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松華街道隸屬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由原來的松華鄉與官渡區小河鄉和雙哨鄉於2005年1月合併而成。2009年8月撤鄉改設街道。[1]

中文名稱: 松華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

面 積: 119.5平方公里

人 口: 11203人(2010年)

年平均氣溫: 14℃

年降水量: 976毫米

目錄

基本概況

地處盤龍區西北邊,距盤龍區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到區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昆明市區30公里。東鄰官渡區大板橋鎮,南鄰雙龍鄉、龍泉街道辦事處、茨壩街道辦事處,西鄰五華區廠口鄉、沙朗鄉,北鄰阿子營鄉、嵩明縣白邑鄉。轄小河、回流、團結等8個村委會5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616戶,有人口11203人(2010年),農業人口10870人,勞動力657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961人。全鄉國土面積119.5平方公里,海拔1958-2459米,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976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烤煙、蔬菜、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9854.2畝,人均耕地1.77畝,林地125607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2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5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凝心聚力,務實苦幹,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取得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概述

松華街道位於昆明市區東北部。東鄰官渡區大板橋街道,西接五華區廠口街道、沙朗街道,南至雙龍街道、龍泉街道、茨壩街道,北與嵩明縣滇源鎮、阿子營鄉交界。面積119.5平方千米,人口11203人(2010年),農業人口10870人。轄小河、三家、團結、回流、雙玉、大哨、大擺、新街8個行政村(其中新街村為飛地,在嵩明縣境內),50個村民小組,56個自然村。辦事處駐小河,距市中心32千米。地處松華壩水源保護區腹地,海撥1958~2393米。古蹟有漢代古驛道。

沿革

元代稱羊塢里。民國屬昆明縣龍泉鎮、蒼竹鄉。1950年屬昆明縣第四區,1953年屬昆明市第七區,1956年屬龍泉區,1958年屬龍泉公社,1961年設小河公社、雙哨公社,1984年改小河辦事處、雙哨辦事處,1988年改小河鄉、雙哨鄉。1997年,小河鄉面積62.5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小河、三家、團結、回流4個行政村;雙哨鄉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雙玉、大哨、大擺、新街4個行政村。2004年2鄉由官渡區劃歸盤龍區。2005年,撤銷雙哨鄉、小河鄉,合併設立松華鄉,設兩個辦公點,第一辦公點設在原小河鄉政府駐地,第二辦公地點設在原雙哨鄉政府辦公駐地。2006年,小河、三家、團結、回流、雙玉、大擺、新街、大哨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小河。2009年8月撤鄉改設街道。

街道經濟

總體財政收入完成470萬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2852元;2008年烤煙種植4600畝,產量16000擔;招商引資完成任務數700萬元(區下達任務數500萬元)。農業生產任務順利完成;牛存欄3087頭,出欄786頭;豬存欄7041頭,出欄5491頭;羊存欄5435隻,出欄1780隻;家禽存欄22935隻,出欄9517隻;水果產量607.6噸。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23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00萬元,占總收入的9.08%;林業收入48萬元,占總收入的0.2%;畜牧業收入711萬元,占總收入的2.9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491頭,肉牛786頭,肉羊1780頭,雞9517隻);漁業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0.17%;第二、三產業收入20931萬元,占總收入的86.35%;工資性收入446萬元,占總收入的1.84%。農民人均純收入2852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4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25人(占勞動力的18.99%),在省內務工365人,到省外務工18人。產業結構調整成果得到進一步推廣。以科技示範工程為契機,經過三年努力,至2008年2月份分別在小河、三家、雙玉、大擺四個村委會累計推廣種植核桃1193畝,其中連片3片種植653畝,散種540餘畝;參與農戶632戶,其中小河參與農戶457戶,達全村總農戶的90.3%。為培育出適合氣候的核桃,進一步優化了品種,作為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延伸。

基礎設施

通過加大對基礎設施、就學就醫、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和農經林的循環發展等五位一體的思路,全鄉生態環境成果得到鞏固,群眾生產生活得到改善,水源區保護與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投資總額36.8萬元對各村的農田水利、人飲管網設施進行了建設或維修。新建水池100立方1座、新建及更換人飲管網10公里。解決和改善1089人,近40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改善灌溉面積1583.6畝。其中三家上雷打石人飲管網、小河高梘槽人飲管網、團結果子沖人飲管網、雙玉莊科人飲管網等多項與群眾生產生活密確相關的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在繼續對全鄉108公里通村通組的道路「以獎代補」養護或保潔的同時,投資了15萬元,拓寬改造了三家村委會上雷打石至兔耳關道路,配合區政府在三家、回流、小河村實施聯合國人居環境改善項目,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完成村內道路硬化1723米,建有垃圾房8座,清理村內垃圾700餘噸,綠化村內空地及道路兩側空地2500餘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農戶出行條件和村內環境衛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