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蒂·史密斯
查蒂·史密斯 Sadie Smith (1975年10月25日 - )生於英國倫敦西北,父親是英國人母親則為牙買加,來自於一個多民族的倫敦家庭。隨著2000年第一部小說的出版,她在文學界引起了轟動。
1989年,14歲查蒂開始寫詩和故事 。
1994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1997年,《白牙》還只有一個雛形的時候就受到出版商的大力追捧,可見查蒂的功力和天賦。
1998年,獲英國文學學士學位。
2003年,葛蘭太雜誌將這位充滿才情的年輕女子評為20位英國最佳青年小說家之一。
她自幼愛好廣泛,能歌善舞;更是飽讀經典,狄更斯、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卡夫卡、納博科夫等名家的作品都給她在文學之路上的嘗試帶來了啟發和靈感。[1]
目錄
《白牙》
2000年,出版。查蒂的處女作《白牙》圍繞了3個英國家庭的悲歡離合,展現了英國當前社會多種族、多宗教、多種中文化的交織之下,來自不同背景、屬於不同年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況。
《白牙》寫了兩代倫敦居民,三家人。故事發生的地點從孟加拉國到倫敦又折返;小說時間跨度從二戰開始,發展到基因工程流行的1992年——這是一部詳盡的移民生活百科全書。
該書獲得了當年的許多重要獎項,包括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正是這本書奠定了扎迪在當今文壇的聲譽。
書中詼諧智慧的筆調,樂觀包容的人文關懷,為我們解決當今社會多元文化下的各種衝突和矛盾,提供了來自二戰後出生的年輕一代的新思索。[2]
被《時代》列入自1923年以來最偉大的100本英語小說的名單之中。
《簽名商人》
2002年,查蒂出版第二本小說。沒有讓讀者和評論家失望,也打消了不少人對她在《白牙》的巨大成功之後成為文壇流星的擔心。
這本獲得2003年《猶太人季刊》小說類獎項(Jewish Quarterly Wingate Literary Prize 2003)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具有猶太/華人血統的倫敦男人以販賣名人簽名為生的故事。[3]
《論美》
2005年,第三本小說《論美(On Beauty)之題來自於Elaine Scarry的散文On Beauty and Being Just,故事和前兩部作品一樣,是關於大城市的生活。
焦點投向了大學校園和學術界,而主角,仍然是兩個民族多元化的家庭。Howard Belsey,白種英國人,是任教於波士頓某常春藤名校的藝術史教授,研究畫家倫勃朗卻對倫勃朗毫無好感;他和他曾經迷人的妻子Kiki,一名非裔美國人,育有兩子一女。Belsey夫婦的感情經過多年生活的洗禮,已失去了曾經的熱情;他們的子女也從各種程度上反叛父母的階級定位和價值觀,尋求自己特有的社會、種族、文化、階級身份。
長子Jerome Belsey愛上了Monty Kipps的女兒Victoria,然而這位特立尼達裔的Monty也是個藝術史教授,正是Howard在學術上的最主要的對頭。Belsey家的自由主義思想和Monty的右翼保守主義格格不入,卻沒有影響Kiki Belsey和Monty的妻子Carlene結下深厚的友誼。
查蒂在《論美》中處理這兩個家庭的糾結明顯顯示了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的影響,而她在文中表現出的駕馭小說的能力沒有使福斯特蒙羞;查蒂使用當今社會各階層最真實最豐富最自然的語言,給福斯特這個故事的「老瓶」裝上了有其個人特色的、不失時代意義的「新醋」,一個關於家庭和一代代人的變化,關於當代美國的種族和多元文化問題,關於愛、關於美、關於身份認同、關於個體之間的關係的新千禧年的傳奇。[4][5] 正如紐約時代刊登的書評所言「…很難得的給予了我們…(一本)有趣耐讀而又意義深遠,發人深省而又充滿人性(的小說)」。無怪乎該書出版之甫便獲2005年布克獎提名,2006年6月又摘得Orange Prize的小說類獎項。
《西北》
2012年,查蒂的第四部長篇小說。故事場景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故事以兩名女性為中心,她們的友誼-在飽經風霜的倫敦議會大廈中飽受養育的苦惱-受到了她們成年後分歧的考驗。[6]
利婭·漢威爾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秘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布萊克現在是一名律師,但是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博格爾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庫珀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是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卻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兇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
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而小說的篇章結構也獨具匠心,首尾呼應,連細節也環環相扣。作為學院派的代表,查蒂的筆法老練、不溫不火,各種俚語俗語運用自如,市場能在用場的生活表象之下體現出英國人獨有的冷峻幽默。在處理種族、宗教這類敏感問題時,查蒂更表現出難得的冷靜與客觀,毫無誇張渲染。她的舉重若輕的筆法預示著作家的小說創作漸入佳境,而她獨特的寫作風格(喜歡用速記符號、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為作品增添趣味)也在本書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查蒂洞察並描摹現代城市不同階層、族裔生存狀態的技術愈見純熟。
2012年,入選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
《使館樓》
2013年,發表於《紐約客》的短篇小說。儘管小說起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複數的敘事聲音「我們」,但故事真正的主角卻是一名來自象牙海岸象牙海岸的非洲裔女傭法圖。她是倫敦西北區一個巴基斯坦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沒有過多的個人時間。 [7]
故事發生在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結束後不久,形式上則採用羽毛球比賽計分制度的形式將小說分為21章。小說中充斥著力量的不平等,儘管法圖期望把球回擊給對手,最終仍以0-21的比分輸掉了比賽。而小說中另一重不曾露面的聲音———威爾斯登不知名的人們,又為法圖的故事增添另一重外部的視角。
英國報章把《使館樓》比喻成一台智慧型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這話大抵是說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遠超過了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
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女傭,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周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游泳——這點小小的冒險,這段短短的旅程,是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
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次是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然而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史密斯寥寥數筆就把這種弔詭的轉變刻畫得入木三分。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她有點迷茫,卻並未失去希望。至此,此前種種關乎心靈的鋪陳——法圖莫名被柬埔寨大使館建築吸引的瞬間,使館樓圍牆上飛來飛去的羽毛球(「擊球,扣殺」……),她與來自奈及利亞的教友安德魯的約會與討論,那些關於信仰與現實的隻字片語,仿佛都生出藤蔓來,彼此勾連成一張網。正如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搖擺時間》
2016年,第五本小說,在(Swing Time)中,查蒂繼續探討班級和種族問題,同時編錄了兩個童年時代的朋友,他們都渴望成為舞蹈家,但生活卻發生了巨大變化。
舞蹈是這部作品裡一個重要的催化劑,主人公和好友是從小練舞相識的,而她天然有著舞蹈的基因,小說里充斥著大量和舞蹈有關的人物,也有著多元化的舞種,這給小說增加了不一樣的特色。論扎迪·史密斯新作[8]
查蒂本人,私下裡也喜歡唱歌跳舞,她曾在受訪時表示「一雙靈敏的耳朵,可以有助於你唱歌、演奏樂器、講台詞、說笑話、寫作,就寫作來講,有一雙靈敏的耳朵,意味著知道準確的調子、準確的進度,甚至是落在紙上的準確的形象。就像跳舞時,我一邊聽著鼓點,一邊知道身體該放在哪個位置,寫作也類似」。
2017年,《搖擺時間》入圍了布克獎長名單作品,而因為她的作品風格,她也被譽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