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虹花是一種常綠灌木植物,高約1-4米;分枝多,花冠管狀,粉紅色、紫紅色、淡紫色或紫色,無毛,果為漿質核果,肉質,近球形至橢圓形,綠色,成熟時紫色。性喜溫暖至高溫潮濕的環境,適合於攝氏20-30°C 生長,耐旱、能耐各種污染物,於排水良好潮濕而肥沃的砂質土壤中運用播種法或扦插法繁殖。杜虹花的根及葉入藥,中藥名為紫珠,性涼,味苦澀,具清熱解毒、補腎清血、收斂止血、鎮痛、散瘀消腫之功效。人工常栽種於路旁及庭院中作觀賞樹、誘鳥樹或綠籬之用。

中文名:杜虹花

別稱:杜紅花、紫珠、紫珠草、紫仁丹等

拉丁學名:Callicarpa formosana

科屬:馬鞭草科紫珠屬[1]

產地分佈;台灣、中國、日本及菲律賓,台灣全島各地低海拔亞熱帶次生林1800公尺以下山區。

目錄

用途

觀賞用:花果可供作觀賞用。

藥用:杜虹花也是多用途的藥,它能補腎清血,治老年人手腳酸軟無力,也能治白帶、風濕、神經痛、喉痛及眼疾等材。藥用部分仍需透過合格醫生診斷用藥,才不致於造成不必要的用藥危險。

性味:葉:苦、澀、涼、平。效用:葉:止血鎮痛、散瘀消腫。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治咯血,嘔血,衄血,牙齦出血,尿血,便血,崩露,皮膚紫癜;外傷出血,癰疽腫毒,毒蛇咬傷,燒傷;

:補腎滋水,清血去瘀。治風濕,手腳酸軟無力,下消,白帶,喉痛,神經痛,眼疾,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肺炎,支氣管炎,咳血,吐血,鼻出血,創傷出血

杜虹花葯用部位馬鞭科常綠灌木的根、莖、花、葉。[2]

杜虹花選方

小便白濁帶油質狀

組成:杜虹花56.3克 白龍船花根30.0克 白刺杏18.8克 金櫻根18.8克 山素英30.0克 豬赤肉150.0克

用法:水8碗煎2碗,去藥渣,加豬赤肉,燉爛,早晚飯前各服1碗。

婦女白帶、腎虛者

組成:杜虹花37.5克 白肉豆根30.0克 龍眼花18.8克 小本山葡萄18.8克 荔枝根18.8克 白石榴18.8克

用法:第二次洗米水8碗煎2碗,去渣,加公豬小肚1個,燉爛,分早晚各服1次。

赤白帶

組成:杜虹花37.5克 龍眼花11.3克 白龍船花頭30.0克 益母草18.8克 白刺杏根18.8克 鴨舌癀18.8克 白肉豆根18.8克 白花虱母子頭18.8克

用法:水8碗煎2碗,去藥渣,加公豬小肚,燉爛服。

四肢酸軟

組成:杜虹花75.0克 紅藥頭56.3克 走馬胎56.3克 豬腳蹄1節

用法:水3碗,酒3碗,加豬腳蹄,共燉爛,分次服用(或用本方隨症加減)。

腎、膀胱結石症

組成:杜虹花30.0克 金針根18.8克 車前草22.5克 含殼草22.5克 紅柿根18.8克 貓須草15.0克 香蒲15.0克 樂樨18.8克

用法:10碗水煎3碗,當茶飲。

神經痛

組成:杜虹花37.5克 軟枝椬梧37.5克 黃金桂37.5克 千斤拔18.8克 弄樓仔頭18.8克 過山香18.8克 王不留行18.8克 豬尾骨1條

用法:水4碗,酒4碗,煎3碗,加豬尾骨,燉爛,分3次服。

消渴症、下消症

組成:杜虹花30.0克 白射榴18.8克 白肉豆根18.8克 小本山葡萄30.0克 白花菜18.8克 香圓根30.0克 白龍船根18.8克 埔鹽根18.8克 木棉根18.8克

用法:水8碗煎3碗,去渣,加豬小肚1個,燉爛,分3次服。

童子消、小便白濁

組成:杜虹花18.8克 狗尾草11.3克 白肉豆根11.3克 土豆藤11.3克 丁豎杇7.5克 白橄欖根18.8克 小本賜米草根11.3克 牛乳埔37.5克 千斤拔11.3克

用法:第二次洗米水5碗煎2碗,加豬小腸,燉爛,早晚飯後各服1次。


杜虹花禁忌

煎湯勿用鐵器

內痔患者宜配合其他藥用,勿單服。[3]


杜虹花的化學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的化學成分。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對杜虹花中化學成分進行分離,運用波譜學技術對所分離得到的化合物進行結構解析。結果從杜虹花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鑑定了10個化合物,分別為echinophyllin C(1)、monomethyl kolavate(2)、5,16-dihydro-15-methoxy-16-oxohardwickiic acid(3)、hardwickiic acid(4)、clerodermic acid methyl ester(5)、6β-hydroxyipolamiide(6)、phlorigidoside B(7)、2-methoxy-9-methyl-3-oxabicyclo[4.3.0]nonane-7,9-diol(8)、β-吲哚酸(9)、烏蘇酸(10)。結論化合物1~9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特性

常綠性灌木,小枝、葉及花序均密被星狀毛茸,葉對生,卵形至長橢圓形,鋸齒緣,花小型,排列成腋生的聚繖花序,花序梗並作二歧分叉,花萼 4 淺裂,花冠管狀,粉紅或紫紅,雄蕊 4 枚,伸出花外,長度約為花冠的三倍,子房為不完全的兩室,果實為漿質核果,球形,徑約 0.2~0.3 公分,成熟時紫色。 每年春季,特別是四月間,杜虹花會在台灣全島各地的郊野裡披上粉紅的彩衣,錦簇的花團由許多的小花密集而成,對生的葉腋裡成雙點,且一節接一節地開滿了枝頭,讓人不停的讚賞;初夏來臨,滿樹的粉紅換上了團團的新綠,幼嫩的果實形成,果實由新綠變成淡紫最後變成深紫色,杜虹花深紫色的果實能長久高掛枝頭。本屬植物約有 140 種,台灣有 9 種及 3 變種。

;常綠性灌木,植株高 1.5~5 公尺;分枝多,小枝圓柱形或略呈四方形,密被粗糙的黃褐色星狀毛,老枝無毛。

:單葉,對生,橢圓形、卵狀橢圓形、寬卵形、倒卵形、長圓狀披針形,形狀變異大,毛紙質,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形、楔形或鈍,少為近心形,葉緣細鋸齒狀或僅有小尖頭,表面疏被短硬毛及星狀毛,後因毛脫落變為質感粗糙,背面具細小的黃色腺點及被灰黃色星狀毛,主脈、側脈及網脈於背面隆起,側脈 5~12 對,長約 6~18 公分,寬約 2.5~11公分;葉柄粗壯,密被黃褐色星狀毛,長約 0.8~1 公分。

:花小型,排列成腋生的聚繖花序,腋生,密披黃褐色星狀毛,直徑約 3~4 公分;常為 4~5 次或 6~10 次分枝;花序梗比葉柄長或略等長,二分叉,長約 1.5~3 ;苞片細小,花具短柄;花萼 4 淺裂,呈環狀,被灰黃色星狀毛及腺點;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管狀,粉紅色、紫紅色、淡紫色或紫色,無毛,具稀少的細腺點,長約 0.2~0.25 公分;裂片長圓形,長約 0.1~0.13 公分;雄蕊 4 枚,細長,長近花冠的 2~3 倍,伸出冠筒之外,長約 0.5 公分;花藥金黃色,細小,橢圓形,長約 0.06~0.08 公分;藥室縱裂;子房光滑,無毛,頂端具腺點,及具不完整的兩室。

果實:果實為漿質核果,球形,徑約 0.2~0.3 公分,未熟時綠色,成熟時變為亮紫色。[4]

繁殖方法

組培材料:項芽和帶側芽的莖段。

培養條件:基本培養基為MS。

  • 啟動培養基:MS+6-BA1.0毫克(單位下同)+NAA0.1;
  • 增殖培養基:MS+6-BA0.8+IBA0.02;
  • 壯苗培養基:1/2MS+6-BA0.2+IBA0.1;
  • 生根培養基:1/2MS+MA0.2。
  • 以上培養基均加3%蔗糖和0.75%瓊脂,pH5.8。培養溫度為(25±2)℃,連續光照12小時/天,光照強度為30-40摩爾/平方米秒。

啟動培養:從母株上切取帶頂芽和側芽的莖段,除去葉片,在洗衣粉洗滌液中浸5分鐘,用軟毛刷輕輕刷洗,再在流水下沖洗1小時,然後在超淨工作檯上,剝取項芽約1.5厘米長或將帶芽莖段切成1.5厘米,放入75%的酒精中浸5-10秒,用無菌水沖洗3次,再用0.1%的升汞消毒10-15分鐘,無菌水沖洗6次,吸乾材料表面水分後,切去末端受升汞毒害褪色部分,切成1厘米左右的芽或帶1個腋芽的莖段,接種到培養基①上。接種10天左右芽或莖段的基部開始膨大,30天後有的外植體已有不定芽生成,60天後形成部分叢芽。

增殖培養:將新生叢芽切成帶2個芽的小塊,接種到培養基②上,19天左右有叢芽生成,30天時,增殖係數達7.3。反覆分切叢生芽,在培養基②中進行增殖培養,可以獲得大量的叢生芽。

壯苗培養:將叢生芽轉入培養基③中進行壯苗培養,20天後叢生芽逐漸長高長壯,葉片展開快速,同時叢生芽也會繼續增殖。

生根培養:經壯苗培養的幼苗長至4厘米左右,帶6張葉片時,將其沿莖基部剪斷接入培養基④中進行生根培養。20天左右,小苗基部切口處長出4條根,根長達3-4厘米,生根率達90%以上

栽培技術

煉苗與移栽:經過生根培養的大部分苗根長2厘米以上時,挑選生長健壯的完整植株,敞開瓶蓋,煉苗3-5天,輕輕取出小苗,以清水洗去根部殘留的瓊脂,移栽於苗床中。移栽基質的組成為菜園土:廢菌糠:珍珠岩(3:1:1),栽好後澆透水。移栽10天期間,50%-70%的遮蔭,盆土保持濕潤。成活率可達95%以上。

其他

  • 杜虹花有白色與紅色二種,一般只有白色的才有保健的功效,其根對風濕、白帶有保健作 用,但白花的杜虹花已很少見,大部分用人工種植,其繁殖方法有用種子與扦插二種。
  • 樹皮和樟樹樹皮合嚼可以代替檳榔。
  • 可愛的花、果可供觀賞及插花花材,亦是鳥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