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甫《無家別》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杜甫

無家別》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鄴城兵敗之後,杜甫親眼目睹了朝廷無限制、無章法、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的現象,懷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敘事詩作。這是「三別」的第三篇。

詩中描述的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全詩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反映了當時戰亂帶給百姓的共同悲慘遭遇以及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1]

目錄

原文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注釋

天寶後:指安史之亂以後。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蒿藜:泛指野草。

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蹊:小路。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宿鳥」二句:作者以「宿鳥」自比,意為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

「縣吏」句:這句是說他又被征去打仗。

鞞:古同「鼙」,鼓名。

無所攜:是說家裡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難料。

五年: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一年正是五年。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谷里。

「生我」以下四句:兩酸嘶:母子兩個人都失聲痛哭。蒸黎:指百姓,黎民。

譯文

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以後,鄉村一派寂寞荒涼,家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叢生。我所居住的鄉里原本有百餘戶人家,只因這世道離亂都各奔東西。即便是活着的也不知去向、沒有消息,而戰亂中死去的人早已化為煙塵泥土,與世長辭。因為鄴城兵敗,我尋找家鄉的舊路回到這裡。

在村里走了很久不見人影,只看見條條空巷,日光淡薄無光,到處是一片蕭條悽慘的景象,只能看見一隻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獸和狐狸。我極目四望,努力尋找四鄰還能剩下些什麼人,卻只看見有一兩個老寡婦分別守在空落落的破舊房屋裡。宿鳥飛得再遠也總是留戀着賴以棲息的樹枝,我也同樣是依戀故土,即便是困苦也不會辭鄉而去,而且還要在此地繼續棲居。

正當春季時節,我每天都扛起鋤頭下田地,到了太陽下山還在忙着澆田除草。可是,當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把我徵召到兵營服役,命令我練習擊打軍中的戰鼓。雖然是在本州服役,家裡也沒有什麼人可告別,也沒什麼可帶的衣物用品。到近處去,我出入都是空身一人,無牽無掛,然而,到遠處去,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難料又不知凶吉。

現如今,我的家鄉既已一片空蕩,其實從軍之地離家鄉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的傷痛是我那長年生病的母親,已經去世五年了至今依然荒葬在山谷里。她生養了我,卻得不到我在她身邊的盡孝服侍,母子二人只能終身忍受辛酸,思念之中痛哭流涕。像我這樣,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又以什麼可以自稱是有家可歸的黎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