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眠畫羅漢記
原文
李龍眠畫羅漢渡江①,凡十有八人,一角漫滅,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壞紙,僅見腰足。一人戴笠攜杖,衣袂翩然②,若將渡而無意者。一人凝立遠望,開口自語。一人跽③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雙屨脫置足旁,回顧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測淺深者。
方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視,口呿④不合。一人脫衣,雙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視捧衣者。兩童子首發鬅鬙⑤,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長眉覆頰,面怪偉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視長眉者。一人貌亦老蒼,傴僂策杖,去岸無幾,若幸其將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閉口,以手反負之,若重不能勝者。一人貌老過於傴僂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勢起之;老者努其喙⑥,纈紋⑦皆見。又一人已渡者,雙足尚跣⑧,出其履將納之,而仰視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軒渠⑨自得。
按羅漢於佛氏為得道之稱,後世所傳高僧,猶雲錫飛杯渡⑩,而為渡江,艱辛乃爾,殊可怪也。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故為此圖以警發之歟?昔人謂太清樓所藏呂真人(11)畫像儼若孔、老,與他畫師作輕揚狀者不同,當即此意。
注釋
①李龍眠——李公麟,北宋大畫家,別號龍眠山人。②翩(pian)然——輕輕飄動的樣子。③跽(ji)——長跪,挺着上身兩腿跪着。④呿(qu)——張口。⑤鬅鬙(pengseng)——頭髮散亂。⑥喙(hui)——鳥獸的嘴,在此借指人的嘴。⑦纈(xie)紋——縐紋。⑧跣(xian)——光着腳。⑨軒(xuan)渠——笑的樣子。⑩錫飛杯渡——跨着禪杖飛行,乘着木杯渡河。(11)呂真人——即呂洞賓。
賞析
作者的描述使我們看到整個畫面,格局清晰,兩個場面既獨立又互相聯繫。
第一個場面是尚未渡者五人,除「一人值壞紙,僅見腰足」外,其餘四人各具特色:有的「戴笠攜杖,衣袂翩然」,即將涉水,其表情坦然;有的「凝立遠望」,似乎在自言自語;有的半蹲半跪,把鞋放在腳旁,正捧膝纏結,還回顧微笑;有的坐在岸上,以手踞地,用腳去測水深。寥寥數筆,人物栩栩如生,面對滾滾江水,都在從容不迫地準備,對將要涉江的搏鬥視若等閒。
最為壯觀的是第二個場面,表現了九位羅漢和三位童子過江的情景:有的左手持拐杖,兩眼俯視江水,緊張得張着口合不上去;有的為涉水方便脫掉衣服,用手捧着頂在頭上;更為甚者,兩位童子抬着一位長者;一位蒼老的羅漢「傴僂策杖」,步履蹣跚,離岸不遠,似乎慶幸自己將要到達彼岸;一人附在童子背上,童子「以手反負之」,似不堪重負,舉步維艱,仍在前進;另一位年邁的羅漢,右腳已踏上岸,左腳尚在水中,想要站起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正在苦苦掙扎之中,一位已渡者正援之以手……作者的描述使我們仿佛看到了他們跋涉過江的艱辛,和這個整體在搏擊江水時互相之間真誠的扶持與互助。
作者描述畫面的高超在於「取其一點,不及其餘」,求其神而不襲其貌,往往只是記敘其一個側影,甚至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淺淺地勾勒,便表現出畫面上人物的精神,使之神、形俱備,含蘊雋永,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作者對畫的評說也頗有見地。他認為傳說有道高僧能跨着禪杖飛行,乘着木杯渡水,過河如履平地。而畫中所記羅漢,得道之高深自非平常之僧侶所能企及,然涉水過江,同樣備嘗艱辛。所以,他以為李龍眠這樣作畫正顯示了畫家超凡脫俗、見解過人之處,因為他還原了羅漢的本來面目,讓羅漢從神壇上走向了人間。他作這幅畫是用來啟迪後人破除迷信,黃氏的評價當然是很中肯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