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


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盛唐七絕最傑出的代表,一向是李太白、王少伯並稱,這兩個天才詩人,生平又都有政治失意的經歷,而王昌齡的命運無寧更加悲苦。他一生官卑職小,仕途屢遭挫折——開元間曾貶嶺南,天寶初(742)謫遷江寧(今南京)令,七年(748)再貶龍標(今湖南黔陽),被貶的理由據說是「不護細行」(小節夫檢)——連個像樣的罪名都找不到,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王昌齡被貶,李白不在江寧,只是聽到消息,作出反應,故詩題作「遙有此寄」。[1]

目錄

原文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註解

王昌齡之貶,時間當在暮春,故詩開篇即以「楊花落」、「子規啼」切合情事。而古有楊花入水化為浮萍、子規聲像「不如歸去」等等說法,作為詩歌意象,自能引起身世浮萍、天涯羈旅的愁情,緊扣王昌齡貶謫之事。次句的「龍標」是地名(「龍標」作為王昌齡的代稱乃是後話),句意即聽說龍標遠過五溪(酉溪、武溪、辰溪等五個溪口,其餘二溪所指有不同說法,其地皆在湘西),——換言之,五溪地處邊遠,龍標比五溪還要邊遠,——不堪之意溢於言表,措語卻含蓄從容。按唐貞觀年間,龍標分置三縣,其一曰夜郎,「夜郎」字面,還可使人聯想到古夜郎國(今貴州桐梓),着一「西」字,更增邊遠之感。

由於詩人不在朋友身邊,不能舉地以當面安慰朋友,才想到要寫一首詩。也許寫詩的當時,他正對着一輪明月,於是得到即景好句。「我寄愁心與明月」二句意謂:讓我把一片同情寄託給天空明月吧,不論你走到哪裡,即使已經到達貶所,你也會看到這同一輪明月——「月亮代表我的心」。

詩中沒有一個字明言對朋友被貶一事的看法,字裡行間卻飽含同情和理解。詩人把自己的「愁心」賦予具象的「明月」,一個孤獨、高潔、光明的形象,這就意味着詩人堅信朋友的清白無辜,從精神和道義上予以支持、援助,無形中也對迫害無辜者投以憤慨和輕蔑。

事有湊巧,若干年後,王昌齡早已物故,李白本人卻因報國心切而無辜下獄,最後被判長流夜郎——走了一段王昌齡當年所走的曲折之路,再次體會到人間行路之難。一路上他定然會想起這首舊作,或許會想到:「誰寄愁心與明月,伴我直到夜郎西?」

參考文獻