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喜達行在所三首》杜甫被叛軍抓回長安後,受盡折磨,他在牢里唯一念想和寄託,就是唐肅宗了。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險乘隙逃出被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這一路上杜甫提心弔膽,九死一生,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朝廷臨時所在地(即行在所)。當年的五月十六日,唐肅宗拜杜甫為左拾遺,這三首詩便是杜甫擔任左拾遺以後不久的痛定思痛之作。[1]
目錄
其一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注釋
行在所:這裡指朝廷臨時宮廷所在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二月,唐肅宗由彭原遷至鳳翔,設鳳翔為臨時都城。
岐陽:鳳翔在岐山之南,山南為陽,故稱岐陽。鳳翔在長安西,故曰西憶,信:是信使或信息。
霧樹:指遠處的樹。蓮峰:即太白山和武功山,是即將要到鳳翔時的標誌。
譯文
每天都焦急地向西面的鳳翔望去,希望那邊能有人傳來消息,但終究還是沒等到有人來救我,於是我決定自己逃回去。
逃回的路上一邊小心地行走,一邊四處張望,每天都是望眼欲穿,直到日照落山,提心弔膽中潛行,直盼得心欲死,身穿葛衣也覺得無比寒冷。
這一路,重重霧煙之中找到樹木才敢前行,就像它們在招引着我向前奔跑,給我指路,就這樣跌跌撞撞地歷盡艱苦,忽然抬頭看到了太白山和武功山,這才欣喜終於快要到鳳翔了。
逃回來後我的親友們都很驚訝我變得又老又瘦,聽完我的訴說,他們都感嘆我從賊營中逃出來的艱辛和痛苦。
其二
愁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注釋
胡笳:一種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
間道:小道,這裡指杜甫逃亡時沒走大路,而是走一條偏僻的小路。
【譯文】
黃昏時,更是愁思不已,聽到胡笳淒婉的聲音傳來,不禁心酸悲戚,原本繁華的長安城,在亂軍鐵蹄的踐踏下已變得破爛不堪,失去了苑春之色。
能夠活着回來,是今天值得慶幸的事,我是從小路逃回來的,這條路非常危險,幾乎看不到行人,隨時都有可能一命歸陰。
到達鳳翔行在所之後,看到肅宗皇上剛剛新制定的嚴明章法制度,這兒就像光武中興時期一樣,一派新氣象。
喜悅的心情到達了極點,反而變成了悲傷要哭的樣子,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沾濕了我的佩巾。
其三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注釋
太白雪:指行在所鳳翔境內的太白山,最高峰海拔四千一百一十三米,山頂終年積雪。
武功天:指陝西的武功縣。
蘇:甦醒。七校:指武衛,漢武帝曾置七校尉。
譯文
如果我在逃回的路上死了,恐怕沒人會知道,又憑藉誰來報信?如今回到自己的國家,回想曾經的顛沛流離,開始自我憐惜起來。
很慶幸還能見到太白山和武功縣,而且能被皇上賜封為左拾遺與大臣們盡心侍奉天子,共同復興大唐江山。
置身朝班千官之中,身影平靜,心情也格外舒暢,尤其是看到軍隊的將士們就像猛獸甦醒了一樣,個個威武強壯。
如今大唐江山社稷走向平穩,逐步繁榮富強國泰民安,氣象萬新,就像漢光武中興時期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