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叶沙参
基本信息
松叶沙参(拉丁学名:Adenophora pinifolia Kitagawa)与狭叶沙参A.gmelinii最接近。
该种是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萝卜状,茎高可达0.4米,皮灰黑色。茎单生或数支发自一条茎基上,不分枝,茎生叶无柄而呈松叶状。圆锥花序。花萼无毛,筒部倒圆锥状,花萼裂片较短,花盘较长。花冠钟状,蓝色或淡紫色,花柱稍短于花冠,7-9月开花,
基本信息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产地生境
3 栽培技术
4 药用价值
5 化学成份
6 该种说明
形态特征
狭叶沙参: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胡萝卜状。
根细长,长达40厘米,皮灰黑色。茎单生或数支发自一条茎基上,不分枝,通常无毛,有时有短硬毛,高达80厘米。
基生叶多变,浅心形,三角形或菱状卵形,具粗圆齿;茎生叶多数为条形,少为披针形,无柄,全缘或具疏齿,无毛,长4-9厘米,宽2-13毫米。
聚伞花序全为单花而组成假总状花序,或下部的有几朵花,短而几乎垂直向上,因而组成很狭窄的圆锥花序,有时甚至单花顶生于主茎上。花萼完全无毛,仅少数有瘤状突起,筒部倒卵状矩圆形,裂片条状披针形,长4-10毫米,宽1.5-2毫米;花冠宽钟状,蓝色或淡紫色,长16-28毫米,裂片长,多为卵状三角形,长6-8毫米,少近于正三角形,长仅4毫米;花盘筒状,长1.3-3.5毫米,被疏毛或无毛;花柱稍短于花冠,极少近等长的。蒴果椭圆状,长8-13毫米,直径4-7毫米。种子椭圆状,黄棕色,有一条翅状棱,长1.8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松叶沙参:茎生叶无柄而呈松叶状。圆锥花序。花萼无毛,筒部倒圆锥状,长2.5毫米,裂片全缘,长仅1.5-2毫米;花冠钟状,长18-19毫米;花盘无毛,长4.5毫米;花柱长18.5毫米。果未见。
产地生境
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虽耐干旱,但在生长期中也需要适量水分,幼苗时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
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模式标本采自辽宁大房。
药用价值
出处: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首先记载沙参之形态,云: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 。三月采。《蜀本草》亦谓:花白色,根苦葵根。
《纲目》记载较详,云: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记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春。并结实,大加冬青实,中有细于。霜后苗枯。 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沙参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芦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沙参: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南沙参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橙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南沙参片100kg用炼蜜25kg。
饮片性状:沙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淡棕黄色,皱缩。质轻。无臭,味微甘。蜜沙参形如南沙参片,表面橙黄色或焦黄色,偶见焦斑,味甜。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药用宜忌:风寒咳嗽禁服。
《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临床应用
骚日老西散(沙参四味散),该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儿酌减。(《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南沙参浸膏溶液: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
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中药制剂汇编》)
利咽合剂:该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该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
化学成份
沙参根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它们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
该种说明
中国植物志编委们未见到标本,该种描述是从原始记载中摘录的特征集要,根据原始记载所描述的特征来看,该种与狭叶沙参A.gmelinii最接近。不同仅仅在于叶更狭窄,花萼裂片较短,花盘较长。但原始记载是根据单号标本描述,因而它有可能是狭叶沙参A.gmelinii的特殊个体。[1]
参考文献
- ↑ 昆明沙参怎么种?农民教你覆膜栽培,白鹭于蒹葭, 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