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甫《兵車行》閱讀理解


杜甫

兵車行》本篇選自《杜詩詳註》卷二。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市西南)。杜審言之孫。唐詩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靠獻賦始得官,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拾遺、杜工部。晚年居成都,後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詩與李白齊名,宋以後稱為「詩聖」,是唐詩發展的又一高峰。有《杜工部集》。杜詩注本較多,清仇兆鰲《杜詩詳註》是其中較著名的一種。[1]

《兵車行》是杜甫自創的樂府新題。元稹評曰:「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元氏長慶集》卷二十三《樂府古題序》)此詩當作於天寶中,為明皇用兵吐蕃,托漢武以諷。

目錄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注釋

轔轔:車輪聲。

蕭蕭:馬鳴聲。

點行頻:頻繁點兵出征。點行,按名冊順序抽丁入伍。

防河:玄宗時,經常徵調兵力駐守西河(今甘肅、寧夏一帶),稱為防河。

營田:士卒戍邊,兼事墾荒,稱為營田。句中「十五」、「四十」皆指年齡。

里正:唐制,每百戶設一里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與裹頭:替他裹頭。古以皂羅三尺作頭巾,新兵年小,不能自裹頭,故里正代為之。

武皇:漢武帝。這裡借指唐玄宗。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

山東二百州:泛指華山以東廣大地區。

無東西:不成行列。意謂莊稼長得不好。

秦兵:指關中之兵,即這次應徵出發者。下文「關西卒」亦同。

啾啾:象聲詞。表示一種嗚咽之聲。

導讀

自古以來,從古到今,說明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不是瞬間而是歷史。杜甫所寫的特定年代的特定的場景,是在歷史大背景下勞苦百姓苦難的凝聚,所以有了歷史的深刻性。

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別列金娜選輯、梁真譯《別林斯基論文學》,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版)杜甫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從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選擇素材,通過形象、真實、深刻的畫面的描繪,反映了人民的苦難,他是一位人民詩人,當之無愧的「詩聖」。杜甫在詩中體現的情感,是代表整個人類的最珍貴的崇高的情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