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業
楊昌業(1907──1998),曾用名楊勤初,江蘇省無錫市人。生於1907年6月17日,卒於1998年6月7日,享年91歲。農業氣象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農業氣象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十分重視農業氣象定量研究,開創了氣候統計的教學與研究,推動了農業氣象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為中國農業氣象教育的提高與科學研究手段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楊昌業 - 生平簡介
楊昌業於1927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理系氣象專業,師承竺可楨教授,1931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32年,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1935年後,歷任廈門大學理學院講師兼氣象台主任、中央研究院定海測候所主任、福建省氣象局技正、南京臨時大學氣象系教授等職;1946年,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森林學系副教授和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1949年9月,被聘為北京農業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1952年晉升為教授。
楊昌業最具代表性的貢獻是創建新中國第一個農業氣象專業。20世紀50年代初期,根據卓越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和涂長望的建議,他在北京農業大學着手籌建新中國第一個農業氣象專業。他於1953年開始招收農業氣象專業研究生,為創建農業氣象專業培養師資。1956年,中國第一個農業氣象專業正式成立。當時,由於專業教材匱乏,可資借鑑、可供參考的很少,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都要從零開始,楊昌業經過深入的調查、諮詢、研究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農業氣象專業的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方案。幾十年的辛勤耕耘,結出了豐碩成果,北京農業大學為國家培養了近500名高水平的農業氣象專業人才,為中國農業氣象工作奠定了基礎。
楊昌業多年致力於農業氣象的教學與科研。最初,重點從事氣象理論──天氣惰性論的研究。1949年至1966年,他承擔了較多的教學工作,講授過「氣象學及氣候學」、「農業氣象統計」、「氣候學方法」、「氣候資源和最優決策」、「農業氣象和系統工程」等課程。這期間,他的研究工作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取得較大成績。1958年,他寫出了題為《小氣候和農業》的論著。在書中,他論述了地形和土壤小氣候在農業上的應用,作物小氣候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保護地小氣候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為日後的農業氣象和農業小氣候學奠定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初期,他首先提出:「研究氣象與農業之間的關係和規律要用概率統計方法。」他還首先為農業氣象系首屆本科生開設「氣候統計學」課,並編寫出第一本教材。1964年,他將美國生態學家諾頓遜應用氣候相似理論和方法指導作物引種和區劃的思路介紹到國內。他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闡述要正確運用統計學,指出農業氣象要從定性走向定量的必要性。他還對較長時間內全國農業院校學生都不上統計課提出批評,曾撰文闡述農業氣象統計方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統計學是從事農業氣象工作和研究的工具,並呼籲在農業氣象研究和實際工作中要應用統計學、運籌學等。
楊昌業終生酷愛讀書,淡泊名利。他不忘恩師竺可楨的諄諄教誨與誠摯幫助,每逢節假日總忘不了去拜望恩師。他尊師重教的品格,深深影響着後人、教育着後人。
楊昌業 - 成就
創辦新中國第一個農業氣象專業
20世紀50年代初,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與中央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共同開創新中國農業氣象事業,並建議由氣象學家呂炯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前身)創建農業氣象研究室,楊昌業教授,在北京農業大學籌建了第一個農業氣象專業,以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等農業氣象人才。在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沈其益的支持下,經高等教育部批准,1953年楊昌業開始招收5名農業氣象研究生,為創建氣象專業準備專業師資(後由中國科學院朱崗昆代培其中2人)。1956年,中國第一個農業氣象專業正式成立,首屆招收本科生91名。
當時唯一可供參考的資料是前蘇聯敖德薩水文氣象學院農業氣象專業的教材,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大綱、師資培養和儀器設備等均要一一籌措。楊昌業拜會涂長望局長及有關領導,又前往北京大學與謝義炳教授、李憲之教授等討論有關問題。經過反覆調查、諮詢,最後結合中國實際制定了自己的農業氣象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方案。為了解決師資、設備問題,楊昌業四處奔走,聘請中央氣象局(氣科所)章淹擔任普通氣象學、天氣學課程,北京大學嚴開偉、陳傳康兼任儀器及觀測課、自然地理課,又從本校抽調教師進行培訓,派研究生到前蘇聯學習提高,自己也親自走上教學第一線擔任氣候統計課的教學工作。
楊昌業幾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已開花結果。到他離休前,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氣象專業已為國家輸送了約500名高質量的農業氣象工作者。1958年蘇聯專家講習班,又為各省培訓了大批農業氣象骨幹力量,為全國農業氣象工作奠定了基礎,他們中不少人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或重要領導幹部,有的還在援外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得到國際組織與有關受援國家的好評。
學術成就與學科建設
楊昌業長年從事農業氣象方面的教學與科研。早期着重從事氣象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代表作為「天氣惰性論」,1949-1966年他的教學工作較多,講授過氣象學、氣候學、氣候統計學等課程。這一時期,他的研究工作在與農業生產實際結合方面有很大發展。1958年寫出了「小氣候和農業」的論著,1963年再版。這本專著論述了地形和土壤小氣候在農業上的應用,作物小氣候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保護地小氣候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為後來的農業氣象和農業小氣候學奠定了基礎。
楊昌業雖不能說讀書破萬卷,可也稱得上知識面廣、學識淵博的人。20世紀60年代初,他率先提出:研究氣象與農業之間的關係和規律要用概率統計方法。他首先為第一屆農業氣象系大學本科生,開出了「氣候統計」課,並編寫了第一本教材,還要求數學教研組開設「概率統計」課。雖然當時僅有十幾個學時,工具也只是乘除計算表、對數表、巴羅表加算盤,但這為後來發展「農業氣象統計」打下了重要基礎。
1964年,楊昌業將美國生態學家諾頓遜(M.Y.Muttonson)應用氣候相似理論和方法指導作物引種和區劃的思路介紹到國內。他的學生與主要助手,在這個思路的啟發下,對中國與世界生物氣候相似作了進一步理論和方法的探討,提出了生物氣候分布滑移相似的新理論和方法,以及氣候相似指導引種的不可逆性等理論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生物引種諮詢信息系統」,為國家有關方面的重大決策,提供了有意義和重要價值的依據和建議。其中,尤以對小麥矮腥黑穗病(簡稱PCK)這種毀滅性病害在中國發生的潛在可能性估計的研究結果,為中國在國際植物檢疫爭端中贏得勝利作出了貢獻,捍衛了中國小麥生產的安全。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農業氣象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意義。這些成就的取得是與楊昌業學術思想的啟發分不開的。
「文化大革命」後,喚回了科學的春天。這一時期的楊昌業已年逾七旬,但他卻精神煥發,在1976-1986的10年中,成為他一生學術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他針對農業氣象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糾正辦法。如1979年他針對全國農業氣候資源調查及區劃中問題,提出要用最優決策方法來解決農業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針對當時許多農業氣象工作者在工作中還不能正確運用統計學工具,還認識不到運籌學等在農業氣象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時,他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要正確對待統計學,講了許多道理和實例說明農業氣象離不開統計學,農業氣象要從定性走向定量的必要性,並指出那些認為統計學是唯心的、是數學遊戲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他還對很長一段時間全國農業院校學生一律不讀統計課提出批評,他說這是回到了17世紀伽俐略以前的時代了。他撰文闡明農業氣象統計方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統計學是農業氣象工作和研究的工具,並大聲疾呼在農業氣象工作和研究中不但要應用統計學,還要應用運籌學來解決實際問題。
楊昌業 - 主要論著
1 楊昌業.天氣惰性論.氣象雜誌,1937,13(5):1~3
2 楊昌業.小氣候和農業.北京:科普出版社,1963
3 楊昌業.氣候資源和最優決策.氣象科技,1979(3)1~5
4 楊昌業.農業氣象中若干統計問題.氣象科技,1980,附刊(二):51~57
5 楊昌業.農業氣象統計方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氣象科技,1982 (1):9~15
6 楊昌業.論農氣信息的對比分析——U檢相對於t檢的畢德曼近似相對效率.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5,11(2):177~1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