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花(方荷兒)
作品欣賞
架花
每當聽到新年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每當看着正月十五放焰火的絢麗夜空,總是情不自禁的想起我這輩子唯一一次看「架花」的情景。
那還是我七、八歲時的事情。
一年春節剛過,村里就傳說鄰縣的第五村要放「架花」,許多大人都想一睹為快。
「架花」是一種現已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將社火和焰火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在打穀場中間,先用木頭搭起一米多高二米多寬的橢環形舞台,在舞台上布置了具有戲劇人物和情節的造型,再把焰火與這些造型有機結合在一起。白天人們看社火,晚上欣賞焰火。因為投資大,技術性高,很少有村子能自發的辦得起這樣的大型娛樂活動。
正月十五下午,看架花的人們就三三兩兩的出發了。我纏着爸爸要去,娘不讓去,她說二十里路,上坡下坡,還過一條河,走丟了咋辦?我就偷偷的跟着一群大孩子跑了。娘不放心,就讓爸爸去追我。我們一群孩子下了坡,剛要過石頭河,爸爸就追上了我。
那時的石頭河上沒有橋,冬春時節過河要踩着「列石」過。所謂「列石」,就是在河水平緩的河道,一字兒擺開一排大石頭,每個石頭間距50-60公分,河水在石頭下嘩啦啦地流,人在石頭上一步一步跨,尤其是孩子,個子矮,步子小,看着流動的河水,頭一暈,一腳踩不准,就會掉到河裡,渾身濕透。
爸爸不讓我過「列石」,背着我過了河。
快到第五村,遠遠看見村子周圍彩旗招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前去看架花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向村外的打穀場涌動。
到了打穀場,首先湧入眼帘的是各色各樣、栩栩如生的社火造型。有唐僧師徒、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等民間傳說人物,有秦腔《三滴血》、《鍘美案》、《周仁回府》、《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戲劇情景,有王祥《臥冰求鯉》、董永《賣身葬父》、周郯子《鹿乳奉親》等養老敬孝故事,還有許多牛馬豬羊等動物。有的用泥塑成,有的用紙粘糊,有的做成木架穿着衣服,真人般大小,描眉畫眼,色彩艷麗。孫悟空扛着金箍棒,單腿站立,手搭額頭,火眼金睛,去抓妖怪;豬八戒手撫着大肚皮,憨態可掬;沙僧扛着月牙鏟,牽着白龍馬,神態悠閒;唐僧騎在馬上微眯眼睛,雙手合十,似乎正忙着念經。白蛇白素貞打着綠傘,一身白衣飄飄欲仙;青蛇小青人頭蛇身,環繞在白蛇身後。包青天包拯臉黑如墨,怒目圓睜,陳世美在鍘刀下瑟瑟發抖。
對孩子們最有吸引力的是打穀場周圍偷偷賣吃食的。六十年代,不許農民自由買賣商品,打穀場邊幾個膽大的村民,提着竹籃,上面用白布蓋着,裡面是白饅頭、煮雞蛋、蒸紅薯、麻花之類,孩子們用髒兮兮的手,捏着幾分過年攢的壓歲錢,買個麻花或雞蛋解解饞,就很心滿意足了。
天剛擦黑,穿着古戲裝的鑼鼓隊,吹吹打打,繞場一周,拉開了序幕。場地上人頭攢動,你擁我擠,我被擠在人群里,低頭看到一雙雙穿着各種布鞋的腳,仰頭看到一堵堵牆似的脊背,急得亂喊亂叫。爸爸背着我,一群人擠過來,我又掉在了地上。爸爸只得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我雙手抱着他的下巴,這樣才能看到架花。當時這個情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我在中學閱讀朱自清的《背影》時,我首先想到的是父親堅實而溫暖的肩膀。父親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父親的肩膀也扛起了我童年的夢想和憧憬。
首先施放的是「鐵水禮花」。我想「鐵水禮花」可能是農耕部落最原始的焰火。村民們將平時用壞了的農具梨呀鏵呀等廢鑄鐵,收集起來,熔化後用棒子擊打出絢麗的禮花。一位長者頭戴草帽,賣力地拉着風箱,正在熔化鐵水,熊熊燃燒的爐火,勾勒出周圍一群圍觀人的剪影。不一會兒,鐵水熔化了,長者將鐵水依次倒入碗大的泥罐中,幾位頭戴草帽的大漢,手持木棒,依次側着砸向盛滿鐵水的泥罐。瞬間,火紅的鐵水呈扇狀飛向天空,畫出一道道如孔雀開屏般的絢爛,鐵水落地的瞬間,地面上騰起一股柴草土壤燒灼的煙味。大漢們一棒一棒的砸下,焰火一屏屏地展現,映紅了天空。
隨着火藥煙花的興起,隨着電、聲、光技術的發展,也許我們再也看不到最原始的「鐵水禮花」了。
通、通、通,三聲銃響,架花開始燃放了。
嘩、嘩、嘩,鞭炮炸着紅紙屑,燃放了一周;撲、撲、撲,火藥信子吐着火花,環繞了兩圈;啪、啪、啪,孫悟空的金箍棒向天空射出一枚枚炮仗。一隻火鳳凰拖着長長的尾巴,飛上了夜空。青蛇口裡吐着紅紅的信子,似乎要撲向法海。一波又一波的高空煙火,就像天女散花,在夜空幻化出一幅幅千奇百怪的美麗圖景,一支接一支的炮仗尖叫着劃破夜空的寧靜。
場地上到處瀰漫着濃濃的硝煙味和嗆人的黃土味,爸爸扛着我,隨着人流轉動着,我一會兒瞅着架花燃放,一會兒仰頭遙望天空的絢麗圖景,一會兒低頭看着落滿黃土的、攢動的人頭,耳朵被煙花炮聲震得痒痒,只恨自己眼睛少耳朵小,記錄不下這永生難忘的場面。 夜深了,人們意猶未盡的談論着架花,踏上返程。我早已趴在爸爸寬厚的背上睡着了……
作者簡介
方荷兒,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