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松門基督教堂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松門基督教堂源於清同治年間,基督教(內地會),由外籍傳教士福音傳入松門。1897年在松門十字街附近(今南大街28號),首建「中華基督教內地會松門井泉堂」,建主樓5間(樓上四周有廊,群眾俗稱「跑馬樓」),附屬房4間。1918年,在松門西門外建立聖公會會堂。

目錄

歷史沿革

1941年4月,日軍進犯溫嶺沿海,松門教堂慘遭焚毀,1943年重建;抗戰結束後,教會穩步發展。解放後的1950年,教會即被迫停止聚會,教會負責人也遭逼迫。1958年,教會房產先後被文化站和農副廠占用。吳福清女士(教會負責人)被逐出教堂。「文革」期間,迫害更甚,信徒紛紛轉入「家庭聚會」。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着黨和政府對宗教政策的貫徹與落實,1984年,收回原內地會被占用的房產。但西門外聖公會的房產到今仍未歸還。至此,歷史留下的內地會,聖公會兩個教派已完全合一。1990年買下茶山腳下的舊磚窯廠;1995年,着手籌建新堂;1997年7月新堂落成。這是一座具有一定檔次和品位的教堂。那高聳直插雲霄的十字架,使主名大得榮耀。

感謝神把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我們松門教會。從開始的幾人發展到30多人;從30年代的160多人到解放初的341人;從70年代末的690人到80年代末的1440人;從90年代中期的2525人到目前的。這些數字說明現在信徒比解放初人數翻了10番,這是神的恩待。

教會抗戰

松門基督教堂,既是生命的屬靈團契,又是有着愛國光榮傳統的戰鬥群體。抗日戰爭爆發後,1939年5月,松門堂組織「松門基督教戰時救護工作隊」參加抗日戰爭

當時,由主持教會工作的專職教牧人員陳厚鶴任隊長,王夢蘭任副隊長,繆恩多任教官。下設醫療、看護、擔架三個組。平時,除在社會上和信徒中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發動外,還集中在教堂里學習搶救、醫療、看護等知識,並進行射擊和傳統武術的訓練。

同年7月4日,日本軍艦11艘,由6架飛機掩護,約500多日軍在我市箬山,水仙花岙登陸。我「松門基督教戰時救護工作隊」立即出動,配合箬山守軍和松門,箬橫自衛隊,在上馬牛欄軋嶺進行頑強狙擊。日軍死7人,傷10餘人,於8日晚撤退到海上。此役,我松門基督教戰時救護工作隊全體參戰人員,表現英勇頑強,獲得守軍和當局的表彰。

松門基督教會組織的「戰時救護工作隊」參加抗日救國,這一愛國愛教的義舉,不僅獲得社會的讚譽,而且還載入我縣史冊(縣誌),也給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近代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軟硬件建設

在「軟件」建設上,堂會領導班子是健全的。2001年,又建立了「夕陽紅老人之家「,讓58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除此以外,其他如義工、輔禮、服事、值勤等事工,也都加強建設,並逐步向年輕化過渡。更可喜的是信徒的素質有很大的提高,表現在年齡結構和文化層次上有了根本變化;屬靈生命亦在不斷走向成熟。

在「硬件」建設上除建成一座擁有建築面積為3822平方米的大教堂外,還安裝了中央空調,並建了發電機房、冷氣機房、停車場和「夕陽紅老人之家「,總建築面積為:7888平方米,相當於落實宗教政策歸還教產時的23倍。

教牧隊伍建設

解放前,經常來松門堂講道或進行短期培訓的外籍教牧人員有唐振興牧師,湯先生,衛女士,顧女士,步之美女士,貝愛芳女士,畢美麗女工等。本地教牧人員有繆篤才、陳錦錢、陳明法、陳厚鶴等。

為了加強教牧隊伍建設,1981年我堂曾舉辦了一期有43人參加的聖經學習班,並選派了31人去省、地、市(縣),參加各級義工培訓。進入90年代後,我堂聘請了陳靈保牧師(畢業於華東神學院本科),陳理潔(畢業於南京金陵神學院本科);並選派張文琴進浙江神學院(專科)學習,後又進南京金陵神學院(本科)深造(現已調溫嶺堂工作)。另外,又選送陳保羅同工進浙江神學院進修科學習,結業後回教會事奉。

堂務管理委員會

為了規範和加強教會的管理工作,自1984年至今,本堂堂務管理委員會已更換了六屆:陳聖德為一、二兩屆負責人;江恩德為第三屆,陳其恩為四、五兩屆負責人。陳靈保、陳聖德、王聖華為五屆副主任,陳理潔、梁新方、羅文清、江禮元、張方琴、江小聰、江恩德、王金素、潘珍蓮、施招花、江冬友、王三玉等17人組成第五屆堂管會。

六屆堂管會於2003年6月15日選出陳理潔牧師為堂會主任,堂會成員由梁新方、王金素、江恩德、陳其恩、陳聖德、王聖華、郭定福、陳靈保、江再明、羅方清、許招富、江冬友、潘珍蓮、趙加慶、江素娟、朱小蓮等17人組成。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宗教,擁有超過20億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誕生[2],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信仰。當它從一小批信徒開始時,許多歷史學家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採用視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