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此詩約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李劍州當時任劍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這年,杜甫準備離蜀東行,便寫了這首詩寄給友人。
詩中頌寫李劍州,熱情讚美他「能化俗」的政績,為他的「未封侯」而鳴不平。轉而又敘身世之感,離別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全詩由李劍州寫到自己,再由自己的離別之情回述到李劍州,脈絡貫通,轉承無痕劈空而來,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籠罩全篇的氣勢,卻又蕩漾縈迴,韻味悠長。[1]
目錄
原文
使君高義驅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
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路經灩澦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
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回首仲宣樓。
注釋
使君:指李劍州,當時任劍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詳。
文翁:文翁(前187—前110年),名黨,字仲翁,公學始祖,西漢循吏,西漢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
李廣: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被稱為飛將軍。
灩澦:即灩澦堆,在四川奉節縣東五公里瞿塘峽口,舊時是長江三峽的著名險灘。滄浪(láng):古水名,亦指隱居之地。
仲宣樓:漢末文學家王粲在荊州避難的地方。
譯文
使君您的高風亮節堪稱縱貫當今,凌駕於千古,卻在這漫長的三年裡遭遇寥落,困守在偏遠的小小劍州而得不到升遷重用。
世人只知景帝時期的文翁博學,能夠教化大行移風易俗,卻又哪裡知道西漢飛將軍李廣一生屢建奇功,卻終生都沒得到封侯。
這次東行路經灩澦險灘的時候,更加衰老的我蓬頭垢面地站在那裡思緒萬千,看遠天仿佛墜入滄浪之水,而相伴身邊的卻只有一隻垂釣的小舟,孤單地在濤浪之中起落沉浮。
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不知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再度相逢?也許只有等到春風拂綠的時候,我滿懷熱切地佇立在江陵的仲宣樓上,頻頻向你駐守的劍州城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