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甫《去矣行》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杜甫

去矣行》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參軍以後不久所作。

杜甫起初以為「率府且逍遙」,可誰知數次賦頌都得不到賞識與採用,所以深感才華很難在此得到施展,同時官場黑暗,他又看不慣趨炎附勢的小人行徑,覺得夾在諸多王侯之間做這等小官實在不是滋味,於是準備辭官而去,所以寫下這首《去矣行》。[1]

詩中一開始就以雄鷹自比,點明自己志在藍天,繼而揭露了官場趨炎附勢、厚顏無恥的小人那種醜惡的嘴臉,表達了自己寧願回歸山野成為一塊等待開採的藍田玉,也不願與齷齪之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

目錄

原文

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

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野人曠盪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

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注釋

鞲上鷹:杜甫多以鷹擬人或自擬,這裡也是自比。鞲:放鷹人所穿戴的臂衣。

飛掣:飛去之意。

堂上燕:堂前飛行的燕子。這裡比喻小人。

野人:此為作者自稱。杜甫自稱「少陵野老」。

靦顏:靦:同「靦」,害羞,不好意思見生人。這裡貶義,猶厚顏之意。此句實則諷刺官僚。

「未試」二句:十分討厭那班王侯,但不作這官兒,生活又成問題,所以有一試「餐玉法」的無聊想法。《魏書》卷三十三:「李預居長安,每羨古人餐玉之法,乃採訪藍田,躬往攻掘,得大小百餘,預乃椎七十枚為屑,日服食之。」藍田山:山名,在長安東南三十里,出產玉。

譯文

難道你沒看見,站在放鷹人臂套上的雄鷹,一旦吃飽後就會迅速飛上廣闊的藍天,翱翔在雲空之中為主人尋覓獵物。怎麼可能甘願作那廳堂前盤旋飛舞的小燕子,像它們那樣只知道銜來草泥在人家屋檐下為自己築巢取暖,而且還喜歡去依附趨炎那些擁有富麗堂皇房舍的權貴之家。

我這個人向來都是心胸開闊處事,坦坦蕩蕩為人,從來不願與齷齪同流,況且天生就缺少一副厚臉皮,如此秉性之人,怎麼可能會長久留在王侯權貴之中呢?

然而離開王侯官場,生活就會沒有着落,聽說古人有餐食美玉之法存活,我沒有嘗試過從盛物袋裡取出美玉而服食的方法,待到明天,姑且也進入盛產美玉的藍田山隱居下來,然後就可以每日裡躬身採掘,餐餐服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