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秀峰(1897年2月27日~1983年)[1],原名碧峰,字秀林。1897年出生於直隸省(河北遷安縣楊團堡村的一個書香門第,曾祖父楊德,是「四知堂」的始立者,其尊崇孔孟之訓,講求為人處事不愧對天地良心,昭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稱「四知」。祖父楊靜修,在本縣辦教育一生,都是秀才[2]出身;父親楊敘倫,是清末舉人。

楊秀峰
出生 1897年2月27日
直隸省遷安縣楊團堡村四知堂
逝世 1983年

楊秀峰受家庭影響,5歲入私塾讀書。之後進本村初級小學學習。1911年,他在縣立高小畢業後,考入灤縣直隸第三師範,從此,也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在讀書和任教期間,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成敗,積極求索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途徑。他先後參加了五四、五卅等革命運動,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他成長為一個堅定的民主主義者。

1929年秋,楊秀峰以公費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社會學院學習。在這裡,楊秀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30年3月,經張畏凡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主主義者躍升為共產主義者[3]。是一個文武兼備的領導者。

全國解放後,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長,教育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為中共八屆中央委員,五屆人大常委,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目錄

主要事跡

投筆從戎

1934年10月,楊秀峰迴到中國。他先在天津市河北法商學院任教授,自1935年起,又先後在北平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東北大學等校兼課。他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領導下,以大學教授的公開身份,從事革命活動,領導文化教育界的上層人士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七七事變」後,楊秀峰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棄北平師範大學教授的優越生活,投筆從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裝,開闢冀西抗日根據地。

1938年8月在冀中深縣成立了以楊秀峰為院長的河北抗戰學院。他還陸續創辦了冀南抗日幹部學校、冀南抗戰學院、冀太行政幹部學校、晉冀魯豫邊區行政幹部學校,均兼校長。

創辦幹校

1939年楊秀峰在饒陽同於時雨等同志培養近千人優秀人才,幹校和訓練班,培養訓練了多種類型幹部,輸送到黨、政、軍、及賀龍120師各部門,成為各方面的中堅力量[4]

楊秀峰在緊張的戰鬥空隙還抽出時間趕到培訓班講課。他為學員們講解了「根據地的教育如何為民族解放戰爭服務」的問題。在抗日游擊區和接敵邊緣區舉辦「游擊學校」和「偽裝學校」,進行多種形式教學;廢除舊課本,編寫抗日需要的新教材等。

創辦高校

1945年11月楊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邊區政府委員會提出在本邊區創辦高等學校,培養急需的建設人才的意見。經邊委會討論,決定創辦新華大學,後定名為北方大學。

1946年5月21日北方大學在河北邢台正式開課。並對師生髮表了《對於時局應有的認識》的講話,勉勵大家要「在認識時代的客觀基礎上,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高等教育部,任命馬敘倫為部長,楊秀峰、黃松齡曾昭倫劉皚風為副部長。

教育改革

1953年7月,楊秀峰在全國高等工業學校行政會議上,提出我們應該運用蘇聯的先進經驗,有計劃、有準備、有步驟地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組織和制度等一系列的全面的改革。

195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定,任命楊秀峰為高等教育部部長。

1956年暑期高等學校校院長和教務長座談會上做了冷靜的分析,既肯定了成績,也指出了問題。着手改革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高等教育。

落實基礎

1959年教育工作的方針主要是鞏固、調整和提高,並在這個基礎上有重點地發展。在會議上,楊秀峰說:「前年是個大政治,去年是個大生產,今天來個大軍訓,明年來個大文化,我們教育就辦不成了。」

中心環節是在貫徹方針方 面,對於教學、生產勞動、科學研究,以及政治課與業務課、學習與生活等各方面進行全面合理的安排。

學生畢竟是學生,有些課程他們根本沒有學過。有些雖然學過也懂得很少。結果無非是抄材料,雖然也有好處,但耽誤了上課,只能使學生對自己編寫的一部分有較深入的了解。

1961年6月,中共在三年調整時期,楊秀峰用較大的力量抓了普通教育。主要抓了提高教學質量,「重點辦好一批中、小學」和「小寶塔」的工作。中央書記處舉行會議,討論了1961年至1963年教育事業發展計劃問題。這次會議確定了「整頓秩序,總結經驗,提高質量,保證小塔」的方針。

教育方法

啟發式教學,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少而精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突出重點,說明難點,避免死記、硬背、填鴨式的學習。

「學生學習本是一種艱苦的、循序漸進的腦力勞動,學校的責任在於不斷改進教學制度、內容和方法 來逐步提高教學效果,而不能靠搞運動、搞競賽的方式來推進教學工作,企圖速成。」他一再指出:要辦好教育,首先必須遵守教育自身的規律。教育工作對象是有思想的活着的人,「造就人」的事業是一個複雜過程,它的每一個循環,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整個過程需要穩定,有秩序、有節奏、有章法。教與學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應該循序漸進,質量的優劣不是短期能夠看出來的。不能搬用搞工農業生產辦法,更不能用搞運動、搞評比競賽的辦法。 楊秀峰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是十分豐富的,涉及了我國教育上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如:教育方針、知識分子政策、教師隊伍建設、因材施教、教勞結合等。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該認真地發掘和研究[5]

視頻

楊秀峰相關視頻

楊秀峰當選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將會一起抗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