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亨泰
林亨泰(1924年12月11日 - ),彰化縣北斗鎮人。曾為台灣詩壇「現代派」成員之一。筆名亨人、桓太,創作以詩為主,尚有散文、評論、翻譯等。
1941年嘗試創作新詩。周知的「跨越語言的一代」,正是語出林亨泰,其以此語形容,包括自己在內,從日治時期到戰後辛苦轉換創作語言的這一代作家。
目錄
生平
林亨泰於大正13年(1924年)出生於台中州北斗郡,昭和6年
1931年,入北斗公學校,12年畢業。
1939年,二年高等科畢業後,考入私立北台中學(今泰北高中),至18年放棄中學為止。林亨泰早在日治時期即有作品。
1942年(昭和17年),開始了日文詩集《靈魂的產聲》寫作。戰後,林亨泰考入省立台灣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並在朱實介紹之下加入了「銀鈴會」。林亨泰加入的銀鈴會,在1942年成立,由台中一中學生張彥勳、朱實、許世清三人發起,出版油印刊物《邊緣草》,共出十幾期,戰後因為林亨泰的加入,於1948年發表詩刊《潮流》[1],《潮流》既登載中文詩,也登載日文詩[1]。林亨泰當時即有不少作品出現,並且也跟台灣著名文豪楊逵認識,據林亨泰回憶他回台中時總是會去拜訪楊逵住所。
1949年台灣師院捲入「四六事件」,銀鈴會也被迫中止。成員也有人被處死,在這種環境下,林亨泰回台中之時,親眼在台中火車站目睹了楊逵被捕。不久林亨泰本人也遭受居留審訊,而斷絕了他的寫作之路。
1950年,林亨泰畢業後,曾任教彰化北斗中學、彰化高工等校。
1953年,林亨泰與紀弦等人接觸之後,又加上林亨泰早期曾受日本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使得林亨泰成為現代派成員之一。
1964年,林亨泰參與籌組「笠詩社」,並成為笠詩社首任主編。之後林即致力於「時代性」與「本土化」。70年代時曾因慢性腎炎一度擱筆,至80年代復出。
獲獎
「詩永不滅」
2019年7月26日,【詩永不滅】林亨泰捐贈展 。
林亨泰曾發表〈「詩永不滅」論〉,稱「只要有一個詩人不放棄寫詩,詩永遠是不會滅亡的。」事實上,其本身就一直以詩作、詩論來維持詩的活力。
2019/07/26將展出其捐贈之珍貴手稿文物,並配合其著名的詩作〈風景No.2〉,將展場布置為能望向館外湯德章紀念公園及圓環街景的閱讀及走動空間,帶領觀眾跟隨林亨泰的詩句,一起探尋、發現「真正的」詩「風景」。[4]
著作
- 《靈魂的啼聲》(日文, 40年代)
- 《長的咽喉》(50年代)
- 《林亨泰詩集》(1984年)
- 《爪痕集》(1986年)
- 《跨不過的歷史》(1990年)
- 《見者之言》(1993年)
- 《跨不過的歷史》等
詩論集《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1968年)等。
資料來源
- ↑ 1.0 1.1 向陽,〈三種語言交響的詩篇〉,《文學@台灣》,頁121。
- ↑ . 調降文言文比率 鍾肇政等135位作家連署支持. 自由時報. 2017年9月6日 [ ] (中文).
- ↑ 楊明怡. 第40屆吳三連獎得主公布 林亨泰、夏曼‧藍波安、梅丁衍、潘小俠獲獎. 自由時報. 2017-10-31 [2017-12-06].
- ↑ 國立台灣文學獎 - 林亨泰 -詩永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