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柴隆鼎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柴隆鼎,是中國書畫學會特邀擔任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首屆文化藝術國際金球獎(文學類)成果金獎、是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副會長職務。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柴隆鼎 [1]

別名 經緯

國籍 陝西省白河縣

出生日期 1925年冬

基本資料

柴隆鼎,陝西省白河縣人,號靜吾(今悟),署名巴山逸人,靜謐村主人,

三台山居士。曾更名為經緯,意為想成就經緯事業,生於1925年冬,抗日戰爭時期邊區學院文學系肄業,曾入北京全國首屆詩歌創作刊授學院畢業。歷任中、小學教師、校長、區宣傳幹事、地方志編輯。熱愛文學、書法,曾在陝西日報、安康日報、界嶺報、詩歌報、詞刊、老年報、晚霞報、消費者導報等報刊發表作品千餘篇(首)。現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安康市書法協會會員、安康市楹聯協會常務理事。主要作品有秦巴楚韻叢書(《巴山紅葉》、《漢水隨筆》、《春泉流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安康市第一個自費出版叢書的農民。先後任縣政協2~5年屆文史委員,獲先進工作者和優秀提案獎多次,其業績入編《全國政協委員風采錄》(陝西卷)已出集。中國書畫學會特邀擔任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首屆文化藝術國際金球獎(文學類)成果金獎、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副會長職務。

獲獎情況

2005年11月經北京中國書畫院授予"2005年年度書畫藝術家"光榮稱號。2006年2月經香港國際中華藝術協會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徵稿出版《中國文藝家大辭典》,所撰詩詞入編大典,榮獲"國際中華優秀文藝家"光榮稱號,該詞典由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印發。

2006年7月中國名家書畫院《名人世界》雜誌社、中國文藝協會、首屆翰墨養生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組委會徵集書法作品《睡獅今已醒》,榮獲金獎並授予"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光榮稱號。

2006年9月湖南長沙市書畫協會為紀念毛澤東《沁園春·雪》發表60同年書畫大賽,所撰詩詞入編《當代書畫家新作匯賞》,榮獲"當代書畫藝術家"光榮稱號,此集由中國時代出版印行。

2007年2月參與北京全國第二屆"古風杯"華夏散文大賽,《泛舟瀛湖》入編《華夏散文選萃》,組委會授予"華夏散文優秀作家"光榮稱號,此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7年6月參與北京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書畫大賽,榮獲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最高藝術成就獎-紫荊花金獎等五十多項大獎。

主要作品

(一)《巴山紅葉》(摘抄)

養生隨筆

有勞有逸常樂天,清茶寡酒莫吸煙。

飲食定時且定量,多素少葷淡饌餐。

胸懷坦蕩目光遠,動靜適宜舉止端。

養性練身勤自理,體魄健壯壽南山。

孝順父母,報恩有益。睦鄰友好,互助有益。勤政廉明,治國有益,倡導文明,風化有益。勤勞務正,持家有益。扶孤救貧,濟世有益。謙誠穩厚,教子有益。隆師重道,敬業有益。遵紀守法,愛國有益。樂行善施,積德有益。居室整潔,健身有益。

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貪贓枉法,為政無益。性情傲慢,拜師無益。疏於禮義,讀書無益。子孫浪蕩,造業無益。為富不仁,積財無益。欺壓鄉里,居鄰無益。心術敗壞,修行無益。殺生害命,齋戒無益。

故鄉有一隻柳梢編織的夢,留下和枯藤一樣蒼老的記憶。從我頭上飄過艷陽,飄過風雨,飄過七月沉悶的雷聲。讓歡樂和沉寂 串串牛鈴迴蕩天際。

故鄉,不因你有青銅編鐘一樣遙遠而又雄渾的歷史;不因你有三月的桃花和五月的榴紅般秀麗的風姿,牽引我對你的依戀。乃是一個紅軍的足跡與神奇而遠古的傳說;萬山疊萃的幽郁;飛瀑流瀉的詩情,構成我生活中不易偏離的主題。在足足十個月的痛苦和興奮中,分娩了我這個山的兒子;用樹漿、葉粥餵大的孩子。因為是鐘山秀毓的精靈,促使我忠誠、坦蕩、正直而剽悍。不知為了什麼追求?迫使我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夜和你匆匆吻別。一別竟達四十個春秋。從此,讓我一顆孤獨的心,去飲吮歷史長河的苦澀。翹首粼粼海域的歸帆。不竟令人詠出"歲寒方知家鄉暖,味苦常思母乳甘"的淚詩。

故鄉啊,難道還有什麼比母愛更為聖潔麼?

故鄉啊,在你的小河裡,有我蛙游、狗刨的歡樂。在你的荷塘邊,滾我一身泥服,藉以避免夏陽對嫩膚的烈射。用泥漿把臉兒摸得滿滿的,僅留下雙目如洞,去威脅一群比我還小的童友。

故鄉啊,情在清芬的春泉;一眼春泉一首詩。

故鄉啊,情在馨香的土壤;一道耕耘一支歌。

這詩!這歌!這情!……

都來自異域放飛的箏翼,讓一團思念之縷,從母親的"搖籃曲"中冉冉升起。

人到暮年,自有一種安靜養生的習性。他們對社會上做生助手之俗習多有反感。為減少親友麻煩,老人們常有"躲生"之舉。幾位退休職工的順口溜說"工資少,送禮多,每天都去混吃混喝。不到半月開支完,難抵世俗折磨"。此乃離退老人的生活寫照。

當今之時,庸風日盛,大凡建房、遷居、開業、婚嫁、小兒周歲、學生升學、老年祝壽等均應送禮。而離退老人,僅享受國家定期生活費用,有時尚不能按月領取,不但生活儉約,還得為人分憂。故此,大部分老人只好幹當移風易俗的促進派進行"躲生"。即使不能離家,也不許晚輩大設宴席,老人"躲生"之由,也不外自量以量人。老人最怕壽辰之際拉入上席,賀者盈室,炮聲震耳。壽仙則應接不暇,加之划拳行令陪酒奉菜,不飲則失禮,不食則傷其情。弄得壽仙狼狽不堪。筆者所聞,為老人奉酒過度,造成休克之危者有之,酒畢行動失調,跌地成傷者有之。

許多的老人生日將至,提前轉移陣地,孰料事到臨時,三五親友則到處探尋其蹤,提糖攜酒,炮懸於竿,喧聲四起,炮聲陣陣,弄的親友全知,壽仙坐臥不寧,如在波濤行舟

故"躲生"者雲:"過生如過關",此之謂也。

晚輩兒孫體貼老人,應順其自然為好。敬老尊老,當在實際,注重平時。切不可不考慮老人身心喜好。為求排場,設華宴助手,則老人食之何味?

故地重遊思往事,

波光雲影洗征帆。

輕車迂徊山道遠,

遍地金色大有年。

往年

媽媽伴着紡車

把歲月拉的又疲又長……

媽媽慣用陪嫁的紅木桶在村頭的古井裡

挑回了星星、月亮

便挑回生活的嚮往……

從灶台到豬舍

從菜地走向雞蓬……

如今世界縮小了

外出旅遊一日千里

身在案前眼觀天下……

散文詩《故鄉情》

故鄉有一支柳梢編織的夢

留下和枯藤那樣蒼老的記憶……

萬山疊萃的幽郁

飛瀑流瀉的詩情

構成我生活中不容偏離的主題……

故鄉啊!難道還有什麼比母親的愛更為聖潔麼?……

故鄉情!情在清芬的春泉,一眼春泉一首詩

故鄉情!情在馨香的土壤,一道耕耘一支歌。

這詩!這歌!這情!……

都來自異域放飛的箏翼,讓一支思念之縷,從媽媽的搖籃曲中冉冉升起。

那是一座"山重水複白雲飄"的山寨,走近看有十道奇峰入雲、八條澗水墜谷的特境。山路若羊腸,七扭八拐,或鑽林中趟草,或越澗過溪,直入雲蒸霧繞的山巒中。山有奇峰自老爺頂向四方延伸,山形如奔蟒,如行龍,似虎狼,形狀各異,險象環生。更有雙峰挾持,鼎立鳥形二峰,若鳳似凰,栩栩如生,村民取名為鳳凰村。

村子不大,從地圖上看地跨川、陝、鄂三省的交匯處。這一丁點的高寒山區,曾是川陝地下黨的聯絡點,工作人員以小商販的身份打入山寨,親密地與大山內的幫會兄弟結為盟友。有了他們通訊工作得以順利,彼此見面互稱"袍哥",意指自己人。

鳳凰村人口不多,語種複雜,在此彈丸之地有四川腔,口帶"入馬的、老子........"等口語;有湖北佬兒,說話聲音拉長,略顯沉重;有陝西調,音量宏大,語氣落地,不帶浮躁。雖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世居如斯,心性相通,而且高度互助。一家殺年豬,全村幫忙。本來請鄰人吃肉,他們轉換個口氣叫"喝豬血湯",反對直白。就像這裡的主婦為拜年客打一碗黃酒雞蛋什麼的,名曰"喝茶"。一家娶媳婦,全村辦喜事,借來桌凳、被褥,十分貼心。偶有喪事,各戶不動煙火,與家人一樣身披白色孝布,以表哀悼。平時某戶來有客人,主婦不為措手不及而發愁。這裡有個鄉風,酒席上稱肉曰"菜",請客吃肉當言"請用菜",似乎說"請客吃肉"十分土氣,可謂村人禮儀。

鳳凰村村民相處和諧、友愛,從無爭吵之聲。大凡生壽喜慶,各戶送禮,主人熱情接待,從不說"勞你費事花錢"的虛套謝語,可見他們的坦誠。

鳳凰村地處高寒山寨,少有文人進村,故人老幾輩均無文化,雖然目不識丁,但祖宗遺傳給他們有一部無字的家譜,那是世代相傳的豪情、重義、樸實、忠厚八字內決。

鳳凰村人窮地不窮,茂林中飛禽走獸出沒山崖,四季野果掛滿林間。像山棗、核桃、野梨、救命糧、獼猴桃、野葡萄營養價值特高。又如九蓮籽、石菖蒲、草靈芝、半邊蓮、翻天印、羊角齊等屬珍貴藥材。且看懸崖峭壁石縫裡流出來的礦液,呈紅色、白色、黃色和褐色,人稱有鐵礦、金礦、銀礦和銅礦,到處可見。鳳凰村人世世代代喜歡"觀音茶",這種茶樹枝高葉冠,葉尖深紅,不同於家園茶之細嫩清澈,也不似雲霧茶之苦澀。"觀音茶"之葉片有蠟質、溜光、深綠。當地老人慣用陶罐或古色銅壺煮茶,沖入碗內呈深紅色,略帶藥味,入口品之,五味俱全。常飲此茶能清熱除火,利氣消導,尚有潤腸通便,祛瘀活血之功能。

由于山水靈秀的孕育,鳳凰村的姑娘個個漂亮,面如桃花,眉似新月,眼如秋水傳波,行走如風。因繼承奶奶、阿姨、母教內傳,能歌善舞,竟有兩女郎選為山歌名手。歲在乙酉,筆者以收集民歌採風此村,姑娘聽說蜂擁而出,都獻出民歌抄本示我。記得一首為"十愛姐",歌詞有"一愛呀姐,好人才,十人見了九人愛,姐咿喲,好似仙女下凡來......"。

鳳凰村最苦的是上學的兒童,他們家距學校20餘華里,每天早晨3點起床,4點吃飯,交5點鐘家長將干竹與蒿杆合做的火把點燃,學生各持一支,趁山巒晨霧,從高而下,山下人仰望火炬有如天燈閃爍,晨星遊動,風景別致。學生跋山涉水於懸崖峭壁的毛狗小路,春則受山巒瘴氣黃沙所襲,夏如遇山洪暴發則與水搏鬥,有時水漫小腹,露出小屁股牽扶過溝,女孩子則不如此,任憑濕衣裹身暖干,也不敢露醜;秋天苦雨淒風涼氣逼人;冬則與風雪為舞,他們手捏雪球相互大戰,雖十指凍成紅蘿蔔也不覺冷,其中自有至樂。生活上十分艱苦,自然也很簡單。他們隨身帶點苕干,或幾把炒玉米花搭點兒鹽黃豆作為午餐,頭頂烈日,足登草履,沿着山溝蹦蹦跳跳,久之習以為然,口乾了,肚子鬧饑荒,便爬到小溝喝水,只聽到咕咚咕咚的聲音,喝得有滋有味兒,既止渴又能充飢。每逢校內金秋的越野爬山比賽,金色獎狀一定會落在鳳凰村學生之手。被住在平壩子的學生看到眼紅而望塵莫及。

近十年來,鳳凰村人沾了黨和政府的大福,將坡地退耕還林了,又實行了扶貧搬遷,久居山溝的幾代人遷居鄉鎮附近,他們再也不是"山頂洞人"。

由於各種脫貧政策的扶持,鳳凰村人有的勞務外出當了包頭兒,有的學了裁剪、理髮技術,日有進項,還有加工的、跑車的。這都不算,最眼熱人的是雙女戶彭新榮外出金礦打工受盡辛勞,2005年兩個女兒考入名牌大學,成為文理雙科狀元。

鳳凰村現已有了文化開導,摘去了愚昧,鳳凰村美好的前景指日可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