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昌寧縣柯街鎮位於雲南西部怒江支流枯柯河流域上游,東鄰昌寧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田園鎮,西接保山市隆陽區。連接214國道和320國道的雲保公路自東向西貫穿柯街,過境線28公里,是保山、德宏通往昌寧、臨滄等地的交通要衝,面積211平方公里,人口32788人(2017年)。有11個村民委員會,139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34421畝,林地面積107556畝。200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9697萬元,。柯街自然條件優越,土地、光熱、水利等自然資源充沛,有糧食、甘蔗、煙草、畜牧、水果、蔬菜等6項支柱產業。

2018年9月,柯街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1]

目錄

地貌

境內地貌呈「U」字型,東西兩山中鑲嵌着美麗富饒的枯柯壩,海拔在840~2525米之間,海拔高差大,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節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9.5°C,年降雨量960毫米,年日照2283小時,無霜期330天。柯街自然條件優越,土地、光熱、水利等自然資源充沛,有糧食、甘蔗、煙草、畜牧、水果、蔬菜等6項支柱產業。

地理位置

柯街小城鎮位於枯柯壩中心地帶,處於東經99°16′~99°35′,北緯24°16′~24°57′之間,距離320國道54公里。小城鎮布局大方,空間開闊,交通便利,設施齊全,功能配套,市場活躍,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2003年被列為「國家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集鎮」。柯街群眾有趕集交易的習慣。1992年,柯街鎮黨委、政府花大力氣,將集貿市場從原來的一個小山丘上遷到雲保線旁。集市的搬遷,促進了鄉鎮企業和個私經濟的發展,個體工商戶從原來的幾戶增至60多戶,形成了柯街小城鎮的雛型。[2]

經濟

1999年,柯街鎮黨委、政府在「小城鎮、大戰略」政策引導下,抓住國家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的政策機遇,集鎮建設重新定位,並修訂建設規劃,決心把柯街集鎮建成「滇西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中心」。柯街集鎮現已建成面積約0.8平方公里,形成兩橫三縱的街道網,其中利源街、雲寶路、學堂路、街心花園南路等4條主街道的建設基本完成,共澆注水泥街面3.9萬平方米,鋪設方磚人行道1.3萬平方米,完成綠化面積0.9萬平方米。架設高架路燈122盞,街道兩旁的商業用地近70%已經出讓。集鎮內建成6386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2000平方米的畜牧交易市場各1個。集鎮內有210戶個體工商戶,有私營企業8家,有日供水能力2000噸的自來水公司和35DVA變電站各1個,金融、電信、煙草、糖業、運輸等國有企業或股份制企業的分支機構紛紛落戶柯街。趕集日交易人數平均達1.2萬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外來客商,日交易額在200萬元以上,日集散農貿物資超過500噸。

自然風光

在充分體現集鎮商品交易功能的同時,柯街小城鎮的建設理念就是要讓每個居民和客戶都置身於一種緣於生態的空間中。集鎮內的綠化既簡潔高雅,又滲透着濃郁的亞熱帶河谷特色,突出了有綠有蔭、有花有果、層次分明的立體綠化特點。經過精心設計的荔枝一條街、龍眼一條街和芒果一條街,將當地亞熱帶果樹作綠蔭主調,襯之以草坪和造型優美的花叢,帶給人回歸自然的享受。利源大街西端與世居民族大樹傣族村落連為一體,傣族人民60多畝的百年榕樹生態林為小城鎮增添了濃厚的傣族熱帶田園特色。小城鎮優美的綠化,迷人的夜景,淳樸的民風,天然的熱泉,將給客商帶來賓至如歸的體驗。

農業

小集鎮的建成,拉動了全鎮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和壯大。柯枯河流域素有「天然溫室」之稱,適宜規模糧、蔗、煙、水果、蔬菜等作物種植和生長,是滇西南重要的無公害果蔬生產基地。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柯街以椪柑、人參果、荔枝等為主的亞熱帶水果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以青椒、西紅柿、苦瓜、茄子等為主的冬早蔬菜種植面積達4500畝,香料煙種植面積3000畝,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左右。小城鎮為農村產業搭建起信息流和物流平台,打破了農業生產各自為陣的傳統局面,全鎮形成了有一定抗禦市場風險能力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實現了小城鎮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互動雙贏。2004年,柯街鎮僅水果、蔬菜兩項產業就實現產值1900多萬元。

規劃

從2006年起,柯街集鎮建設將着力實施第二期規劃(2006~2020年),用14年時間,柯街小城鎮建設面積將達到1.5平方公里,集鎮居民將超過8000人,形成「六橫六縱」的街道網,改建後的農貿市場和新建的百貨商場將結束露天交易,而且功能更加完善;橄欖河熱泉旅遊度假區和大樹傣族文化風情園的開發,將與集鎮建設雙軌並進;鄉村公路彈石化和農業信息網的建成,將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保駕護航。10年後,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將突破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實現鎮級財政收入700萬元。全鎮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數在2005年的基礎上增加20%。那時,一座更加美麗繁華、功能完善、人文關懷濃厚的小城鎮將成為滇西一道亮麗的風景線。[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