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北平原,又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於中國東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東北平原處於溫帶和暖溫帶範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徵。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均溫-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東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域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中國總產的三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煤炭、鋼鐵、機械、能源、化工基地。

地質地貌

基岩構造 主詞條:松遼盆地 東北平原東西位於大興松安嶺與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長白山之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新生代陸相斷陷——坳陷沉積盆地(松遼盆地)。東鄰張廣才嶺褶皺帶,南部與華北地塊北緣相鄰,西部為蒙古——興安褶皺帶。盆地周緣斷裂及盆地內部隱伏斷裂構造發育,盆地內以北北東向岩石圈斷裂為主體,控制着盆地的形成與分布。 伴生髮育着北西、北西西、北東東向級斷裂。北東向斷裂廣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斷裂、孫吳——雙遼斷裂以及依蘭——伊通斷裂。盆地內北西向斷裂構造形成晚,常切割北東向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盆地內多為第四系沉積物樣品覆蓋,十分發育,且分布廣泛,岩性為沖積、洪積、風積、冰水堆積、海陸交互相碎屑堆積物,局部發育火山岩。基岩露頭少,在盆地邊緣可見斷續出露的中生代地質體。 [1]

形成過程 東北平原以開原一輝南線(相當於北緯43°)為界,北部地質上屬吉 黑褶皺系松遼拗陷,南部屬中朝准地台下遼河斷陷。中生代燕山運動伴隨兩側華夏向山地隆起,形成了華夏向沉降帶,奠定了現今地形的基本輪廓。第三紀後的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間歇性的地殼升降運動,將南北的構造體系連結起來,成為同一演化體系,平原繼續下沉,沉積了深厚的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 松遼盆地的基底由古老的結晶岩系組成,經歷了興凱旋迴、加里東旋迴和華力西旋迴,後者在西部形成了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東部為張廣才嶺褶皺帶和延邊褶皺系,中部為松遼拗陷。在以後的地質歷史中各種地質構造活動不斷地進行着,到白奎紀末期褶皺、斷裂及岩漿活動達到高潮。此後,地殼相對穩定,進入了剝夷堆積期。喜馬拉雅運動在老構造的基礎上使地層產生翹曲、斷裂,表現為大興安嶺翹起、隆升,盆地沿斷裂沉降。從此,盆地進人了第四紀的演變期,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出現,新構造運動的頻繁發生,對第四紀環境的演化起了主導作用。 更新世初期,歐洲及北美大陸發生大陸冰蓋,中國西北山地發生 了山谷冰川,全球氣溫下降,寒冷氣候波及松遼平原。在大興安嶺山前地帶、盆地中部及東部丘陵沉積了數米至數十米的白土山組地層,岩性為白色砂礫岩,夾粘土透鏡體,該地層向盆地中部漸變為湖相粘土, 在早更新世的中、晚期,粘土層的分布範圍擴大,湖泊已具有較大的規模。 中更新世大興安嶺、長白山山地抬升,松遼盆地緩慢而穩定下沉,在早更新世湖盆的基礎上發展為大湖盆,沉積了厚達30一70米的湖相淤泥質粘土及粘土,面積達50000平方千米。 晚更新世沉積環境發生明顯的分異,盆地的東、南及沿海地帶以水流作用為主,為河流相沉積物。在西、西南部受到武木冰期的影響,氣候乾冷,為冰緣環境,風力作用強烈,堆積了馬蘭黃土和古沙丘。 晚更新世初,松遼分水嶺緩慢抬升,西遼河與松嫩水系分離,形成遼河水系,松遼平原沉降中心不斷縮小,古水文網發生重大變遷,且逐漸西移;中更新世形成的巨大湖泊大大萎縮,被分割為星羅棋布的小湖泊,在古河床及河曲帶形成湖泊群。 晚更新世以來,東北地區的氣候向乾冷轉變,在貝加爾和蒙古高壓的控制下形成強勁的西北風,產生風沙流和塵暴,沙漠化再次發展、擴大,達到高峰,而且風沙流還伸延到東部台地邊緣,通榆一長嶺弧形壟狀沙帶便是在該期形成的。通過沙丘剖面測年表明,該沙帶形成於晚第四紀更新世末期。 地形地貌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 右。北部台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遼河與松花江水系流經平原南北,兩大水系之間為松遼分水嶺。在地形上東北平原分為3部分:北部為松花江和嫩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為遼河水系沖積而成的遼河平原;中部是松遼分水嶺。 [2]

1.松嫩平原。西、北、東三面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為松遼分水嶺,大體呈菱形。海拔200米左右,以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匯合處附近,即齊齊哈爾-白城-哈爾濱三角地帶為最低,排水不暢。在嫩江下游、烏裕爾河、訥謨爾河、雅魯河下游形成大面積的沼澤濕地,濕地上河曲發達,河漫灘寬廣,泡沼成群,還有沼澤濕地型的無尾河,如烏裕爾河和霍林河,為一特殊的閉流區。 2.遼河平原。位於遼東丘陵與遼西丘陵之間,鐵嶺一彰武之南,直至遼東灣,為一長期沉降區。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瀋陽以北較高,遼河三角洲近海部分僅2~10米。有遼河、太子河、渾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緩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縱橫,堆積旺盛,河床不斷抬高,汛期常導致排水不暢或河堤決潰,釀成洪澇災害。遼河攜帶豐富沉積物,使平原不斷向遼東灣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內澇積水多成沼澤,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蘆葦。 3.松遼分水嶺。由沖積、洪積物組成,上覆黃土。分水嶺是更新世時沿斷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嶺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嶺外貌似波狀起伏的平原,與南北平原渾為一體。分水嶺位置,最初在法庫——鐵嶺一帶,由於遼河下游平原長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蝕,逐漸向北推移,通榆一公主嶺一帶。 東北平原西南部以西遼河為中心,呈沙丘與窪地相間、微波起伏的風沙地貌景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250米。沙丘從西向東、從西南向東北,以流動沙丘為主逐漸過渡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減輕。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土壤成份 東北平原土壤類型主要為暗棕壤、棕壤、白漿土、黑土、黑鈣土、 草甸土、栗鈣土、鹽鹼土、潮土、水稻土、沼澤土、風沙土、褐土等,以草甸土、黑鈣土和黑土為主,黑土是區內重要土壤資源。 黑土分布於小興安嶺南部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向南擴展分布至長白山脈中段西坡, 向北分布至大興安嶺東北坡向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總面積610萬平方千米 , 在台地分布55%、平原分布26% 、丘陵山地分布19%;松嫩平原分布71%、三江平原分布7%、遼河平原分布3.3%。 松嫩平原中、東部主要為黑土,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平原階地上,從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要是黑鈣土、草甸土。在遼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廣。濱海有鹽土、沼澤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因盆地抬升縮小,產生了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位於東北平原上的三大油田分別是大慶油田、吉林油田和遼河油田。 東北平原除了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外,煤炭、黃金、石灰石、瑪瑙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品位居高。截至2008年,已探明煤炭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2.48億噸;探明黃金儲量15.4噸,遠景儲量58.7噸;石灰石儲量在數十億噸以上,為發展礦產採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8年,東北三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4種,占中國已探明礦種的64%,其中有近60種為大中型礦床。累計探明儲量占中國首位的有石油、鐵、金、鎳、錳、鉬、菱鎂、金剛石、石墨等;居中國前五位的有銅、鎂、鉛、錫、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鐵礦保有儲量為1241.6億噸,占中國儲量的1/4;石油儲量占中國1/2以上;煤炭669.1億噸,占中國9%,油頁岩儲量211.4億噸,占中國68%。

目錄

參考文獻=

  1. 中國三大平原百度百科
  2. 松遼平原知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