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邨人

(1901年6月8日-1955年)譜名啟源,學名望甦,化名其甦,筆名柳絲文壇小卒巴人曼之等等。廣東省海陽縣(今潮安縣庵埠鎮外文村人。中華民國作家,前中國共產黨黨員,太陽社的創建者之一,曾任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第一任黨團書記。[1][2][3]

目錄

生平

加入中共

1901年6月8日,楊邨人生于海陽縣庵埠鎮外文村一個破落工商地主家庭。楊邨人的繼母受到同鄉、中共早期黨員許蘇魂的影響,參加革命。楊邨人從小便受到繼母的啟蒙教育。

1916年,楊邨人自家鄉的小學畢業後,入英國傳教士辦的汕頭華英中學,1918年肄業。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在家鄉參加「愛國同志會」。

1920年,先後在澄海縣月浦小學(今屬汕頭市金平區)以及外文村永思學堂擔任小學教師,並且兼任汕頭《尾聲日報》記者。

1921年,入讀福建廈門集美學校中學部。

1922年,經在漢口經商的堂叔父資助,楊邨人考入湖北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武漢大學的前身)國文系,1926年畢業。在校期間,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後加入《星野》文藝社。

1925年,經該校中共黨支部書記李守章介紹,楊邨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3]

《太陽》與太陽社

1926年畢業後,楊邨人由中共黨組織介紹到廣州,先後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教導主任。1927年廣州四一五事件後,楊邨人在廣州遭到通緝,逃往武漢,在武漢出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編輯科幹事,與錢杏邨(阿英)、孟超是同事,並且一同參加了在漢口召開的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1927年6月19日至23日舉行),且一同參與此次會議的文秘及宣傳工作。[1][3]

在武漢,楊邨人通過錢杏邨結識了蔣光慈。蔣光慈來到武漢前,在上海期間,中共中央領導瞿秋白李立三鄧中夏向蔣光慈提出創辦一份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刊物,蔣光慈在武漢將該情況告訴了楊邨人、錢杏邨、孟超。由此這四人開始籌辦日後的文藝雜誌《太陽》。1927年7月,武漢汪精衛發動七一五事件,武漢政局驟變,四人離開武漢來到上海,繼續商議籌辦刊物之事。隨後,楊邨人赴日本就讀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數月之後返回上海。1927年12月,楊邨人與蔣光慈錢杏邨孟超合辦春野書店。1928年1月1日,這四個人共同籌辦的文藝雜誌《太陽》創刊,楊邨人與錢杏邨同任該雜誌的編輯,該刊名義上由蔣光慈主持,實際上由楊邨人與錢杏邨負責。[1][3]

《太陽》創刊本已達到原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要求,起初也沒有成立「太陽社」的計劃。但是,按日後楊邨人為紀念蔣光慈而發表在1933年8月出版的《現代》雜誌第3卷第4期上的《太陽社與蔣光慈》一文的說法,成立「太陽社」「是在受到創造社的襲擊以後,才感到光有聯合戰線的隊伍不足以迎敵,便標明了旗幟招引同志充實戰鬥的力量,於是乎成立了『太陽社』」。[3]春野書店、《太陽》、太陽社均是蔣光慈、楊邨人等向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瞿秋白請示後,經批准才成立的。「太陽社」可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經中共中央領導人批准,並在中共領導下的首個文學團體。「太陽社」的發起人是蔣光慈、楊邨人、錢杏邨、孟超四個人。當時,中共中央領導人瞿秋白李立三楊匏安羅綺園等人出席了太陽社的成立會。太陽社成立後,四位發起人分別介紹相識的文化人士加入該社。潮汕籍作家洪靈菲(中共黨員)、戴平萬(中共黨員)、林伯修(杜國庠,即將加入中共)三人經楊邨人介紹加入太陽社。[1][3]

1928年春,春野書店遭到查封。不久,僅出版七期的《太陽》也被查封。此時,楊邨人創辦並主編了革命文藝雜誌《新星》,但僅出版了一期。1928年10月,《太陽》改名《時代文藝》繼續出版(僅出一期,1929年3月又改名《新流月報》,到1929年12月共出四期)。1929年1月,太陽社編印《海風周報》(至1929年4月共出四期)。1929年7月,楊邨人主編《新星》文藝半月刊。1929年秋,楊邨人受中共黨組織委派,在上海參與創建中共領導的「藝術劇社」。藝術劇社成立之後,楊邨人任藝術劇社組織部負責人兼戲劇訓練班的工作,藝術劇社借中華藝術大學開辦戲劇訓練班。陳波兒(潮安縣庵埠鎮人)便在此時經楊邨人介紹參加藝術劇社,由此嶄露頭角。1930年,《新流月報》改組為《拓荒者》,從第四、五期合刊成為左聯的機關刊物之一。[1][3]

左聯工作

1930年1月,楊邨人赴四川成都任私立西南大學教授兼教務長。1930年5月,因該校被查封,部分師生遭到殺害,楊邨人逃回上海。1930年6月,楊邨人正式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的工作,並與魯迅接觸。1930年8月,根據中共黨組織的指示,在藝術劇社的基礎上成立了「左翼劇團聯盟」,楊村人被中共黨組織任命為左翼劇團聯盟第一任黨團書記。1930年9月25日,楊邨人參加「左聯」主辦的慶祝魯迅五十壽辰的活動,在會上楊邨人與魯迅、郁達夫親切交談,但事後楊邨人以筆名「文壇小卒」在自己主編的《白話小報》上發表《魯迅大開湯餅會》一文,聲稱「魯迅大師領到當今國民政府教育部大學院的獎賞,於是乎湯餅會便開成了。」這是楊邨人第一次撰文攻擊魯迅。文中又拿郁達夫帶到此次慶祝會上的一個孩子大作文章。[1][3]

1932年1月,楊邨人擔任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第一任黨團書記。同年10月,調入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1932年2月,化名「楊柳絲」,與魯迅矛盾等四十多人簽署《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抗議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1]

脫離中共

1932年2月,楊邨人到湘鄂西蘇區,接替謝覺哉主編《工農日報》。同年9月,在國軍發動的第四次圍剿中,該蘇區失守,楊邨人逃往武漢,躲藏在堂叔父楊靜吾的太古禎糖棧,自此脫離中國共產黨[1]1932年11月15日,楊邨人寫成自白《脫離政黨生活的戰壕》,於1933年1月在《讀書雜誌》第3卷第1期發表,宣布「揭起小資產階級革命文學之旗」,要做「第三種人」。1933年6月17日,在《大晚報·火炬》化名「柳絲」寫作《新儒林外史》攻擊魯迅。其作品大部分發表於《現代》、《矛盾》、《申報》等刊物。楊邨人脫離中共之後,攻擊魯迅更加猛烈,直到1936年10月魯迅逝世為止。其中,1933年12月,楊邨人在《文化列車》第3期發表《致魯迅先生的公開信》,猛烈攻擊魯迅。魯迅隨後撰寫了《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駁斥楊邨人,並稱楊邨人「雖是革命場中的一位小販,卻不是奸商。」[1][4][3]

1934年至1936年初,在上海《社會月報》主編、揭陽陳靈犀的引薦下,楊邨人任該月報的編輯,並在《申報》上發表許多文章。1935年,楊邨人擔任剛創刊的《星火》雜誌編輯。1937年3月至4月,任河南省廣武縣第二區代理區長一個多月。1937年6月至1938年2月,經廣東綏靖主任公署秘書左恭介紹,任廣東綏靖主任公署黨政處科員。1937年9月至1940年1月,經左恭介紹,任第四戰區政治部組員,其間曾經兼任廣東省文化界抗敵協會委員,廣州《民族日報》副刊主編,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後來,楊邨人到重慶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團受訓三個星期。受訓結束後,留在重慶出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委員,後赴遂寧縣明恥中學任教。[1][3]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華全國文協成都分會負責人侯楓(廣東澄海人)介紹,楊邨人到成都南虹藝術職業學校擔任教員。1945年8月至1949年4月,楊邨人歷任四川省松潘縣綿陽縣劍閣縣政府秘書。1949年7月至1951年2月,歷任理縣中學、南充高級中學教員,後來任川北大學文學院教授。1952年,該校改為四川師範學院,楊邨人出任中文系教授。1955年,楊邨人在肅反運動中因歷史問題被列為重點審查對象,在審查期間跳樓自殺身亡。[1][3]

著作

  • 中篇小說《失蹤》
  • 短篇小說集《戰線上》、《狂瀾》、《苦悶》
  • 話劇《新鴛鴦譜》
  • 《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

參考文獻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潮州市文化志編寫組編,潮州市文化志 第四篇傳略,潮州市文化志編寫組,1989年
  2. 楊村人,庵埠鎮人民政府,於2013-06-28查閱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潮汕乃至中國現代文學史一個不應迴避也不能遺忘的名字——楊村人(上),汕頭市潮南區人民政府,2009-4-29
  4. 魯迅,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載 魯迅,南腔北調集,上海:同文書局,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