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李錦,江蘇鹽城人。《中國企業報》總編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國資委新聞中心首席專家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新華社高級記者。曾任第11屆團中央委員、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社長、山東分社副社長等職。長期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所寫"思路型"調查為39位政治局委員批示。1982年,時任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批示要求在全國新聞宣傳戰線開展學習李錦調查研究事跡活動;鄧小平聽取匯報並稱其對改革"有發言權"。1994年,胡錦濤聽取其匯報九間棚調研情況時讚揚他"會搞調查,會總結經驗"。 兼任7所大學8個專業的教授。出版專著《資本經營理論的提出》、《實體經濟99評》、《國企改革頂層設計解析》、《國企改革的方向與焦點-李錦答記者問》等18部。
目錄
個人簡介
李錦,男 ,江蘇鹽城人。
中國企業報總編輯[1]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2] ,國資委新聞中心首席專家[3]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4] ,新華社高級記者、研究員,以擅長調查研究聞名於知識界,是中國智囊型記者代表人物。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山東省政治學研究會副會長。兼中央財大、山東大學、山
師大、濟南大學等七所大學的經濟學、政府管理學、政治與公共關係學、文學、新聞傳播學與黨建學教授。
1968年11月下鄉,1970年12月參軍,1976年10月到新華社任記者。1984年被評為全國首屆優秀新聞工作者,同年任全國記協理事,1984年在中央黨校進修學習。曾任第11屆團中央委員、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社長、山東分社副社長等職。
長期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以發現思想,引領社會為己任。從1978年以來的30年,為領導決策提供基層"思路型"調查,為38位政治局委員批示。農村改革初期得到魯西北六個縣委的請功表揚,被稱為"莊戶人家的好記者".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1982年1月批示中宣部、新華社,要求開展學習李錦調查研究事跡活動。新華社黨組、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及山東省委宣傳部發出和轉發學習李錦決定。1982年12月31日,鄧小平聽取匯報農村改革情況並對其作出"你有發言權的評價"。是大型電視片《鄧小平》中唯一出現的新聞記者形像
1996年6月至2000年5月擔任新華社西藏分社副社長期間,在複雜情況下,獨立思考,善於開拓,忠實履行中央賦予新華社的"耳目喉舌"、"重要通道"和智囊職責,組織指揮西藏揭批美國議員沃爾夫、西藏民主改革四十周年、藏北雪災與援藏等重大報道,提出治藏方略,引起中央重視,體現較高的策劃與指揮水平。特別是針對達賴"控制一個寺廟就是控制共產黨的一個地方"的策略,通過貢嘎縣甲日鄉這個典型提出農牧區基層黨建的思路,被中央主要領導批示,認為"經驗很好",得到中組部與西藏區黨委的高度評價。
曾20多次隨從中央政治局委員到基層考察調研,圓滿完成任務。創辦並支持過一些報紙、刊物與網站。
從1988年後,投入理論研究,不斷以理論創新在國內引起關注。提出過"新聞過程論"(1988)、"資本經營論"(1995)、"新階層入黨論"(1994、2001)、"馬克思主義三階段論"(2002)、"社會穩定善治論"(2009)與消費主導型社會論(2008、2010)。
近年,在中央黨校《理論網》開設李錦專欄,列名博首位,列《人民網》"經濟學人"欄目,為多家報刊網站和企業的顧問。代表性博文有"關於信貸風險的通信"、"應當進行生產目的大討論"、"從富士康跳樓事件看中國代工經濟轉型的迫切性"等。
著作及獲獎情況
目前,已經出版專著《大轉折的瞬間》、《馬克思主義的新發現》、《資本經營理論的提出》、《中國邊疆探秘》、《鹽阜家譜》等12部,420萬字。
理論: 《開拓市場經濟的道路》獲得山東省1992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依託市場經濟,走向共同富裕》獲中宣部1998年"五個一"工程獎。《論李漁的工藝美學思想》獲1992年中國工藝美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出現信貸風險呼籲高層緊急干預》獲2009年山東省社會科學界年會優秀成果獎。
新聞:有100多篇稿件獲國家級和新華社社級優秀新聞作品獎。其中《銀鋪魯西北 棉農笑開顏》(1980),《棉農縣長散傳單》(1981)、《八旬棉農中"狀元"》(1987),《買繭難》(1987)獲全國好新聞獎。
圖書:《大轉折的瞬間》獲2000年中南地區人民出版社系統圖書一等獎。
近五年出版著作:
2012年9月出版《中國實體經濟99評》[5]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年12月出版專著《國企改革的方向與焦點-李錦答記者問》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6年1月年出版專著《國企改革頂層設計解析》(言實出版社)
2016年10月《國企供給側改革難點與對策》(研究出版社)
基本特點
1、以調查研究立身,靠提出新思想吃飯。長期堅持做到每年在一個企業或鄉村蹲點調查50天左右。
2、經歷豐富,預見性強,每次調查都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從上世紀70年代來,參與聯產承包、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精神文明建設、邊疆穩定、民族矛盾、民營經濟、能源問題、教育改革、政府職能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調研,被新華社採用系列調查20多組。
3、善抓典型。抓出的萬元戶、沂蒙山區九間棚、青島雙星集團、勝利油田大明集團、西藏甲日鄉、拉薩啤酒廠等典型都曾產生重大社會影響。1994年9月10日,胡錦濤聽取匯報九間棚調查情況時認為"你會抓典型,會總結經驗"。
4、調查研究深入,時間長,影響大,從1980年至2002年,在基層深入調查研究的形象影響了新聞界80歲到30歲的三代人。新華社黨組、山東省委、陵縣地委、高唐縣委、臨沂地委、新華社總編室等13個黨委與部門發出文件開展學習李錦活動,此現象為中國知識界歷史上所罕見。
5、新聞生命活躍期長,從農村改革初期形成較大社會影響後,每過兩三年便有"轟動性"的成果問世,多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影響,被譽為"新聞界的常青樹"。
主要調查報告
1、1978年開始投入包產到戶問題調查,在全國最早發現"萬元戶"現象,調查和報道30多個"承包到戶"的典型。
2、1982年12月,通過商河白集村農民買賣羊肉調查揭示市場經濟萌芽狀況。總書記胡耀邦批示認為"極生動、極有說服力"、"很多問題值得思考",為1984年10月中央確立商品經濟思路提供實踐基礎。
3、最早提出九間棚與沂蒙精神,為沂蒙精神研究開了先河。1989年住在九間棚村調研52天,提出的九間棚精神,提出"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入手"、"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思路,寫出"九柱擎天"的調查報告,引起宋平的高度重視與寫信讚揚。使得這個典型成為1990-1991年期間中國影響最大的典型。在以後的20多年裡,76次到九間棚村,發出多篇調查報告。
4、1992年,通過青島雙星集團市場經濟調查,在黨的十四大前70天提出中國第一個國有企業市場經濟模式,典型得到高層的肯定。
5、1995年6月,寫出並發表"資本經營論"長篇論文,調查報告《資本經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突破》為24家報刊頭版頭條採用,引起高層的重視。推動中國1995年資本經營報道和理論研究熱潮的形成。
6、1996年至2000年,在西藏寫出反分裂調查、援藏調查及治藏方略(上中下三篇)得到多位領導批示,為中央援藏工作的正確決策提出參考性意見。
7、1997年10月,寫出拉薩啤酒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查,引發西藏自治區學習、推廣拉薩啤酒經驗的活動。
8、1994年6月和2001年7月,通過博興縣興福鎮調查,提出"農村新階層可以入黨"的觀點,先後發出12篇內部調查,引起中央多位領導重視。
9、2005年,對農村合作經濟作出系列調查(一組四篇),引起中央與山東省領導重視,促使全國供銷改革現場會在莒南召開。
10、2008年至2010年,通過新泰平安協會調查,提出基層社會可持續穩定的體制與機制建設經驗,引起高層與理論界重視。所寫理論文章為人民日報、求是雜誌、學習時報等多家採用。
11、2009年3月以群眾來信上書溫家寶總理,反映中國已經出現信貸風險,希望接受美國教訓,加強監管。這封萬言調查引起高層重視,溫家寶總理批示明確要求財政部、發改委、銀行、銀監會研究,這封信對國家在應對金融風險中做出重大貢獻。
12、2010年6月,就杭州汽輪機廠自主創新的做法做出調查,提出中國由"手腳國家"、"軀幹國家"向"大腦國家"轉變的觀點,引起高層和媒體的重視。
重大貢獻
從1978年到1982年,李錦始終沖在農村改革第一線,為宣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立了功,被樹為中國新聞界的旗幟。從1978年後,中央多次召開全會,都沒有承認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從一開始就投入包產到戶調查的李錦闖進中國這個頭號"禁區",1980年秋後接到很多人民來信,有的認為他走資本主義道路,因此受到內部調查。李錦沒有退卻,繼續深入農村,堅持為農民講話,一年在農村有315天,去過黃淮海平原800多個村莊,第一個發現和拍下"萬元戶"的新聞照片,為國內外70多家媒體刊載。最有影響的是《魯西北棉花大豐收》、《棉花縣長散傳單》,為1981年11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採用,曾被視為"新聞界的新聞"。到1984年10月,李錦為人民日報採用99篇稿件,是全國被人民日報採用量居第一位的新聞記者。1982年1月,中央發出第一個農業文件,肯定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家庭聯產經營為標誌的農村改革的思路為黨中央所確認。魯西北農村六個縣來信表揚,稱讚李錦是"莊戶人家的好記者"。胡耀邦批示要求把李錦作為全國宣傳戰線的典型進行宣傳,成為建國後唯一被黨中央總書記提議樹為典型的新聞記者。1980年1月曾對包產到戶"不好表態"的鄧小平,在1982年12月30日聽取李錦的當面匯報後說"你有發言權"。李錦1982年12月當選為共青團11屆中央委員,1984年10月被評為全國首屆優秀新聞工件者。
1989年至1991年,在蘇東劇變後抓出凝聚中華民族意志的九間棚典型,在關鍵時候起了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蘇東劇變導致中國社會思想混亂,形勢極為嚴峻。共產黨人能不能在這個時候撐得住,是擺在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面前的一道考題。李錦在1989年8月開始到四面是懸崖峭壁九間棚村,獨自住42天。李錦找到這裡的"大窪風波",又挖掘劉嘉坤和村黨支部化解風波擺脫困境的過程,提煉出"九柱擎天"的主題, 同時提出"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九間棚精神,揭示了一種希望:共產黨人必須始終與人民群眾走在一起,從根本上代表人民利益;共產黨員要保持自己的先進性,才能在人民群眾中形成凝聚力;社會主義事業能夠戰勝任何困難,黨員應該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他有意用九間棚這根"銀針",來扎中國社會疾病的"穴位,實際上是回答了中國怎麼辦,向何處去的問題。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看到調查,寫信給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說"很受感動",在短時間內全國100萬幹部上山參觀。九間棚成為了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形成之後在全國樹立的第一個大典型。李錦提煉的九間棚精神終而轉化為沂蒙精神,江澤民為沂蒙精神題詞。1994年9月9日,胡錦濤同志在從威海到濟南的飛機上聽李錦當面匯報時說,"九間棚這個典型在關鍵時候起了重要作用" 稱讚李錦"會抓典型,會總結經驗"。臨沂地委為此發出《學習李錦轉變工作作風》的文件。
2001年至2002年,黨的十六前在"思想建黨"問題上提供新思路,為中央決策發揮智囊作用。在2001年下半年的"有產""無產"爭論中,李錦發出系列調查,引起黨中央高度關注。1994年來,他在興福鎮先後住達76天。在1994年提出興福現象,在2001年江澤民總書記七一講話發表後,立即重返興福鎮寫出調查報告。這五篇調查報道《興福鎮24名致富能手當支書》、《"富支書"群體帶來新變化》、《農民為什麼擁護致富黨員當支書》、《富黨員參政對政黨建設的啟示》、《私營企業主魏龍柱的變化》,連以前發的共達12篇。胡錦濤、曾慶紅、吳官正、姜春雲等領導同志看到李錦寫的調查後相繼做出批示。中央主要領導認為"興福現象值得關注",中央派出工作組連同省、地、縣、鎮協同人員,這個76個人的調查組進行拉網式的調查,到李錦去過的36個村莊核實。結果證明情況屬實,中央主要領導再次做出批示"這個問題可以做結論了"。 在調研結束後,李錦把新聞成果升到理論高度,寫出論著,提出從1949年便不應再講無產階級了,此事遲辦了50年,黨章應當修改。
一年半後,允許新階層入黨的文字寫進了黨的十六大報告,此觀點終而被十六大上修改的黨章所採納。李錦所做的觀點鮮明的調查引起了高層重視,被認為是對這個重大問題的解決發揮了"一錘定音"的作用。新華社總編室發出通報,號召全社記者學習李錦與時俱進、深入調查研究、勇於創新精神。
2009年3月,發現中國出現信貸風險,較早上書中央,提出對策,為化解金融危機做出特殊貢獻。2008年10月以後的四個月內,3.87億的貸款傾瀉而出,連央行行長也感到"出乎意料"。在這關鍵時刻,李錦寫出近萬言的意見書寄給溫家寶總理,提出正在出現的信貸大躍進極易引起泡沫經濟,如果不及時抑制會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貨幣的災難"。必須迅速採取措施,控制速度,調整結構,加強金融監管,以保證積極的財政改革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能夠健康地貫徹,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溫家寶總理收到來信,高度重視,認真閱讀而且要求有關部門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中央四部門開會研究李錦提出的問題。收到李錦來信的第11天,溫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優化信貸投向,使資金真正落實到支持實體經濟運行上。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銀監會迅速召開會議,採納李錦提出的對"信貸四月回頭看"建議,開展對前五個月貸款專項檢查活動,對四大國有銀行的專項檢查。中央部門連續召開重要會議,金融界領導紛紛表態並接連採取措施。信貸的洶湧勢頭得到明顯收斂, 4月份的新增貸款由1.89萬億元降為0.59萬億元。李錦這封萬言上疏,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危急時刻,及時"報警",有力挽狂瀾、扭轉局勢之功。
提出的新理論
1995年6月,創立《資本經營理論》。在1995年春天,剛提出不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臨着種種責難,什麼是市場經濟體制本質,怎樣搞市場經濟,需要繼續回答。當時還需要回答國有資產能不能流動問題。這種思想已經影響決策層,當時的內部宣傳口徑是"只講國有資產不流失,其它不要宣傳"。 李錦蹲在勝利油田大明集團調查研究58天,走訪了17個工廠200多人次。在調查中翻閱瀏覽了600萬字的經濟學著作。發現中國最著名的100位經濟學家代表性論文,竟找不出一篇與資本相關的,無一例外地迴避了"資本"這個詞。李錦從工程師張鑫的一條生產線的成功看到資本組合而增值的道理,用了幾乎一個月時間研究"資本"這個辭條,到第56天,寫出長篇論文《資本經營試論》,對"資本"的概念進行重新定位,他提出"什麼叫資本?資本是能夠增值的價值。什麼叫資本經營?資本經營就是對可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本增值目標。這就是我們提出資本經營理論的支撐點。我們研究的資本經營理論及其操作方法是在此基點上展開的。"《資本經營論》18000字,分為10 個部分 ,包括概念、特徵、內容、基本方式 、運行特點、基本原則、和商品經營資本營運區別、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李錦寫出題為"資本經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突破"的調查報告,很快為廣州一家刊物轉載。接着,深圳、上海、無錫、成都、北京與濟南的報紙相繼轉載。全國21家報紙在頭版頭條轉發這個7000字的調查報告,大都配發評論"資本經營是一篇大文章",在短時間內形成聲勢。
黨的14屆5中全會提出"兩個轉變",吳邦國副總理聽取李錦匯報並認為資本經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經驗,應當予以推廣。在十五大前的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從未出現"資本"這個詞,也沒有聽說有人改變資本這個詞的定義。李錦在論文中提出"按照資本經營理論,企業實際上是以資本為紐帶的由各種資本要素構成的一個組織體",兩年後,江澤民在十五大政治報告中指出,"以資本為紐帶,在市場上運作,建立跨行業、跨地區的集團"。在報告中,對資本這個詞提了10次。資本經營理論已成為指導中國政府與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李錦的論文與調查提出理論框架在1995年上半年發表。1996年春天,我國報端有經濟學人提的論文,到1997年便有著作出來了。李錦的貢獻是最早公開對資本定義的創新,提出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理論界有人認為"李錦是中國資本經營理論的創立者","資本經營理論是二十世紀後期中國經濟理論的重大發現,是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後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1994年至2001年,提出《新階層入黨論》。李錦對山東省博興縣興福鎮這個典型,跟蹤調查了10年。1994年5月,李錦在興福鎮官廠村發現農民把非上級指定的候選人建築公司經理選舉為村委主任。因為其個人財產有100多萬元,鎮上不敢答應群眾要求。於是,40多名農民簽名捺印,請願12次。李錦六次赴這個村調查摸清事實,提出思想建黨的觀點,寫出題為《請市場經濟先鋒人物入黨》的調查報告。當時是這麼寫的,"這是一筆無可估量的政治資源,必將在21世紀初發揮巨大作用"(見《經濟參考報》1994年9月)。
2001年7月,在博興繼續反映新階層中優秀分子入黨的情況,為了向中央提供證據確鑿的材料,李錦製作了一張百戶農民調查表,到村中親自發放、收集。通過調查,李錦得知79%的農民擁護優秀的富裕黨員參政,87%的人歡迎既懂經營、思想又好的富裕黨員上台。據此寫成的調查報告上報中央,引起高層關注,這組調研報告被評為新華社內參調研優秀作品,並被評為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離開後,李錦在《馬克思主義的新發現》一書重點就新階層入黨寫了數萬字,被稱為《新階層入黨論》,在2002年5月至8月為理論界所關注。
2002年,提出《第三代馬克思主義論》。2000年7月1日,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李錦通過研究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角度進行階段劃分,認為,在毛澤東時代,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革命是用一種過時的理論指導實踐的惡果。時代轉變了,而理論沒有創新,這是建國後發生諸多曲折的理論根由。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代馬克思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礎理論體系;列寧、毛澤東的第二代馬克思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革命理論體系;鄧小平建立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的功能是:系統的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由於鄧小平理論在結構與功能上都有重大突破,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次劃階段的發展,可以說是第三代馬克思主義的開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闢了第三代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我們現在首先要回答的是我們所處的是什麼時代,這個時代與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的區別。具體說,出發點是時代變化,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從這個落腳點上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方向、目標與任務。
李錦用了150天的時間寫成了48萬字,一般是晚上10點鐘開始寫,一般寫到凌晨3點。有段時間高血壓復發,一邊住院打點滴,一邊寫書。有時寫到天亮,醫院護士像吵架似的阻止李錦這樣拚命。書出來後,很快銷售一空。期間,《馬克思主義的新發現》一書在理論界引起關注,也有提出批評的。到十六大召開前,我們黨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這場爭論也就平息下去了。有學者著文認為,"李錦同志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前瞻性與獨立性。他從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到共產黨執政與建設時代的轉變入手,強調新的時代主題,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方向。以新的觀念表達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看法。
在2008年,提出"社會穩定善治論"。從2007年11月後,李錦針對新時期社會穩定工作中"以警為本"的現象,在4年間21次去新泰調查,從平安協會實踐中提煉出群眾發揮主體作用的思路,寫出調查報告,建議得到中國政治學會與山東省政治研究會採納與支持,組織數十名專家學者參與系列研討活動,使得新泰經驗引起中央與山東省的重視。他將"善治"引入社會穩定領域,以新泰市依託平安協會社會穩定治理為例寫出《"社會穩定善治論"範式與未來研究》,認為社會穩定善治論,是政府與公民對社會穩定進行合作治理,追求社會穩定和諧的理論。具體內涵是:以政府轉型為起端,以多元參與為主要內容,以矛盾化解為任務,以"德""法"並重、協調合作為基本方法,以穩定和發展為統籌,以根本改善社會環境實現社會和諧為價值取向的治理活動。結合新泰經驗,從理論建構、未來方向、實現途徑與"善治"狀態等做出闡述的衡量標準。先後寫出3萬多字的文章,相關理論文章為《學習時報》、《人民日報》與《求是》雜誌刊用,主編《平安之路》一書,為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2008至2010年,李錦提出"消費主導型社會論"。 在2008年9月,李錦在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中國應該進入以消費主導型的社會,2010年5月在北京的高峰論壇上,李錦再次呼籲消費主導型社會。認為當前擴大內需的思路及其"成效"多是淺表性的,是從"投資-消費-出口"的經濟增長理論去理解。他做出的定義是,消費主導型社會是以社會成員消費需求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動力和目標的社會。消費型社會以消費為主導,以人的自身發展為核心目標,以社會成員的需求與幸福為標準,以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內需為主要驅動力,以技術創新為優勢的消費主導的社會發展方式。提出的消費主導型社會是相對於我們現在的生產主導型社會來講的。改革的方向由生產主導型社會向消費主導型社會過渡,應是經濟體制、社會保障、分配體制、消費結構、政府行政五項改革,同步進行。中國需要開展一場關於生產與消費目的的大討論。李錦多次在會議上演講,為理論界與新聞媒體關注,為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報道,《中國企業報》以整版篇幅發表李錦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消費主導論"高峰論壇上題為《中國需要進行一次消費與生產目的的大討》的演講 。
學界評價
群眾認為李錦是黨的好記者、農民的好朋友,這是群眾給他封的。自己說自己是高級記者、特級記者,那不行啊。深入生活,這條路子一定要堅持,不能動搖,這是我們幾十年的經驗。
-- 新聞學者 穆 青
20年前這場大變革,造就一批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肯于思考與探索的新聞記者,形成這個時期特有的新聞風格與做派。李錦是這批有作為記者中較為年輕的一位,可貴的是後來的20年能一直在農村基層堅持調查研究,成果甚多,積累也甚豐。他能夠學會用政治家的眼光觀察,學者的頭腦來思考,史學家的立足點來回顧,用新聞文字與照片來表達,有不少獨到見解。
-- 新聞學者 范敬宜
給人突出印象是,他總是走在時代前列,也總能沉入最基層的社會實際中。他從鄉下歸來總能帶回來自群眾實踐的新情況以及自己的新見解,他是不擅跑官場而習於跑民間的人。他搞調查研究的艱苦深入程度,實為今人之罕見,亦為今世之少見。僅在興福鎮調查,前後就去了十多次,最長的一次住達28天,就連縣城也沒去過。他每年有200多天在農村、企業調研,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過了20個春節,僅過夜的村莊就有200多個。他幾乎每年都抽出五、六十天住在一個村或一個企業,生活在老百姓中間,體察民情,研究民意。
每臨國家發生重大轉折,他總要站出來發言,也總在中央重大決策尚未形成之時,通過典型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為中央決策提供參考。他寫的調查報告充滿理性精神,屢屢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亦為理論工作者所折服,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現其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水平的"重頭戲"接連不斷,一次次引起"轟動效應"。最近,他以興福鎮社會新階層入黨並參政的調查,引起數位中央領導的重視。中央專門派調查組核實李錦調查報告內容,尋求對新階層入黨問題的啟示。
令人嘆服的是,通過這麼多典型反映中國發展的重大主題,沒有一篇是上級布置任務要求他搞的,而是他在深入調查研究中發現,並進行深入的理論總結和實踐提煉,然後引起黨和政府重視,引發社會轟動效應的。這樣一種過程,幾乎已成為李錦同志一種特有的工作模式,並且這種模式經過多次實踐檢驗而證明是成功的。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李錦同志這種深懷憂患意識、肩負人民重託,多年如一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的作風,艱苦紮實、鍥而不捨、全力而為的拼搏精神,總是走在前面、不斷提出時代重大主題並且作出獨立主見回答的能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態度,有力推動人們認識真理、改造世界進程的社會效果,不啻是一種"李錦現象"。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所借鑑。
-- 政治學者 包心鑒
改革開放來有一批始終走在時代前面的思想者,他們目光如電,洞明世事幽微,文思縱然,謀劃國家天下,影響着中國政經走向和民族復興進程。李錦先生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從市場經濟的發軔到資本經營理論的提出,從新階層分析到信貸危機的預告,他始終在驚濤駭浪中站立船 頭瞭望,30年間不斷提出新的對策、新的理論、新的思想,充分體現知識分子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價值。
-- 經濟學者 臧旭恆
李錦同志既對政治學、經濟學、新聞學有研究,又有很好的哲學素養。所寫文章多顯示出來深厚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功底。
--哲學學者 薛德震
李錦的寫作既縱橫馳騁,又鎮定自若,既熱烈又冷靜。他的文章里乾貨挺多,作品的厚重與真實--那種毫無遮掩、原汁原昧的真實,尤其讓我感動。
作家 劉玉堂
中國有幾十萬新聞記者,幾百萬理論工作者,在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爆發以來,他們都在表現着、表演着。箇中,功勞顯著的是李錦先生。他做了一件事,寫了長達萬言的信給溫家寶總理,報告了剛剛出現的信貸風險,列舉種種危象,提出解困之路。溫家寶總理認真看了,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強、王岐山等都做了批示。國家財政部、發改委、央行、銀監會開會研究,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他提出的問題,這封信察風暴於清萍之末,出思路於風險之初,獻策於國家危難之時,可謂力挽狂瀾、扭轉乾坤之作。他的實踐告訴我們,在國家危急時,有智者在。
-- 作家 王光明
新華社資深記者李錦是中國新聞界有名的調研大師,他的新聞實踐幾乎就是調查研究的實踐。李錦的調查研究在中國新聞界是個奇蹟,是個異類。他的種種採訪行為,可能是"活化石", 難以複製。在浮躁的當代,顯得彌足珍貴。 他在大量調查研究活動中,一方面,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形成了許多重要建樹,另一方面,通過對於調查研究實踐的總結,形成了調查研究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調查研究思想,這是李錦對於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貢獻。
--- 新聞學者 王文亮
(以上評價選自《新聞散論》、《大轉折的瞬間》、《馬克思主義新發現》、《傳媒精神》等著作及大眾日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