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中
杨向中 |
杨向中(1959年7月~2009年2月5日),河北魏县人,美国康州大学教授[1],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克隆技术必居前三,世界克隆牛之父[2],致力于祖国生物克隆技术发展,01年被时任国务院温副总理"无限时接见",美国"中国桥"留学基金总裁及创始人。2009年2月5日在美国波士顿逝世[3]。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康乃狄格大学动物科学系教授
出生日期----1959年7月
出生地点----河北邯郸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2009年2月5日
毕业院校----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
基本资料
杨向中(1959年7月-2009年2月5日)是美籍华人生物学家,现任康乃狄格大学动物科学系教授、中国桥基金会总裁。他成功利用牛耳细胞复制牛,为复制牛之父。
生平简介
杨向中天生酷爱动物培育技术研究,是一个农家的孩子,1959年7月,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连三家村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后便回乡务农,养过猪,当过赤脚医生、公社秘书、劳模,还自学过兽医知识。1977年,他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3年考取教育部代培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学习生理学,1990年以胚胎生理学论文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他在康奈尔大学进行了胚胎学和动物生物技术的博士后研究,之后担任主管研究员和康奈尔大学动物学部项目主任,负责开发校外资助的动物生物技术项目,1996年到康州大学任动物系副教授和生物技术中心动物基因部主任,负责组建该校转基因动物实验室,2000年晋升为正教授。2001年,他领导创立了康涅狄格大学再生生物学中心,并担任第一任主任。
杨向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克隆研究。1999年,以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从一头13岁高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艾米。这头牛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只克隆动物。此外,杨向中培养的多位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活跃在中国克隆研究领域。
杨向中是中国旅美农学会发起人和首任主席。由他发起的"中国桥"基金会,多年来一直资助海外华人专家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或产品开发等。
主要事迹
人类早就已有克隆的梦想。从1905年起,就有人在作这方面的研究;1997年2月,英国人用母羊乳腺细胞克隆出绵羊多莉,使克隆技术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接着,日本和新西兰科学家分别用卵巢和输卵管细胞克隆成功,给世界范围内克隆技术的研究领域又添上了几个成功的范例。然而,用与雌性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进行克隆,始终是世界科学界的一个梦想。
1999年6月10日,梦想成真,世界科学界震动了。这一天,小母牛艾米--世界上首例用非生殖器官的成年细胞克隆的动物诞生了,与克隆绵羊多莉不同,艾米是从一头13岁的母牛的耳朵皮肤细胞中取出脱氧核糖核酸(DNA)克隆而成的。这一重大前沿技术的突破是由美国康州大学转基因动物实验室的15位科学家完成的,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康州大学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顾问、动物生物技术部主任、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教授。
紧接着,新千年的钟声刚刚敲过,杨向中研究小组又有一项新的成果发布--抽取成年牛的成纤维细胞经过长期培养产出6只克隆小牛。这一成果再次震动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在显著位置给予报道。在2000年于荷兰召开的国际胚胎学会年会上,来自42个国家的1000多名学者一致认为,杨向中的成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它无论从科学还是商业化角度来看都比克隆多莉绵羊重要得多。它在思维和技术上都有重大创新与突破:一是采用与雌性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耳朵和皮肤细胞)克隆,而不是用人们通常认为的干细胞或生殖器官的细胞;二是不走克隆用的细胞越新鲜越好的老路,而将细胞长期培养后再克隆,创新了克隆的实际应用技术。这不仅在理论上有许多新建树,在实践上也使大批量地克隆动物成为可能。它可应用于无性繁殖高产奶牛、生产药用蛋白、生产修复受伤的人体组织所必需的药品、生产胚胎干细胞等各个方面,还可广泛地用于保护濒危动物。它为利用克隆技术为基因功能定位、遗传疾病论断与防冶、组织和器官修补以及衰老和长寿研究等方面开拓了新的途径。
研究领域
杨向中的研究领域涉及基础生物科学和实用动物生物技术,他对动物的卵子成熟、受精及早期发育的调节机制有深入了解,在动物"试管婴儿"和胚胎移植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顶尖和权威地位,他第一个在家兔育种方面开发显微技术,生产出同卵双生兔和嵌合体兔。他对多种胚胎遗传操作技术的开发,以及外来基因导入农畜和克隆技术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的研究项目是研究领域最好的引资项目之一,在他担任主管研究员期间,为项目引资共600多万美元研究经费。康州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中心试验室有15名科研人员,课题经费为每年100万美元,主要来自于美国农业部、医学科学院、康州州政府及数家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十多年来,他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两次获国际胚胎移植学会优秀论文奖;在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任特约主讲,曾担任转基因药用蛋白质生产国际研讨会大会主席和主讲;应邀在十几个国家的数十所大学及研究所讲学;为十多家国际学术杂志,包括美国科学院文集(PNAS),生殖生理杂志(BOR)等担任审编;担任国际胚胎科技学会优秀论文评委;参与美国政府联邦机构如农业部、商业部、医科院等的课题评审论证。他是纽约州科学院院士,曾获康州大学校长杰出科研奖和特殊贡献奖,在中国数所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任荣誉教授、特约研究员。
社会活动
杨向中是一位敬业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早在1988年,杨向中和几位同学倡议组织了志在推动中美农业科技交流的"旅美农学会",出任首届主席和理事长。1992年,"中国-康奈尔科研基金项目"成立,这就是今天在海外学者中颇负盛名的"中国桥基金会"的前身,作为总裁的杨向中已先后为基金会筹集了200万美元,基金会接待过200多个国内来的访问团,资助了200多位学者、学生赴美深造或回国讲学,并且多次率团回国考察。杨向中担任着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主席、中国国务院杨陵高新技术示范区顾问、中国农业科技顾问等职务。
杨向中 |
幸福家庭
在宁静的康州大学校园里,杨向中有一个幸福的家。他的夫人田秀春也是一名博士,同样也是一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科学家,现任康州大学副教授。儿子14岁,是个小科学迷,常常很有见地地与大人们争论科学上的事情,被父亲称为"大有希望的一代"。
在杨向中的办公室里有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是他的儿子,另一张则是被他称为"女儿"的黑白花牛犊--艾米。他们都是杨向中生命的结晶。
研究精神
生命不息研究不止 杨向中患癌症的时间长达10年,因为手术,他半边脸的肌肉组织都已切除。虽然癌细胞不断在侵蚀着他的肌体,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克隆技术的研究与探索。2006年,杨向中和他的研究团队首次证明"分化细胞可用于动物克隆,其效率可以优于成体干细胞"的成果再次引起轰动,该研究解答了克隆效率低下这一困扰科学家们长达10年的世界性难题。
2008年春节,康涅狄格大学让杨向中回国休养,他和一起在美国生活了12年的父母住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分配的人才楼里。在半年的时间里,杨向中除了积极接受中医治疗,还为中科院的细胞研究提供技术帮助。
最后的告别
2009年春节前夕,杨宪军前往美国看望杨向中。虽然分开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杨宪军感觉杨向中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人状态很不好,显得非常虚弱。或许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妹夫的到来让杨向中非常高兴。这一次,杨向中不再关心妹夫事业上的发展,而是不断提醒他,要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在患病的日子里,杨向中每天坚持服药,在茶叶和面食中加入中国中草药。每天早上,他要服用波士顿达纳法尔伯癌症研究所提供的化疗药片,他希望东西方医学的结合能够让他继续活下去,以便让他能够继续追求一个源自两种文化的梦想。据了解,杨向中的癌症多年前从唾腺开始,已经扩散到肺部。
不幸逝世
2009年2月5日凌晨3时,杨向中因癌症在美国波士顿病逝,享年50周岁。"杨向中博士追思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一代天骄,长眠海外,赤子忠魂,一心向中!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及相关领导;杨向中国内各界同行、朋友及学生和新闻媒体数百人将追思会现场挤得满满当当,共同缅怀这位从邯郸魏县漳河畔走出的农家子弟,有着世界"克隆牛之父"美誉的杰出科学家。
去世影响
杨向中的离世,震惊了全球科技界。在昨天的追思会现场,不仅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众多知名大学、国家科学院以及国家动物研究所发来的唁电,中科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及高校也纷纷表达了对杨向中逝世的深切哀悼。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根海和杨向中既是同学,又是老乡,还曾经在中国农大共事。谈及杨向中,杨根海几度哽咽。
杨根海说,作为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向中已是坐在克隆技术塔尖上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歇。向中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他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和自己的生命奇迹。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在他罹患癌症以后取得的。原以为,他会继续缔造奇迹,但其英年早逝,粉碎了许多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的梦想。
昨天的追思会现场,没有花圈,没有花篮。杨向中的家人告诉记者,向中的愿望是在走后还能为世人造福,因此,家人为他设立了一个纪念基金作为研究生奖学金或者科学研究奖金,请大家把购买花圈花篮的钱捐给基金会,去帮助更多学子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来源
- ↑ 美国一华裔教授怀疑GRE成绩涉岐视 ,搜狐, 2001-02-15
- ↑ 边抗癌边科研的“克隆牛之父” ,百度, 2018-01-26
- ↑ 纪念世界“克隆牛之父“杨向中 ,搜狐, 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