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清
李福清 蘇聯、俄羅斯漢學家。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一個職員家庭。1955年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畢業後到蘇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所工作。1961年獲副博士學位,1965~1966年在中國進修,1970年獲博士學位。1972年任高級研究員。李福清一直致力於中國神話、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的研究,對中國當代文學也頗為關注。
目錄
李福清
(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俄羅斯漢學家,1932年出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的一個職員家庭。李福清先生迄今已用俄、中、日、韓、英、德、越等語言發表作品200餘種。他的研究範圍相當廣泛,特別是在中國民間文學、中國古典小說、中國年畫、中俄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李福清先生經常在世界各國知名學府講壇上宣傳中國文化,介紹他的研究成果。他還是南開大學客座教授,被中國教育部授予「中國語言文化友誼獎」。
李福清 - 人物年表
1932年出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的一個職員家庭。
1950年李福清進入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開始學習中文。
1953和1954年,李福清又去了中亞,繼續學習甘肅話、陝西話,並且專心搜集民間文學的口頭資料。
195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中國語文科,分配到莫斯科蘇聯科學院(今俄羅斯聯邦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工作,專事中國民間文學和中國俗文學的研究。
1958年李福清在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簡報》發表的《韓信傳說——東干人中流行的中國歷史傳說之一》,把李福清在米糧川記錄的傳說與書面材料作了比較研究。
196-1966年在北京大學進修。
1961、1970年先後獲副博士、博士學位,並先後升任該所高級研究員和首席研究員。
1972年,李福清與朋友、蒙古民間文學專家涅克留多夫研究員一起去烏蘭巴托。
1977年,李福清與兩位東干學者合作,選編了《東干民間故事傳說集》,由莫斯科科學出版社出版。
1986年,李福清寫了《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傳統成分》一文,參加了中國當代文學國際討論會。
1987年12月23日當選為科學院通訊院士。是俄國漢學界文學領域學銜最高的人士。
1992年,李福清應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邀請去台灣,邀請函提出要李福清開兩門課:《三國演義》研究和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同時還要主持一個研究項目——搜集並比較研究台灣的原住民(大陸總稱高山族,實際上是9個不同的民族)民間文學。
1992年,李福清應邀去台灣參加歐洲漢學史研討會。
2000年,李福清寫作了長篇論文《〈聊齋志異〉在俄國——阿列克謝耶夫與〈聊齋志異〉的翻譯和研究》,帶着它出席了2001年在山東淄博舉行的國際第二屆聊齋學討論會,引起與會者很大興趣,會議出版的論文集以超長篇幅刊載了該文。
李福清 - 人生經歷
李福清在其中文版《古典小說與傳說:李福清漢學論集》的自序中對自己的學術研究生涯作了詳盡的回顧:(以下引自《古典小說與傳說:李福清漢學論集》,《李福清的中國文學研究五十年(代自序)》,李明濱編譯,中華書局,2003年6月)
1950年李福清進入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開始學習中文。那時沒有中國老師,沒有會話課,主要是讀書,天天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李福清可以利用暑假去學甘肅話,雖然不是北京話,但還是比完全不會說好。李福清來到一個甘肅回族人居住的集體農莊,叫米糧川。在這裡,李福清第一次聽到各種中國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民歌,如姜太公賣面、孟姜女哭長城、韓信傳說、男學生與女學生(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等。由此,李福清對中國民間文學發生了興趣。
李福清把他們告訴李福清的傳說、故事和民歌記錄下來,因為寫漢字有困難,所以李福清用俄文字母記錄語音。回到列寧格勒大學,李福清開始在圖書館找材料,但所獲不多。
1953和1954年,李福清又去了中亞,繼續學習甘肅話、陝西話,並且專心搜集民間文學的口頭資料,作記錄既用拼音,又用漢字。大學的年級論文和畢業論文,李福清用上了搜集的這些材料,比如四年級的論文題目是《東干傳統民歌初探》(1956年在《蘇聯東方學》發表)。五年級寫畢業論文,題目是《中國成語、諺語和歇後語》,既參考中國出版的書籍,也用了李福清自己搜集的材料。
1958年李福清在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簡報》發表的《韓信傳說——東干人中流行的中國歷史傳說之一》,把李福清在米糧川記錄的傳說與書面材料作了比較研究。在此之前,除了廣州1929年《民俗》周刊66期第6—8頁,發表過張冠英《傳說與史實——關於蕭何、韓信的傳說》之外,沒有關於韓信傳說的記錄,李福清的記錄可以說是最早的。當然,現在已有許多關於韓信的傳說的記錄,如《韓信活埋母》、《三折壽》、《殺霸王》等等。
1977年,李福清與兩位東干學者合作,選編了《東干民間故事傳說集》,由莫斯科科學出版社出版。李福清為每一篇故事傳說寫了詳細的附言,拿其中的故事與相關的文學作品(小說、戲曲)作比較研究。如李福清用李福清記錄的《白袍薛仁貴》與平話《薛仁貴征遼事略》、章回小說《薛仁貴征東》及薛仁貴戲作比較,探討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現一些故事情節由平話演變為小說,從小說演變為說書,又從專業的說書返回到民間流行的故事這樣一個有趣的循環發展過程。
1992年,李福清應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邀請去台灣,邀請函提出要李福清開兩門課:《三國演義》研究和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同時還要主持一個研究項目——搜集並比較研究台灣的原住民(大陸總稱高山族,實際上是9個不同的民族)民間文學。李福清一共搜集了150個神話故事,預備與台灣大學鄭恆雄教授合作出版。後來李福清又調查了原住民部落,寫了一些文章。
1998年,台中晨星出版社出版了李福清寫的一本書:《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這本書引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的注意。
200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的增訂本(簡體字版),書名《神話與鬼話》。在這本書中,李福清把台灣原住民神話和民間故事與中國大陸各族及菲律賓、大洋洲民族神話作比較。有些神話從黑龍江兩岸少數民族到台灣許多民族都有,如射太陽神話,雖然后羿射日神話記載很早,但作比較研究可以證明古代中國后羿神話不是原始的,是在人類發展的較發達階段形成的。
李福清 - 學術貢獻
李福清從民間文學開始,逐步擴展研究領域至俗文學、古典文學,進而中國傳統文化。發表過一系列論著,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55種。同時,他為了研究工作而開展的資料搜尋也富有成果,發現古籍新版本,連帶編出不少相關的學術研究書目,資料翔實豐富,其成績甚至得到中國同行的讚譽,也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和依據。李福清研究中國文學的成就傑出,對漢學的貢獻巨大。主要的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其研究涉及中國文學的各個領域,從古典文學到現當代文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研究,廣有建樹。包括翻譯、介紹、輯錄、評論和闡釋,他對中國文學的理解是創造性的,用比較的方式來分析中國小說,角度獨特,提法新穎,很有內容。作家王蒙稱讚李福清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技巧在當代小說中的運用,分析得細緻精當,有些議論則發前人所未發,甚至超過了中國同行。
二、中國民間文學和俗文學,始終是他研究的一個重點,不斷探索和闡明的對象,其成績尤顯突出。其理論所涉及的領域,有些在中國的同行中也頗感生疏。著名民間文藝學家鍾敬文教授認為,李福清提出許多民間文藝學上的問題,有的中國民間文藝學者或不曾想到,或未曾涉及,可說已成為他獨特的一家之言了。
三、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研究,把它同內地各族文化作比較分析。他本來對台灣原住民並不了解,在60歲之後還不辭辛苦到當地去做田野調查,深入布農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中去訪問、採錄,搜集到大量素材,仔細整理,反覆對比和分析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他也超越了自己以往的研究路子,不僅僅是依靠書本的和典籍的資料,而是着重于田野調查,這正是他有別於當代其他俄國漢學家而獨樹一幟的重要標誌,也是繼承前輩導師阿翰林深入實地調研優良傳統的體現。
四、中國民間藝術研究。他非常熟悉中國民間藝術,研究卓有成效,不僅在論著中大量引用歷代民間藝術,包括石刻、畫像磚、墓雕、壁畫、帛畫、神像、戲劇道具、各種插圖等,而且着重搜集並整理中國年畫資料,開展專題研究。他搜集中國歷代年畫的範圍不但有俄國的,而且遍及日、德、英以及捷克、丹麥等國家,重點在中國已失傳的年畫,所獲的種類和數量也是驚人的。艱苦的勞作造就了他敏銳和準確的鑑別力,其所編《蘇聯藏中國民間年畫珍品集》就是從5000多幅舊年畫中挑選出來的200幅在中國已失傳的珍品,最能說明他在年畫研究上的功力。如今該書已在世界各國受到重視和珍藏,在中國內地有的年畫博物館盛情邀請他當顧問,而台灣還有民間藝術博物館擬延聘他去當館長。李福清在年畫研究上繼承了阿翰林的傳統,並且在許多方面有了創新。
中國文學之外,像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文學,李福清也有評論和介紹,因而可以說他已超出漢學研究範圍,足可稱為東方學家了。
李福清 - 學術成果
一、論文
《古典小說與傳說(李福清漢學論集)》,李明濱編選,中華書局,2003年6月
《中國諸族民間故事選》(編譯),莫斯科,2002年。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藏中國年畫圖錄》,《東方收藏》,莫斯科。2002年(俄文)。
《〈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
《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台北,漢揚出版社,1997年;雲龍出版社,1999年。
《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與李平合編)。(中文)
《漢文古小說論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中文)
《蘇聯藏中國民間年畫珍品集》(與王樹村、劉玉山合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中文,俄文兩版)。
《中國神話故事論集》,馬昌儀編,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台灣版)。
《西伯利亞、中亞及遠東諸民族民間文學中的共同主題與情節》,收入《東方各國與各民族》第13集,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82年。
《紫玉》(漢魏六朝小說,編譯),莫斯科,文藝出版社,1980年。
二、翻譯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馮驥才《文學報》1983年2月23日。
《殷芸小說》
《笑林》邯鄲淳
《啟顏錄》侯白
三、專著
《從神話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學中人物形貌的演變》,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79年。
《中國的講史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70年。(中譯收入228號)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蘇聯》,田大畏譯,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1987年,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萬里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莫斯科,東方文學出版社,1961年。
四、書評
《離薄迦丘十萬八千里》,《新世界》1967年第4期。
李福清 - 學術評價
李福清研究方法獨具特色。他運用俄羅斯文學、文化理論,乃至歐洲的文學理論來研究中國文學,尤其是將俄國的歷史詩學理論、系統研究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引進中國文學研究之中,尋找到一條適合於研究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路子。這自然使他的研究別開了生面,當然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經驗,可資借鑑。李福清的特色,正是把俄國歷史詩學傳統運用於中國文學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形成了他鮮明的個性。關於其個性,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馬昌儀研究員曾經做過概括地描述: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文化理論為依據。二、重視系統研究。內容與形式關係密切,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採取不同的方法:結構論、符號學、統計學等等。三、遵循歷史詩學原則,把在發展中研究(歷時的)與在聯繫中研究(共時的)有機結合起來。四、從詩學的、審美的角度研究文學,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和認識功能。五、學風嚴謹,重視資料工作。
李福清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他早期學習漢語的路子就不同尋常。50年代初入列寧格勒大學學中文時,聽說在中亞中蘇交界的蘇聯一側,有個地區的村莊聚居着中國回族的後裔,講漢語。他便利用每年暑假到那裡去,與農民同住同勞動,五年下來學得了一口流利的漢語,也獲得許多語言、文化和社會知識。他研究中國民間文學,首先遇到的難題是掌握原始資料,尤其第一手資料。他從未畏懼過,而是數十年來一直堅持進行田野調查,搜集直接的材料,從早年在中亞地區和中國內地搜集、記錄中國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到近年前往台灣接觸原住民文化,訪談高山族民眾,陸陸續續解開一個個問題之謎,尋得滿意的答案。其中經歷多少艱辛和風險,只有他自身能體會了。不但如此,他還擴大調研的範圍,深入尋找中國文學流傳、散失到海外的各種版本,或古籍孤本。旅途奔波,足跡遍及歐、美十餘個國家,夜以繼日地探尋,絕少停歇,終於大有斬獲,發現了許多在中國已經罕見或失傳的版本。他志得意滿,前年在台灣相遇時就很風趣地對李福清說到那段經歷,可以寫成《一個俄國漢學家的西遊記》。李福清想,這種深入實際,認真調研的作風,也是他取得成就比別人更大的一個原因。
他謙遜治學的態度也使人佩服。不但師承前輩的傳統,而且注意學習同輩,甚至晚輩的長處。每回見面,對於俄國漢學界的新進展,出過什麼新著作,有什麼樣的新人,他都能侃侃而談;對於別人的新成果,他能如數家珍,不僅介紹其要點,還能指出其新發現、新見解;有時還能順手送你得之於別人贈閱的新著或新資料。總之,處處令人感到他對於該國同行們事業成就的關注,而且是誠心誠意地肯定別人的進步,從別人的成就中汲取動力和營養,激勵自己的研究和超越。同他的每次交談,不但感受其精神,而且在俄國漢學史學術研究的線索方面也能得到啟發。李福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陸續寫成的《中國文學在俄蘇》和《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兩書,就有許多方面曾經得到他的幫助,提供了線索。
李福清 - 參考資料
[1]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463967.htm [2] 《俄蘇中國學手冊》(上、下),中國社會科學文獻情報中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6年。 [3] 《古典小說與傳說(李福清漢學論集)》,李福清著,李明濱編選,中華書局,2003.6(學術研究簡介和主要研究成果引自該書) [4] 《李福清漢學論文集》序,李明濱,《國外文學》2003 [5] 李福清通訊院士訪談錄,閻國棟,《中華讀書報》,2001.6.20 [6] 世界第一部三國題材文學史——讀李福清《中國的歷史演義與民間傳統》,王長友,《學海》,1996[7] 《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李福清與他的漢學研究》,李明濱,中華讀書報,2003.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