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蛞蝓
发生规律
野蛞蝓以幼、成体在花木根部、潮湿的泥地上越冬。露地栽培杜鹃5至7月受害最重;温室栽培杜鹃周年发生。蛞蝓类怕光,强光条件下2至3小时死亡。昼伏夜出,晚上10至11点活动达到高峰。3月中旬至4月上旬产卵,4月下旬幼体发生;第二代卵产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
分布与危害
发生在杜鹃上的软体动物主要有蛞蝓,主要危害杜鹃根部,蛞蝓有时也危害植株叶片。
防治方法
栽培所用介质需高温消毒,以便杀死虫卵。发现虫害后可采用:
①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在危害区地面上喷撒石灰粉、草木灰等。
②药剂防护:傍晚在近根处撒施6%密达颗粒剂(0.5公斤/亩,即667平方米)、10%多聚乙醛与麸皮的混合物(0.5:2 )。
③ 诱杀:蛞蝓对甜味、腥味等有趋性,用带这些气味的物质诱杀,这些物质中可混有一定比例的蜗牛敌等农药。
④生物防治:蛙类能大量吞食蛞蝓。[2]
参考文献
- ↑ 万蛇为什么怕蛞蝓动植物
- ↑ 买回来的杜鹃花开过后,为什么就叶子出现黄斑?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