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甫《野望》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杜甫

野望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天,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後,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妻子兒女同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詩以「野望」為題是他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但詩人素有愛國愛民的感情,故驅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疾病纏繞的複雜情感油然而生。在藝術結構上,控縱自如,通篇流暢,真情實感自然流露,讀來令人感動不已。[1]

目錄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釋

西山:在成都西面,主峰雪嶺終年積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戍(shù):防守。

南浦:南郊外水邊地。

清江:指錦江。

萬里橋:橋樑名,在成都城南。

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

諸弟:杜甫有四個弟弟,分別是杜穎、杜觀、杜豐、杜占。只有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遲暮:指晚年。這時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交給。

涓埃:滴水、塵埃。這裡指杜甫自謙對朝廷沒做出任何貢獻。

譯文

成都西面的西山主峰高峻,終年積雪,三城重鎮都有重兵駐守,南郊外的錦江之水浩浩蕩蕩地從萬里橋下滾滾而去。

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使我們兄弟離散,隻身遠在天涯的我每當想起親人,不禁涕淚漣漣。

我已年近五十,兩鬢如霜,卻無選擇地唯有將這體弱多病,都交給了我的暮年,想想我這一輩子,對聖明的朝廷沒做出點滴貢獻,無法酬答天朝聖恩。

我獨自騎着馬來到野外郊遊之時,放眼望去,看到了蜀地百姓賦役沉重,不堪入目,如此世事日益蕭條,真是令人感到無比悲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