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松蒿,中药名。为玄参科植物松蒿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 (Thunb.)Kanitz的全草。分布于除新疆青海以外的各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黄疸,水肿,风热感冒,口疮,鼻炎,疮疖肿毒。[1]

目录

别名

糯蒿、细绒蒿、土茵陈、小盐灶菜、大叶蓬蒿、红壶瓶、草茵陈、铃茵陈、鸡冠草。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辛,性凉。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

黄疸,水肿,风热感冒,口疮,鼻炎,疮疖肿毒。

相关配伍

  1. 黄疸病:松蒿30g,岩白菜15g,黄柏皮、小黄草、木节草各9g,甘草6g。煨水服。(《贵州草药》)
  2. 水肿:松蒿30g。煨水,于睡前服,同时煨水熏洗全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00cm。全株被腺毛,有粘性。茎直立,或弯曲而后上升,多分枝。叶对生;具有带狭翅的柄,柄长5-12mm;叶片长三角状卵形,长1-7cm。下端羽状全裂,向上渐变深裂至浅裂,裂片长卵形,边缘具细齿。花单生于叶腋,花稀疏;花梗长2-7mm;萼钟状,5裂,果期增大,裂片长卵形,上端羽状齿裂,边缘有细齿;花冠紫红色或淡紫红色,筒状,长1.5-2cm,2唇形,下唇有两条横的大皱褶,上有白色长柔毛;雄蕊4,药室基部延长成短芒。蒴果卵状圆锥形,长约1cm,室背2裂。种子卵圆形,扁平,长约1.2mm。花期7-8月,果期8-10月。[2]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沙质地、草地。分布于除新疆、青海以外的各地。

性状鉴别

全长30-6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腺毛,有粘性。叶对生,多皱缩而破碎;完整叶片三角卵形,长3-5cm,宽2-3.5cm,羽状深裂,两侧裂片长圆形,顶端裂片较大,卵圆形,边缘具细锯齿,叶两面均有腺毛。穗状花序顶生,花萼钟状,长约6mm,5裂;花冠淡红紫色。味微辛。[3]

现代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和痈疖疮肿等。

相关论述

长白山植物药志》:“清热利湿。主治肝炎黄疸,水肿。风热感冒,口疮,鼻炎。”

附注

同属植物草柏枝在四川西昌地区又名松叶接骨草,松叶蒿,蜈蚣草。功能清热解毒,养心安神,止痛。适用于心脏衰弱,心悸,咳嗽,痰中带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