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謙頭斷志堅
林祥謙頭斷志堅,歷史人物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林祥謙(1892-1923),福建閩侯尚干人,中國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和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當選為京漢鐵路江岸分工會委員長。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成立,定於2月4日舉行全路總同盟罷工,林祥謙被指定為江岸地區罷工總負責人。2月4日,林祥謙下達罷工令,震撼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開始。2月7日,林祥謙與十幾名工會領導人和工人代表被北洋軍閥逮捕。北洋軍閥以死威脅逼迫林祥謙下令復工,遭到林祥謙斷然拒絕,林祥謙說:"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最終慘遭殺害,年僅31歲。 2009年9月14日,林祥謙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林祥謙,1892年10月出生在福建省閩縣一個農民家庭。
1906年進馬尾造船廠當學徒。由於他聰明好學,很快掌握了鉗工技術。
1912年他通過技工考試,進入漢口江岸鐵路工廠當鉗工。當時的京漢鐵路既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吸血管道,又是封建軍閥進行統治、互相混戰的工具。近3萬京漢鐵路工人過着"成年累月做馬牛,吃喝如豬穿如柳"的苦難生活。為了改善勞動條件,提高收入,林祥謙曾和工友們開展過小規模的罷工鬥爭。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武漢黨組織負責人陳潭秋、項英等人經常深入到江岸區的鐵路工人中,宣傳革命道理,很快發現了富有反抗精神又在工人中有着很高威望的林祥謙。在陳潭秋、項英等共產黨人的幫助下,林祥謙階級覺悟很快提高,開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林祥謙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會議,並作為發起人之一籌備組織京漢鐵路江岸工人俱樂部。
1922年1月,江岸工人俱樂部成立,林祥謙被選為幹事。由於他辦事公正,樂於助人,為工人謀利益,深受大家的信任和愛戴。1922年夏天,林祥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當選為京漢鐵路江岸分工會委員長。
為適應全國工人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委會經過多次醞釀籌備,決定於1923年2月1日在鄭州召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2月1日清晨,鄭州全城戒嚴。反動軍警荷槍實彈,如臨大敵。面對全副武裝的敵人,林祥謙和代表們毫不畏懼,衝破軍警的包圍圈,進入會場。在一片歡呼和口號聲中,宣告京漢鐵路總工會正式成立。
反動軍閥吳佩孚、蕭耀南對此感到無比恐慌和仇恨。當天下午,他們下令反動軍警占領總工會會所,驅逐工會工作人員,查抄總工會的文件材料,砸壞各單位贈送給大會的匾額和禮品,甚至包圍和監視代表們的住處。當晚,林祥謙參加了總工會召開的緊急會議,決定向反動當局提出五項要求,限48小時內答覆,否則將於2月4日舉行全路總同盟罷工。會議決定總工會移到江岸辦公,同時成立總罷工委員會,林祥謙被指定為江岸地區罷工總負責人。
第二天上午,林祥謙回到江岸,隨即召開會員大會,傳達總工會關於發動全路總同盟大罷工的決定,號召工友們用最大的力量反抗軍閥的暴行。接着,林祥謙帶領工人們組織宣傳隊,貼標語、發傳單,揭露敵人罪行;成立調查隊,了解掌握敵人動態;擴大工人糾察隊,同時趕製鐵棍、木棒,準備自衛。2月3日晚,罷工的各項準備都已就緒。
2月4日上午9時,林祥謙接到總工會關於罷工的指示後,下達了罷工令。隨着第一聲汽笛的拉響,江岸機車廠所有的汽笛同時怒吼,響徹武漢三鎮。京漢鐵路全線所有的客、貨、軍車一律停駛,震撼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開始了。這次大罷工從政治、經濟上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2月6日下午,漢口美、英總領事召集中外買辦資本家進行密謀策劃,並向北洋軍閥政府施壓。吳佩孚勾結帝國主義,決定對罷工的京漢鐵路工人進行殘酷鎮壓。
林祥謙意識到殘酷的鬥爭即將到來。2月7日中午他把分工會的圖章藏在家裡的炭火盆里,匆匆趕回工會。下午5時20分,反動軍閥帶着兩營士兵,包圍了江岸分工會會所,開始了瘋狂的射擊。在這場野蠻的屠殺中,江岸30多名工人犧牲,200多人受傷,釀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林祥謙帶領工人同前來鎮壓的反動軍隊進行了英勇搏鬥,終因寡不敵眾,與十幾名工會領導人和工人代表被敵人逮捕。
當夜,天降大雪,敵人把林祥謙綁在江岸車站站台的木樁上。反動軍閥以死威脅逼迫林祥謙下令復工,遭到林祥謙斷然拒絕。敵人惡狠狠地命令劊子手舉刀砍向林祥謙左肩:"上不上工?"林祥謙斬釘截鐵地說:"上工要總工會下命令。我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屠刀砍向林祥謙右肩,他血流如注,昏死過去。醒過來,敵人再次惡狠狠地問他:"現在怎麼樣了?"林祥謙拼盡最後的力氣怒斥敵人:"現在還有什麼話可說?可憐一個好好的中國,就斷送在你們這班軍閥手裡了!"林祥謙壯烈犧牲,時年31歲。
為紀念這位工人運動的先驅者,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福州修建了林祥謙烈士陵園,包括二七烈士紀念堂、陵墓、千人廣場和6米高的烈士花崗石雕像等建築。紀念堂以豐富的圖片和資料,詳細介紹了林祥謙的生平事跡。陵墓後面是郭沫若題寫的"二七烈士林祥謙之墓"的青石墓碑。陵園內蒼松繁茂,芳草如茵,守護着烈士不滅的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