區域性的交通中心。
戰略規劃
「33542」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石林資源、阿詩瑪文化、交通區位三個優勢,實施對外開放、科教興縣、城鎮化發展三個戰略,加快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以阿詩瑪文化為龍頭的文化產業,以加工業為龍頭的新型工業,以糧煙果菜為龍頭的種植業,以羊產業為龍頭的畜牧業五個重點產業發展,實現旅遊立縣、糧煙穩縣、工業富縣、生態美縣四個目標,逐步形成兩個經濟帶??石林路城市經濟帶和九石阿旅遊專線阿詩瑪文化經濟帶。
「12345」旅遊國際化戰略:以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遊勝地為目標;實現單一觀光型旅遊向觀光、休閒、度假、康體、生態、科考、會展綜合型旅遊轉變,國內名牌向國際名牌轉變;構建三個旅遊圈??以石林景區和石林古城為中心的核心旅遊圈,以石林景區為中心帶動長湖、大疊水、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八個景點發展的石林大旅遊圈,以石林風景名勝區為中心輻射宜良九鄉、陸良彩色沙林、瀘西阿廬古洞、邱北普者黑和彌勒白龍洞的滇東南喀斯特精品旅遊圈;實施品牌化、特色化、產業化、多元化四個戰略;實現五個突破在展現彝族撒尼文化與旅遊的融合上實現新突破,在創新體制、機制上實現新突破,在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上實現新突破,在生態保護、園林建設和景區提升上實現新突破,在宣傳營銷上實現新突破。
「一路三區」、「一河三片」石林現代化城市發展戰略:通過石林中路、石林旅遊度假區、生態工業集中區、東(西)城區 「一路三區」建設,加速形成石林路城市經濟帶,加快城市發展步伐,逐步形成以巴江為綠色主軸的縣城至石林片、北大村片、板橋片「一河三片」塊狀城市新格局,爭取在「十一五」期間撤縣設市,建成旅遊城市,2015年建成優秀旅遊城市,2030年建成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生態旅遊城市。
已設立旅遊度假區、生態工業集中區、東(西)城區三個園區管理委員會,為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五創」目標:2007年已創建成為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平安縣」、省級園林城市;到2010年,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文明縣城。
自然的石林 風光無限 文化的石林 魅力無限 發展的石林 商機無限開放的石林 活力無限。
歷史沿革
在石林縣境,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生產和生活。到春秋戰國時期,路南與滇池地區的古滇人一道創造出了輝煌的青銅器文化,社會也隨之步入了有階段的部落奴隸制社會。
秦代以後,漢文化被中原移民不斷傳到祖國西南邊疆,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路南設立談稿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昭、大理國時期,世代生活在路南的落蒙部得到發展壯大,成為三十七部中的強大力量。元初置為落蒙萬戶府,其轄地達彌勒、陸良、師宗等地。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政府設立雲南行省調整政區之機,將落蒙萬戶府消弱為州,並命名為路南州,下轄邑市、彌沙二縣,隸屬于澄江路。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並彌沙入邑市縣,路南州領邑市縣。明因元制,仍設路南州,隸屬于澄江府。1490年(明弘治三年)廢縣入州。清代仍襲明制。
1913年(民國二年)廢州設縣,始稱路南縣。先隸滇中道,後廢道隸於省,1948年(民國37年)又隸於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屬宜良專區,1954年屬曲靖專區。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縣,至1958年被裁併入宜良,1964年始恢復路南彝族自治縣建制,仍隸屬於曲靖專區。1984年路南彝族自治縣劃歸昆明市管轄。
1998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將路南彝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
2000年,石林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8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2397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鹿阜鎮 52574;石林鎮 9632;路美邑鄉 28612;板橋鄉 31553;大可鄉 15065;北大村鄉 28741;西街口鄉 14800;維則鄉 13145;圭山鄉 17217;畝竹箐鄉 12639 。
2003年末,轄2個鎮、8個鄉,4個社區居委會、88個村委會,459個村民小組、49個居民小組,377個自然村:鹿阜鎮、石林鎮、北大村鄉、路美邑鄉、西街口鄉、維則鄉、板橋鄉、畝竹箐鄉、圭山鄉、大可鄉。總人口2293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125人;少數民族人口78642人。
2006年,撤銷北大村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石林鎮,鎮政府駐原北大村鄉政府駐地;將路美邑鄉清水塘村委會劃歸鹿阜鎮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路美邑鄉改設為路美邑鎮,鎮政府駐原路美邑鄉政府駐地;將板橋鄉新宅村委會劃歸鹿阜鎮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板橋鄉改設為板橋鎮,鎮政府駐原板橋鄉政府駐地;行政區劃調整後的鹿阜鎮管轄原鹿阜鎮管理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路美邑鄉清水塘村委會,原板橋鄉新宅村委會,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畝竹箐鄉,其所轄糯衣、格渣2個村委會劃歸西街口鄉管轄,所轄畝竹箐、紅路口、水補衣、小板田、矣維哨、法塊6個村委會劃歸圭山鄉管轄,將圭山鄉所轄海宜、乍龍2個村委會劃歸維則鄉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維則鄉改設為長湖鎮,新設立的長湖鎮管轄原維則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圭山鄉的海宜、乍龍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維則鄉政府駐地;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圭山鄉改設為圭山鎮,新設立的圭山鎮管轄原圭山鄉額沖衣、糯黑、和合、小圭山、尾乍黑、普拉河、當甸、海邑8個村委會和原畝竹箐鄉的畝竹箐、紅路口、水補衣、小板田、矣維哨、法塊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圭山鄉政府駐地;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西街口鄉改設為西街口鎮,西街口鎮管轄原西街口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畝竹箐鄉的糯衣、格渣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西街口鄉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石林彝族自治縣轄1個街道、3鎮、1個鄉:鹿阜街道、長湖鎮、西街口鎮、圭山鎮、大可鄉。
200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轄7個鎮、1個鄉,鹿阜鎮、石林鎮、路美邑鎮、板橋鎮、長湖鎮、西街口鎮、圭山鎮、大可鄉。
2009年,撤銷石林縣路美邑鎮,其行政區域併入鹿阜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的鹿阜鎮管轄原鹿阜鎮和路美邑鎮的行政區域範圍,鹿阜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11年12月28日,鹿阜、石林、板橋三鎮的行政機構正式撤銷,由新成立的鹿阜街道辦事處接管。石林縣的行政區劃調整為4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3]
經濟狀況
2005年數據,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9032萬元,為年計劃163600萬元的103.3%,增10.1%。其中:第一產業49100萬元,增5.57%;第二產業53034萬元,增11.21%;第三產業66898萬元,增12.43%。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 29.05:31.37:39.58,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旅遊業2005年完成遊客接待中心建築施工、石林主景區有礙景觀設施第一期拆遷改造工程和景區電網改造。石林景區全年遊客突破2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其中海外遊客22.7萬人次,增44.35%。景區旅遊門票收入1.6億元,比上年增6.7%;旅遊綜合收入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
農業2005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91392萬元,為計劃的105.17%,增9.88%。糧食總產達119822.9噸,增1.66%,實現糧食產值19926萬元,增3.5%。全縣烤煙種植面積8032公頃,收購煙葉15600噸,實現收購總值16780萬元,均價為10.66元,種煙農戶戶均收入達5490元,煙農人均收入1279元。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邁出新步子。全年山羊年末存欄166649隻,增6.07%;出欄69153隻,增8.11%。生豬存欄163196頭,增6.75%;出欄190416頭,增17.23%。牛存欄45839頭,增3.70%,出欄7168頭,增19.05%。家禽出欄697536隻,禽蛋產量1153.5噸。實現畜牧業產值29536萬元,增9.6%。果蔬生產繼續保持了穩定發展,實現綠色產業產值8523.86萬元,其中:蔬菜產量6689.5萬千克,增12.32%,產值6550萬元,增9.6%;水果產量1047.8萬千克,增53.08%,產值1973.86萬元,增37.74%。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全年完成水利建設工程788件,總投資3169.7萬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5710畝,節水灌溉面積2200畝,解決和改善了11320人及595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扶貧工作成效明顯,投入扶貧工程專項資金288萬元,完成農田水利及人飲工程6件、道路修建項目10件、建設沼氣池750口、節能灶876口。
工業、非公經濟2005年,不斷加大工業生產投入,雲南官房水泥有限公司技改擴建、雲南眾友集團等一批企業的發展壯大,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工業經濟創造的增加值為35762萬元,占GDP的比重為21.16%。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2167.6萬元,比上年增長13.25%。
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39500萬元,為計劃的102.1%,增14.4%;工業產值62000萬元,為計劃的104%,增25.26%;工業增加值14700萬元,為計劃的100%;實交稅金3800萬元,增16.4%;從業人員30600人。民營企業新上項目2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248萬元。到2005年底,個私企業已發展到5220戶,註冊資金61007萬元,從業人員12297人。
財稅金融2005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1791萬元,完成調整預算,同比增長10%;地方財政支出28154萬元,同比增長32%。年末全縣各項存款餘額196507萬元,比年初增長16.99%,其中,儲蓄存款104561萬元,比年初增長17.09%;各項貸款餘額153706萬元,比年初增長13.49%;年末人均儲蓄存款4505元。
深化改革2005年石林房地產開發經營總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革,縣糧食企業改制正抓緊實施。組建了雲南眾友集團、雲南興亞集團、雲南石金集團等3家民營企業集團,民營經濟實交地方稅金3800萬元,增16.4%,年均增9.8%。農村信用社改革、部門預算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擴大,認真開展各項涉農收費專項治理,全面免徵農業稅,確保了農民負擔減輕不反彈。實施了一系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啟動了縣便民服務中心。
招商引資2005年,招商引資新上項目17個,到位資金10170萬元;結轉上年在建項目14個,到位資金10350萬元,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0520萬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編制完成石林現代化城市發展概念規劃、石林中路沿線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重要規劃。石林旅遊服務區中區和阿詩瑪文化生態園開工建設,縣城東城區市政道路和管網設施實現全面配套,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石林天奇醫院、縣人武部新營房建成投入使用,小宗土地建設全面開工。縣城環城西路、石林中路立交橋至彩色噴泉段改造如期完成。城市綠化進一步加強,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26%。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取得階段性成果,交通秩序、經營秩序、衛生保潔得到改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九石阿旅遊專線石林段建設工程通過驗收,西石一級公路石林段路基通車,石蒙高速公路石林段完成選線和踏勘,鹿平公路大可至平田段改造、石林中路擴建一期工程開工,改造修繕鄉村公路107條179公里。縣管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啟動了威黑水庫灌區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威黑水庫二期防滲加固等重點工程竣工,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6萬畝。縣城電網改造與建設順利推進,35千伏板橋變電站增容及石林景區、縣城東城區、石林中路電纜工程相繼建成。
生態環境保護2005年來,加大生態環境建設投資,做好22.35萬畝的國家重點公益林防護,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環境保護規劃和巴江河污染治理一期工程。完成縣級封山育林2.2萬畝,新造林地管護10.01萬畝,政府樣板林200畝,市級幼林撫育624畝,義務植樹90萬株,森林病蟲害防治5.08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5.4%。重視城市綠化美化,縣城公共綠地面積達到39.9萬平方米、單位附屬綠地面積48.4萬平方米、生產綠地面積3.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化面積達13.92平方米,綠地率達23.99%,綠化覆蓋率達26%。繼續治理整頓土地和礦業市場秩序,加大對煤礦、非煤礦山和礦產品加工企業的治理整治力度,及時查處無證開採、越界開採,制止私挖濫采、取締以探代采違法行為,全縣炸毀盜採和私挖濫採煤礦井100餘口,查處各種案件30餘件,有力地打擊非法採礦行為,杜絕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2005年內,開發整理土地0.8萬畝,實現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交通郵電2005年底石林縣境內公路里程數841.738千米,其中:國道82.32千米,省道75.698千米,縣道179.7千米,鄉村道384.35千米,旅遊專線75.56千米,專用線44.11千米。九石阿旅遊專線石林段工程全面完工,經驗收合格後,交昆明市九石阿公路有限責任公司經營和管理。石林中路擴建工程於12月開工。年內完成西石公路縣境內16千米的征地拆遷工作。鹿平公路開工建設。2005年,全縣汽車客運量為24769170人,客運周轉量為131478660人千米。鐵路運輸客運量為41205人,客運周轉量為24241779人千米;鐵路貨運量為230383噸,貨運周轉量為33230792噸千米。
2005年,電信完成業務收入1503.33萬元,占計劃的100.42%。安裝固定電話5371戶(拆除3900戶,實際淨增1471戶),銷售小靈通2057部(拆除2801部,實際負增長744部),ADSL業務完成503戶。截止2005年底,在用固定電話使用戶21000戶,小靈通使用戶3600部,ADSL使用戶1000戶。
2005年郵政業務收入207萬元,完成計劃的103.5%,其中:函件完成14萬元,包件完成15.93萬元,匯兌完成18.4萬元,特快專遞完成7.13萬元,報刊完成36.71萬元,儲蓄完成63.36萬元,集郵收入完成17.78萬元,物流業務完成22.27萬元,信息增值業務完成6.22萬元,其他業務收入完成5.2萬元。
人民生活
2005年,石林縣保持了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5‰,新增農業人口家庭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2669戶;啟動了7個阿詩瑪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試點工作。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3089元,按現價比上年增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0元,比上年增5.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1571元,比上年增6.26%。全額兌現了縣城東城區教師經濟適用住房補貼。1%人口抽樣調查和第一次經濟普查接近尾聲。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人民防空工作紮實開展,雙擁工作繼續加強,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榮獲全省雙擁先進縣稱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5261人,救濟災民和困難群眾5萬人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氣象監測預報質量穩步提高,人工影響天氣成效明顯。人事、扶貧、檔案、民族宗教事務管理等事業取得了新成績。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5261人,其中:輸出省外702人,省內1219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706人。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失業救濟金足額發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運行平穩,擴面工作正在展開,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獲得最低生活保障。
全縣市場貨源充裕,價格穩定,人民生活必需品供應正常。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4791萬元,比上年增17.40%;組織供應化肥43500噸、農藥340噸、農膜408噸,確保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有序運行。
2006年數據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億元,同比增11%,年均增9.6%;農業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6.7%,年均增4.1%;工業增加值4.7億元,同比增11.7%,年均增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77億元,同比增28.6%,年均增3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8億元,同比增21.1%,年均增17.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2億元,同比增12.7%,年均增6.4%。大小石林景區接待遊客260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3億元,同比分別增8.3%和15.4%,年均分別增11.4%和21.6%,全縣接待遊客突破300萬人次,綜合收入10億元,同比增53.8%;烤煙收購總值1.96億元,均價11.98元,同比分別增16.7%和11.1%,年均分別增4.6%和2.8%;畜牧產值3.97億元,同比增3.9%,年均增13.3%;文化產業增加值1.77億元,同比增32.8%。[4]
經濟發展
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81億元,是「十五」末的2.23倍,與上年同比增15%(以下簡稱同比增),「十一五」期間年均增13.2%(以下簡稱年均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1億元,實現三年倍增,是「十五」末的3倍多,同比增35.2%,年均增2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3億元,是「十五」末的6.3倍,同比增56.4%,年均增4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億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同比增22.4%,年均增1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3元,是「十五」末的1.83倍,同比增14.6%,年均增13.4%;農民人均純收入5704元,是「十五」末的1.85倍,同比增15.3%,年均增13.1%。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29.8∶25.6∶44.6調整為28.2∶28.4∶43.4。評為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主導產業突破發展,支撐實力顯著增強
石林風景名勝區成功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旅遊直接收入4.3億元,是「十五」末的2.6倍,同比增17.1%,年均增19.1%;接待遊客突破350萬人次,總收入20億元。石林旅遊服務區入園項目13個,完成投資15億元。石林生態民族體育運動場、「中國彝族第一村」等建成投入使用,石林狂歡之都「四中心兩店」、雲林五星級酒店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
生態工業集中區從無到有,被列為省級特色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93億元,累計引進項目38個。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33.66億元,是「十五」末的3倍,同比增29.2%,年均增24.6%;增加值7.46億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同比增15.9%,年均增15.9%;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0.9億元,是「十五」末的13.1倍,同比增116.5%,年均增67.4%。中種雲南種子加工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取得重大進展,被命名為雲南省首批新能源產業示範基地。
石林台灣農民創業園成功爭取國家批准設立,成為雲南省第一個國家級農業園。園區累計完成水、電、路、通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63億元,引進錦苑花卉產業園、萬家歡生態園等農業龍頭企業,微藻光生物反應器示範基地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產,建成基地5.13萬畝。全縣農業實現總產值18.7億元,是「十五」末的2倍多,同比增11.5%,年均增(現價)15.4%;實現增加值10.38億元,是「十五」末的2.1倍,同比增10.1%,年均增9.4%。糧食總產保持在1.23億千克以上,人均有糧500千克以上。實施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示範區、滇東現代煙草農業示範區建設,年種植烤煙穩定在11萬畝,收購煙葉1640萬千克,連續4年評為全省煙葉工作先進單位。
阿詩瑪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文化產業培育成效明顯。市場化運作了中國石林國際火把狂歡節、中國「牛王」爭霸賽等特色項目,培育了「福牛」、「雅尼」等一批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增加值3.6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0.01%。
科學統籌協調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強化規劃引領,所有鄉鎮、村莊規劃全部完成,基本實現了城鄉規劃全覆蓋。累計實施重點項目120個,完成投資107.66億元,是「十五」期間的近5倍。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4113戶,新建廉租住房548套,建成巴江儷島等商住小區15個23.35萬平方米。完成石林大道等14個市政道路新改(擴)建項目,改造、新增道路面積114萬平方米。縣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縣委黨校、巴江中學、縣民族職業高級中學等搬遷新建項目投入使用。改造城市建築風貌15.6萬平方米。在全市首家實現縣城管道供應燃氣。城市建成區面積由「十五」末的3.89平方千米擴展到9.41平方千米,城鎮化率達31.7%;縣城新增人口1.18萬人,達5.93萬人。實施集鎮建設「1+4」工程,新增集鎮市政道路11.98萬平方米、集鎮面積59.06萬平方米、集鎮人口1777人。建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94個。
實施基本煙田建設、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新增高產穩產農田10.89萬畝,評為雲南省中低產田改造先進縣。完成團結、黑龍潭等水庫骨幹水利項目,建成各類水利工程5284件,農村安全飲水覆蓋率達82.6%,評為全國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完成1座110千伏、3座35千伏變電站新建及10千伏石林大道電纜入地等電力項目。改造、硬化農村公路735.8千米,建成鄉鎮、行政村客運站39個,行政村公交覆蓋率達100%。石鎖高速公路、雲桂鐵路石林段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
建成農村公益性公墓12個,石林獅山殯儀館投入使用,全縣火化率達80.5%。新增「一池三改」7483戶,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2500座。巴江綜合治理、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項目建成投入使用,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水質合格率、空氣質量優良級天數達標率100%,5個鄉鎮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市級生態村創建全面啟動。2008年以來累計投入2.26億元,植樹5764萬株,新增苗木基地1.39萬畝、附屬綠地64.29萬平方米、公園綠地21.65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19.32平方米,綠化縣鄉道路263.94千米,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2%。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
招商助推改革發展,對外開放活力迸發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事項由443項精簡為35項;推進機構改革和擴權強縣試點;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財政投資項目評審、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服務;搭建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成立昆明泛亞聯合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石林分公司,組建了農水投、工投、旅投、石投等投資開發公司,2010年新增政府性項目融資12.8億元。積極支持社會企業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完成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累計兌現惠農補貼1.3億元;榮獲全國家電下鄉工作先進縣稱號。完成國有企業改革,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4.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9.3%;創建雲南省著名商標8件,昆明市知名商標6件、名牌產品5個。積極推進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改革,民辦幼兒教育比重達90.27%,民辦高中教育比重達40.47%,民營醫療資產比重達53.96%。強勢推進招商引資,2010年引進項目140個,實際到位國內市外資金29.3億元,外資1245萬美元;累計引進項目424個,到位內資62.6億元,外資2046萬美元。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中國國電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雲南電投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內知名集團企業入駐石林。
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深入推進義務教育「集靠收」戰略,累計投入4.01億元,實施18個中小學標準化建設項目,縣城新增學生3000人,達2.1萬人,義務教育階段集中到縣城和鄉鎮政府所在地就讀學生達84.6%;「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檢查驗收;幼兒學前教育入園入班率達89.4%;高中階段適齡人口毛入學率達80.25%。科技應用不斷加強,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2%。實施鄉鎮衛生院國債項目7個、改擴建項目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1個,新建村衛生室72個,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防控取得實效;啟動村級新農合門診現場補償報銷點63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9.97%。落實「獎優免補」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77‰以內,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建成鄉鎮文化站4個、村文化室85個、農家書屋55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4個,完成1.2萬戶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和110個自然村農村有線電視光纜聯網工程。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彝族三弦舞、彝族(撒尼)刺繡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星級達標建設深入推進;榮獲「全國方志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少兒繪畫、農民畫、搶花炮、殘疾人田徑等項目在國際國內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全面啟動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參保率達91%。城鎮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企業職工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參保率分別達70.73%、99%、85.69%、77.21%、85%。累計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52727人次;城鎮新增就業458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發放各類保障金4756萬元、臨時生活補助78.63萬元,救濟臨時困難群眾6.56萬人次;落實殘疾人康復、培訓、扶助項目資金505萬元,惠及1.47萬人次;積極應對百年不遇的特大幹旱,投入抗旱資金4241.78萬元,確保災區6.37萬人飲水安全。完成扶貧重點村建設16個,減少貧困人口5000人。實施少數民族專項資金項目158個,小圭山、糯黑村創建為省級民族團結示範村。老齡事業健康發展;順利完成第四屆村委會和第三屆社區居委會換屆,榮獲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婚姻登記規範化單位」等稱號。
社會保持和諧發展,民主法制縱深推進
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五年累計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019件,面商率、答覆率100%,滿意率99.2%;辦理政協建議案提案581件,面商率、答覆率100%,滿意率98.3%。「五五」普法與「四五」依法治縣工作圓滿完成,創建省、市級民主法治村(社區)30個。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和打非治違工作,食品、藥品及產品質量監管得到加強,市場秩序不斷規範。工礦商貿企業連續四年實現零死亡。完善大調解工作機制,深入開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活動,信訪渠道不斷暢通,各類社會矛盾得到及時化解。深入開展打黑除惡、掃黃打非等專項鬥爭,不斷加強和改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萬人刑事發案率持續下降,人民群眾安全感明顯增強。禁毒防艾工作持續鞏固,榮獲省級「無毒縣」、「平安縣」、「平安先進縣」等稱號。國防動員、擁軍優屬、消防、人防等工作紮實有效。
四項制度創新發展,效能建設持續加強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持續推進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陽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設,實施重大決策聽證31項,重要事項公示724項,重點工作通報1148項,受理「96128」政務信息查詢288件。着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完成重點制度創新項目61項。持續開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幹部作風改進年」活動,大力推行「五辦作風」、「一線工作法」、「成果倒逼法」、「三最三嚴」、「公開承諾」制度,幹部作風明顯改善。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積極推進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建設,嚴格執行工程建設領域「八個百分之百」管理規定,強化執法監察和審計監督。全面推行「三公開一監督」,努力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強化行政績效,控制行政成本,提升行政能力,行政管理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5]
地方特產
特產草編及民族刺繡。石林乳餅:為用山羊奶製成的風味食品。乳餅為乳白色豆腐塊狀,表面略帶黃色,有油質、稍硬,內質白嫩滋潤,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其他營養物質。滋味鮮美,便於儲藏運輸。可蒸、燴、煎、炸,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石林酒鹵腐:系用黑龍潭泉水,對產品質量優越關係甚重。成品鮮紅艷麗,口感細膩無渣,味鮮回甜,清香可口,創始於1800年前後
地理氣候
地形
石林地處雲南省高原之滇東喀斯特南部,往西為滇中紅色高原,往東、往南過盤江進入滇東南峰叢窪地喀斯特區。在中國三大階梯地勢中,石林處於第二階梯面上。此處高原起伏和緩,切割輕微,海拔在1700米至1950米之間,個別山脈、山峰海拔超過2200米。大石林區海拔約在1750米;乃古石林區海拔在1820米左右。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高西低。石林縣境山脈有圭山山脈、九蟠山、打羊山脈、大佛山。石林景區主體位於九蟠山(又稱東山)和大佛山(又稱西山)之間的喀斯特區。九蟠山是區內重要的地質地貌分界線。北起北大村天生關,沿巴江盆地東緣,向南延伸至彌勒縣西北部,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延伸,長約60餘千米,因地勢蜿蜒似龍、九起九伏而得名九蟠山。又因與石林盆地西南俗稱西山的大佛山對峙亦稱東山。九蟠山主峰文筆山海拔2203米。九蟠山東北方向為對石林地質演化有重要影響的牛首山。石林東南部為圭山山脈,其主峰老圭山海拔2601米,是路南境內最高點。石林西部為北北東--南南西延伸的大佛山山脈,山脈長達60餘千米,北起南盤江畔的尖山(石林分布點),南至竹山,上段為山神廟峰(巴江源頭區),中段為大山坡,下段為竹山。
地貌
境內地貌類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窪地、盆地、石丘、石林、石芽原野、峰叢和溶洞、湖泊、河谷。按山地、丘陵和壩區(盆地和窪地)、河谷劃分,其結構比是:山地69%,丘陵15.2%,壩區14.7%,河谷1.1%。石林、石芽主要出露在盆地、窪地、河谷附近和高原面上。
氣候
石林縣氣候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乾濕分明」的特點。夏秋半年為雨季(每年5月~10月),冬春半年為旱季(11月~次年4月)。境內氣候具有一定的分帶性。海拔1500米~1600米的低谷河槽地區,年均溫為16℃ ~16.6℃,相當於中亞熱帶氣候;海拔1600米~1800米的壩區、緩丘區,年均溫為14.8℃~15.9℃,相當於中亞熱帶氣候;海拔在1800米~2150米的山區、半山區,年均溫在12.8℃~14.7℃;相當於溫帶氣候;海拔在2150以上的老圭山主峰,年均氣溫低於12.7℃,相當於中溫帶氣候。路南石林地區氣候相當於北亞熱帶氣候至溫帶氣候。
石林境內的太陽輻射因地形地貌而有所差異:緩丘平坦區(北大村一帶),太陽輻射年總量在135千卡/平方厘米~136.8千卡/平方厘米;其他起伏緩丘地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為134.6千卡/平方厘米~135.01千卡/平方厘米。每年3月是太陽輻射最大值月,月平均14.17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月是11月,月平均8.27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18小時,1994年總日照時數為2089.6小時。日照率53%,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次主導風向為南風,平均風速為3.13米/秒。
自1965年以來,年平均溫度15.5℃,1994年平均氣溫16.5℃。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0.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8.2℃。極端最高溫度為33.6℃(1996年5月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8.9℃(1983年12月29日降大雪後出現)。該區溫度隨海拔增加而降低,大致每增高 100米,平均氣溫降低0.59℃。多年平均無霜期252天,年均初霜期11月20日,終霜期為3月12日。
縣境內降水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67.9毫米。石林地區屬路南縣境內降水較少區之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850毫米之間,往東山或西山方向,降水量增加。雨季降水量占全年年降水量的80%~88%;旱季降水量僅占12%~20%。境內平均濕度75%。[6]
旅遊資源
石林彝族自治縣有聞名世界的石林風景區,周圍還有九鄉、阿廬古洞、白龍洞等省級風景名勝區。加之氣候四季如春,舒適宜人,是一個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石林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
位於昆明市東,距昆明市86公里,景區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疊水、長湖、月湖、芝雲洞、奇風洞7個風景片區組成。在石林廣達4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遍布着上百個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獨立成景,有的縱橫交錯,連成一片,占地數十畝,上百畝不等。最典型的一片叫李子營石林,奇石拔地而起,參差峰巒,千姿百態,鬼斧神工,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在距今約三億六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石林一帶還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約二億八千萬年前的石炭紀,石林才開始形成。大海中的石灰岩經過海水流動時不斷沖刷,留下了無數的溶溝和溶柱。後來,這裡的地殼不斷上升和長時間的積澱,才逐漸變滄海為陸地。海水退去後,又歷經了億萬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沖蝕、風化、地震,就留下了這一童話世界般的壯麗奇景。遠遠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叢叢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蒼穹,直指青天,猶如一片莽莽蒼蒼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石林的主要遊覽區李子營石林,面積約12平方公里,遊覽面積約1200畝。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園幾個部分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區內單體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處。進入景區內,但見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爭奇競麗。有的石柱高達40~50米,乍一看,正如一首佚名的打油詩所云:「遠看大石頭,近看石頭大。石頭果然大,果然大石頭。」但這裡的石頭與眾不同,它是一幅絕妙的畫,每天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遊人前來駐足觀賞;它是一首優美的詩,古往今來有無數騷人墨客為它詠嘆吟哦;它又是有靈性和生命的;有雙馬渡食、孔雀梳翅、鳳凰靈儀、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觀音石、將軍石、士兵俑、詩人行吟、母子偕游、阿詩瑪等無數象生石,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除了動物外,還有許多酷似植物,如雨後春筍、蘑菇、玉管花等。有一處「鍾石」,能敲出許多種不同的音調。整個李子營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藝術寶庫,任憑遊客去觀察,去發現,去自由地想象。景區內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宮仙境,游者莫不流連忘返,讚不絕口。景區內建有獅子亭、望峰亭、石台、石凳等供人小憩。彝族服飾、路南鹵腐、宜良烤鴨、油炸蜂蛹是遊覽石林值得購買或品嘗的特色產品。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內涵。
早在明代,石林即已成為名勝,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政府才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員認真進行勘察、設計、施工、修築游路和外面的公路、賓館、飯店、商場等,給一些象生石取了名,石林才逐漸名揚五洲,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7]
社會事業
科教衛生
加強科學普及。2005年,成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9個,創建市級以上科普示範基地4個,榮獲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全面啟動了教育綜合改革,組建了石林高中教育集團,高中普及率提高到58%;繼續實施義務教育「集、靠、收」戰略,「九年一貫制」改革試點取得成功,「兩基」教育成果得到鞏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校危房改造、支持欠發達地區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等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省甲級衛生縣城創建成效顯著。公共衛生體系、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進一步完善,疫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有效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傳入和發生;全面啟動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補償報銷機制,參合率達97%。穩步推進農村藥品「兩網」建設,藥品購銷秩序明顯好轉,城鄉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文化體育
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2005年,電視連續劇《阿詩瑪新傳》在石林縣成功拍攝,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取得重大進展,組隊參加第二屆中國國際民族民間鼓舞大賽獲銀獎,中國石林火把節被國際節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成功舉辦了2005年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昆明領跑杯」總決賽,圓滿完成昆明市第八屆民運會承辦任務,石林縣獲表演、摔跤、搶花炮第一名,射弩第三名,雙拐第四名和團體總分第三名,並以14枚金牌列金牌總數第二名。群眾性文化體育生活豐富多彩,石林縣被評為昆明市民族傳統體育先進集體。殘疾人體育運動成績突出,何稱恩在全國殘疾人田徑錦標賽上獲男子甲組T36級800米和1500米項目第一名,省殘運會獲400米、800米、1500米三項第一名。2005年5月出版發行了2005版《石林年鑑》。2003、2004年版《石林年鑑》在年底評獎中,分獲省級二等獎、一等獎。《石林彝族自治縣誌》續修工作進展順利。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申報的「阿詩瑪」,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8。
民主法制
完成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機構改革工作。2005年,「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縣工作通過市級驗收,「民主法制示範村」創建工作取得實效,村民自治有序推進;認真辦理群眾來信來訪,積極排查調處社會矛盾和民間糾紛,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8250萬元;深入開展各種「嚴打」整治專項行動,初步構建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無毒縣」創建工作通過省級驗收,「平安石林」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全縣保持了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截止2005年底,全縣已創建省級文明單位(村)16個,市級文明單位(村)85個,縣級文明單位(村)193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